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莫扎特之夜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y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北京城郊一座充满神秘和艺术气息的拉斐特城堡灯火通明,伟大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朱亦兵,带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青年演员为到场的嘉宾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让在场的人近距离地聆听到了那几百年前的鲜活的音乐之魂。
  当流水一般的音符追随着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授、“莫扎特国际音乐周”的艺术指导兼指挥朱亦兵的指挥棒流淌在音乐厅时,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屏住了呼吸。那音乐带着人类灵魂深处迸发的热情和力量,承载着来自生命源头的坚忍和信仰,传达出人们共有的情感。一个个音符编织成温和、柔顺而甜美的旋律,而这些精美、真挚的旋律敲击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耳膜,更是产生共鸣的心。
  
  传播东西音乐的“翻译家”
  
  绘有人物和天使的色彩鲜艳的穹顶、挂在穹隆下的巨型水晶吊灯、对称和谐蜿蜒而上的扶梯、宽阔的圆形大厅、古朴巍峨的罗马柱廊......
  拉斐特城堡仿照法国十大城堡之一建造,连地砖都是从法国海运来的,充满了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在这典雅的欧式氛围中,仿佛置身在莫扎特生活的时代,仿佛看到莫扎特为宫廷演奏时的情景。
  当天,朱亦兵指挥演奏了两首莫扎特的曲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第40交响乐》,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中国观众第一次听到由中国人诠释的如此纯正地道的莫扎特乐曲。当朱亦兵转过身来和所有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成员一起向台下致意时,顿时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
  接受《对外大传播》采访时的朱亦兵更像个机敏好动的“大孩子”,纯真率直,思维跳跃,但又谈吐清晰,坦诚的目光中闪现着睿智的光彩,言谈之中,不时有发人深省而又如珠的妙语,访谈依旧是从莫扎特开始的。
  朱亦兵曾说过莫扎特是流行音乐作家,起初听起来让人费解,众所周知,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当记者求教朱亦兵时,他回答道:“无论莫扎特、贝多芬、还是巴赫,他们都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从那么多的音乐家、作曲家中经历几百年的大浪淘沙而产生的所谓的‘经典’。今天的经典在当时的年代是盛行音乐,换成今天的词语,就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能与听众沟通,使人们产生共鸣。朱亦兵认为:“搞艺术的人其实是社会上一小部分搞人与人沟通的专家。”
  正是由于沟通,音乐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实中国的音乐同样也要走出国门,同国外的新鲜元素彼此碰撞、沟通,在融合中更加凸显自己的特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的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空长久地萦绕流动,传递给世人独特的乐声。
  朱亦兵强调:“其实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问题依然是最基本的沟通问题!东西方之间的误会实在太多了。我们头脑中很多固有的概念妨碍我们自觉地吸收西方的精华,继而发扬自己。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概念,而不是实质。概念是成见,来自习惯,是别人赋予的,不是我们原有的感觉。而我希望凭借自己在海外的经验,把西洋的精华翻译成我们的‘土话’,让大家都能听得懂。”
  谈到中外音乐的差异,朱亦兵说:“总体来讲,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形式和它民族的特点是相联系的。比如绘画,我们国家的绘画来自于书法,所以它是平面的;而西洋的绘画来自雕塑,因而有立体感。音乐也是一样,中国的音乐是平面的,大多都是单声道的旋律,缺乏合弦、和声;而西洋音乐的旋律像绘画一样,听众能感觉到音乐的‘骨架子’,分好几个声部,有节奏、有和声。这是我们各自的特色。”
  朱亦兵接着说:“而我们就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民族的音乐经常要用西洋的方式来演奏,以为这样会博得国际人士的喜爱和赞赏,其实不然,变味儿了。我们要宣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平面性,但又不抵制多层化,平面性只是一种选择,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选择。而我们宣扬它的前提是认识它。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别人;不敢认识别人,就更不能认识自己了。我们必须对自己坦白!”
  
  聪明勤奋还不够,还要个性
  
  认识自己需要一个清醒的批判的头脑,更需要勇气,这无异于用手术刀剖开肚腹,须能忍住疼痛。
  对于中华民族,朱亦兵认为:“我不敢说我们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我也许会说‘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但是我敢说,我们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
  然而朱亦兵在准备“莫扎特国际音乐周”的七场交响乐音乐会上将上演的10首歌剧唱段、2首声乐作品、11首器乐作品时,却不允许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将技巧练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排练时间几乎仅仅是把曲目“过一遍”而已。怎样在“过一遍”的过程中把莫扎特音乐的精华呈现给听众?朱亦兵风趣而认真地说:“尽全力‘剥夺’学生勤奋刻苦的时间;尽可能‘强迫’学生运用灵感和直觉!”
  乍听来这个观点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天道酬勤”这些话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劝勉之语,难道勤奋有错?
  朱亦兵这样解释:“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靠本事吃饭的民族,但其实还有一样东西是最根本、最宝贵的,那就是个性,个人的光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迫近的将来面临的最大难题。勤奋的确可以给我们以回报,但我们的灵感和个人的光彩却一直在勤奋、刻苦的过程中被悄悄地抹杀着。”
  “我在国外二十多年,所见的我们本土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奏家,绝大多数演奏的感觉就像画了一幅平面的画,演奏了一首平面的音乐,让人感到他只重视表面,却没有感受到内涵。”听到朱亦兵的这番话,记者忽然想起,有些音乐家评价中国学生的音乐演奏,往往都给技法打很高的分,但是对于情感的体现和理解都不甚满意。也许在那一遍遍地重复练习技法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对乐曲情感的体会,也失去了理解乐曲的新鲜感和冲动,就更不会有灵感了。
  “既然要传递我们的音乐,让我们的音乐走出国门,就要发挥个性,把心里的感想和情愫表达出来。演奏的技巧功夫是很重要,但一个人的理解和个性的把握其实更重要。有些人手上技巧纯熟无比,但心里却是对音乐的淡漠;有的人手指半瘫痪了,但他能用心去感受,去为听众奉献。”朱亦兵说道。
  可见,朱亦兵反对没有灵感的“勤奋”,所以,他要“剥夺学生们勤奋刻苦努力的时间,还他们艺术天赋,引导他们自身能量的倾泻而出”。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吧,朱教授讲授的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他在课堂上总是用极富特色的语言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很感性,如:“流动的音乐是一种感觉到自己不重要的感觉”、“这里要像个大巴掌”;有的则生动活泼,“太散,收不住,要减肥”、“手指要像恶魔咬人一样果断,心灵要像天使待人一样善良”;而有的充满哲理,“音乐的美,容不得人有一丝一毫自主的自由,但这不是一种束缚和屈服,而是一种融洽的美感......这里的节奏和结构是非常美妙的,千万不要涤荡掉音乐真正的美妙!”
  刘霄,他的学生,同时也是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对朱亦兵的教学理念非常认同:“朱老师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挑战性理念,就是不仅演奏音乐需要面对挑战,在人生的挑战面前也要勇敢。他在这么短时间内安排这么多曲目,我们在排练时就会更加全神贯注,在瞬间的灵感中寻找爆发点,就不会完全依赖技巧的熟练而忽视感情的投入。有一首曲子我从来没有排练过,大家也只练过一次,今天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拉完的,但是效果很好。”他最后说道:“对朱老师,我很敬佩。”
  
  一生流淌在血脉里的情缘
  
  17岁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21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个欧洲最高音乐学府获此荣誉学位的第一人;22岁成为当时欧洲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首席大提琴家;31岁学习指挥,从此正式走上欧洲指挥乐坛,曾指挥瑞士埃纳赫交响乐团、德国慕尼黑和柏林等甲级交响乐团;33岁担任世界顶级管弦乐团之一的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
  朱亦兵虽然有这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在2004年,经过了21年的海外艺术生涯,他最终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作为一位在欧洲享有盛名的著名顶级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家,朱亦兵怀揣着几本厚厚的、盖满印章的中国护照,领着美丽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儿女,买了六张回中国的单程机票(其中两张给大提琴和小提琴),告别了居住21年的瑞士,搬家打包了239个箱子,断然拔起在异国土壤的根系,回国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将几十年的异国经历和独特经验,致力于传播、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的精髓,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说起归国的艺术家,其实并不在少数,然而像朱亦兵这样在国外过着“贵族”般的生活,深得国际音乐界认可,并且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大提琴家却是不多见的。聪慧的天资,加之受到在中央音乐学院做教授的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使得他依靠悟性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朱亦兵真的回来了,他并非迫于父亲的威严,因为直到归国两年后《对外大传播》采访他时,他才从一个朋友的介绍中偶然得知父亲的临终遗言:“你们一定要回来,我们是为中国培养人才的,不是为外国!”
  听完朋友转述父亲临终的这番话后,朱亦兵沉默了。也许他的内心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他的真正的根系一直都深植在祖国的土地上。当初父亲就是这么教育他的,这股对祖国的情缘一直就流淌在他的血脉里。也许父亲也会为他们父子之间的这种默契而欣慰含笑吧。
  朱亦兵深信如果能在人们心中培植一种神圣的理想和追求,那么他们会体会到一种自信,焕发出一种光彩,从而会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当我们中国的音乐在世界的天空绽放绚烂独特的个性光彩、喷薄而发时,就会像中国青年诠释的“莫扎特之夜”一样,也必将是令人瞩目的景观。
  
  责编:周瑾
其他文献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本刊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这是本刊为加强地方外宣报道而开设的一个新栏目。本刊记者将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殷切期望读者关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从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
期刊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乎没有对英国媒介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实证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对2005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依托EBSCO报纸资源数据库,通过设定标题中“中国”(
期刊
自19世纪后期“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概念产生以来,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就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在世界范围内,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主要的非政府性知识产权咨询机构,也是世界上致力于知识产权发展和进步的主要组织——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期刊
引子: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  在黎以冲突爆发当天,凤凰卫视的高层便开始部署战地报道,调兵遣将。凤凰卫视此次战地报道,部署周密:凤凰卫视驻埃及女记者温爽,只身从塞浦路斯乘坐邮轮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陈晓楠、吴建明小组取道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入贝鲁特;严明、林平小组跟随以色列地面部队行动;记者鲁涛在叙利亚关注叙利亚与伊朗的动向他们怀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一次次冒着生命
期刊
译/李淑娟 郑 涛    编者按:60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60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取得卓然成绩,树立起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一些报道还是脱不掉“文革遗风”和“八股腔”。因此很难收到好的宣传效果。我从事新闻宣传报道近30年,现结合自己的体会就怎样写新闻稿件谈一点想法。    要善于抓细节和典型事例    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定下来了,宣传的思路定下来了,那就要看有没有好的主题。新闻作品最终还得靠稿件质量说话。一般的新闻作品,说到底是
期刊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瑞士等国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和公众的欢迎和好评。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给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1999年)的贺信中说,“此次在中华人民共
期刊
译/李淑娟 郑 涛    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
期刊
据新华网消息,2005年5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冰岛经贸研讨会上,由冰岛环境保护部部长安娜女士、冰岛雷克雅未克市议会议长尔斯环松先生和陕西省咸阳市市委书记张立勇监证,冰岛共和国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冰岛银行和咸阳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陕西省中地能源公司就咸阳地热合作协议正式签字。首期工程,双方共投资2亿元人民币,冰岛方占70%的股份。在中国访问的冰岛共和国总统格里姆松参加了签字仪式,并发表了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