课本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课本剧


   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话剧表演形式。戏剧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为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课本剧让死气沉沉的课堂灵动起来。

二、課本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主张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课本剧教学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读起来有些深奥晦涩,许多教师将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就可让学生快速接受并喜欢上文言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的课本中有一些适合演课本剧的文言文,如《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陈太丘与友期》《咏雪》《狼》等。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要求学生先写好剧本,学生组内协商后再推出导演、演员等,然后着手准备。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课本剧,他们兴趣十足:认真写剧本,不厌其烦一遍遍背台词,做道具。在课堂上演出时,演出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笑声中,学生们既掌握了文意,又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些平时讨厌上语文课的同学在表演时也十分投入,对课本剧的编排演已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了初三,学生已经能熟练编排演课本剧了,通过演出课本剧,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了解人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然而在如今网络文化侵袭,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阅读习惯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上虚化为无;在课本剧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更认真、细致、主动地阅读课文,积极探讨文章内容。还有,表演时读音要准确,语气节奏要符合当时的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表演能力。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去看骗子织新装时的心理是既惊慌又恐惧的,但却要表现出极力掩饰后的故作镇定,表演者就需要把这种心理通过语言和表情传达出来;而排演《愚公移山》时,康金华同学扮演的愚公,说话瓮声瓮气,走路蹒跚,但是精神却很矍铄,把愚公的精神诠释的惟妙惟肖,博得大家一致好评。这些编剧、排练的过程,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朗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团结合作,这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演出课本剧《范进中举》后,有一个点评环节,袁梦同学说:“本来我挺担心我们组的,怕演不好,没想到他们会这样用心,我真的很感动。我们班的同学太团结了。”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本剧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为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他们往往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动、增减。其实,这正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春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一石击起千层浪。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表现课文内容的形式的设计,往往令你始料未及而又不得不拍案叫好。如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愚公移山》时,最有趣的是搬山的过程,第一组是把山的扮演者詹洁娜抬走的,第二组王泽是个大力士,直接把扮演王屋的扬阳扛起来就走,而第三组搬山就比较含蓄了,是推着两座山走的;胡坤同学扮演操神之神,这本来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他绞尽脑汁,精心准备了一条自己编织的蛇挂在脖子上,成了全场的一大亮点。
   课本剧教学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这样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这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方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希望它能成为点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朵绚丽的迎春花。
其他文献
一副眼镜,普通的平头,中等偏胖的体型,没有特別突出的优点,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简单几句,朋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但是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在写自己,因为我们虽非孪生,却胜似孪生。   我们像的不仅仅是长相,同样的讨厌出风头,同样的沉默寡言,同样的不爱运动。上帝在我们身上偷懒,把一个灵魂复制进了两具躯壳,就像左手、右手一般。   我们总是在沉默中互相鼓励着,初中最美好的回忆,是周六早上去上自习。七点钟
期刊
冬风呼呼地刮着,被风卷起的树叶在空中勾勒出“香肠”那熟悉的身影。   “香肠”是只兔子,把它抱回家的那天,我像踩在一朵幸福的云上。我从没养过动物,对“香肠”又是摸又是抱,把它当成久违的朋友,亲热极了。可它却一点也不领情,几次用爪子差点抓破我的手,还想咬我,我差点就把它扔出去,真是“兔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看它那软软的身子、长长的耳朵,我又于心不忍,一次又一次宽容大度地原谅了它。   在此后
期刊
下个星期一,我,要去军训了。   轻轻拉住妈妈有些浮肿的指节,紧紧握住,开玩笑地说:“妈,我去军训了,别想我呀!”妈妈一如既往地头一仰,“谁会想你啊,你别想我就行了。”我低下头,牵出无声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妈妈一定会默默地挂念我。晚上,一个人,黑暗中无声地湿了枕头,满脑子都是她最爱的女儿。抑或是与爸爸两个人聊天,聊着聊着,那远方便绊住了他们的思绪,两个人的身影,在满地歌唱的月光中,越来越小。  
期刊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内层进行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进阅读的自然形成。 一、前后联系点拨思   理解课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诚实与信任》中,我让
期刊
课堂上,举手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能引发更多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可慢慢地我们发现举手随着年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情况: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低年级孩子那一只只小手却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地冒出来,有的甚至着急地喊着“老师,我!我!”生怕被叫不到,可到了高年级,举手的凤毛麟角,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全班无一人举手的尴尬。因此研究高年级孩子不爱举手的原因,并据
期刊
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大,很多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以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影响后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农村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制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明确教育目标   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为特殊,个性特点自然而然会存在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小学教师在管理中应结合学生
期刊
天空的眸子轻缓地阖上,墨蓝的幕布抖开柔顺的笑颜,拥抱着朦胧的月光,宽阔的屋顶上,一层白亮的光晕如天使的羽翼轻轻舒展在我上仰的脸庞。月亮似一枚会发光的白玉,晶莹美好地将明媚洁净的光亮氤氲开来,浓重的黑夜也四散奔逃。风儿轻轻拂过积水空明的月亮,漾起恬静的微波,心,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美丽的烟火在墨蓝色的天幕上缓缓绽开,明亮的暖色让夜色生动了许多。母亲笑盈盈地端着粥和包子缓步前来,我拿起一個包子,
期刊
《包身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那么,如何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作者赏月活动和情感由郁结到豁达的变化过程。   2.能够在品读词句中,感受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3.能够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二、教学流程   1.课前活动   出示同学们的中秋手抄报,发现一个共同元素:月。做游戏,两排竞争:飞花令·月。总结: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高悬在上空,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