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极为特殊的 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物价全面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 0年来首次突破5%,至11月达到了6,9%;房价大幅度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房价可说是日新月异,以北京为例,从2006年1 2月到2007年1 1月,北京房价上涨率平均在50%以上,部分楼盘的房价涨幅甚至超过了80%:股市延续2005年以来的涨势,上证指数从2006年末的2675点涨到了2007年末的5320点,涨了差不多一倍,最高曾经超过了6100点。
物价的全面上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消费品价格,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对居民户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房价的一路飙升, 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购房成本,一方面被认为产生了大量的房地产泡沫,使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股价的大幅上涨,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股市泡沫的担忧。于是,抑制通货膨胀、挤除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政府调控的主要任务。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过剩
所谓“流动性”,指的就是货币, “流动性”是学术界对货币的另一种称呼。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供给量过多,远远大于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于是出现过剩现象。
一个经济的货币量是否过多,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
第一个指标,就是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就是几元钱的货币参与了1元钱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交换。这个比例越大,说明货币越多。1 990年,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2,也就是说,每生产1元钱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0,82元的广义货币的参与。从1 990年以来,我国的这 比例逐年上升,1995年上升到1,2000年上升到1,36,2005年上升到1,63,2007年末估计应该已经上升到1,73左右。也就是说,与1 990年相比,到2007年末这一比例翻了一倍以上。
判断一个经济中货币是否过多的第二个指标,就是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存贷差”,即商业银行体系吸收到的存款与其发放的贷款的差额。货币是否过多,是相列于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而言的。贷款相当干企业部门对货币的需求,存款相当于货币供给,因此, “存贷差”就可以反映货币是否过多。据估计,2000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2,4万亿元,2005年末达到9,2万亿元,2006年末为1 1万亿元,大约是2006年末存款余额的1/3还多。
第三个指标,就是价格变动情况,也就是通过结果推断原因。显然,如前所述,我国2007年物价全面上涨,与货币过多完全致。
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一致地表明,我国经济的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决定,货币政策从“稳健”向“从紧”转变。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
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就得弄清楚“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何在。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就在于外汇流入太多。2007年1至11月,我国外汇占款以每天1D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幅度递增,也就是说,通过这一途径投放的货币基础每天在100亿元以上。而按照我国目前的M 2乘数,这100亿元的基础货币经过放大将会变成近500亿元的流动性,一年累计下来就是18万亿元,是2006年末我国M2总量的一半以上,2007年1 1月末我国M2总量的45%。到2007年11月末,我国央行外汇占款与货币基础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24%。因此,我国货币的扩张主要是外汇流入的结果。
要控制我国的流动性,就必须管住外汇的流入。如果管不住外汇的流入,央行各种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不会好。那么,外汇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流入的呢7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大致估算可知,我国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外汇流入中,贸易顺差大约占60%,外国直接投资(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占大约10%,剩下的30%主要是国际热钱。对通过这三种途径流入的外汇,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
在我国内需短期内无法启动的情况下,出口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出口本身,我国目前还不能轻易采取措施予以减少。理论上的方法之一是增加进口,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企业和居民户增加进口的积极性不会提高,甚至会降低,因此这也不可靠。所以,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出口不敢轻易减少,而进口又难以大幅度增加,贸易顺差也就只能大体上听之任之了。
通过鼓励我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方式来减少外汇流入是有潜力可挖的。就目前而言,我国面临的已经不是改革开放之初资金和外汇严重缺乏的情形,外资对我国的吸引力仅仅是技术和管理。因此,要管住外资的流入,就需要调整我国的外资政策,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最终对外国直接投资给予国民待遇。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76亿美元,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30亿美元。
抑制国际热钱
如上所述,国际热钱流入大约占到我国外汇流入的30%,比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还要大得多。历史经验表明,国际热钱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的许多金融危机都与国际热钱直接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对于些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国际热钱是经济安全的大敌。
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许多经济学家都把亚洲金融危机归因于那些受到冲击的经济体内部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国际热钱对于这些内部存在问题的经济体来说是好事。这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经济体可能真的内部存在问题,但香港、台湾、新加坡可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尤其是香港,被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经济内部非常健康,但一样被国际热钱打得几年内难以复原。
因此,对于国际热钱,我国应该认清其本质,时刻警惕其可能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对其流入予以严格监管和限制。目前,在人民币升值、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挤除资产价格泡沫而不得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已经 没有好的经济手段可以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了。因此,要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就只能采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就行政手段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国际热钱流入的门槛和难度,直至采取直接的管制措施如设置最高流入额,最极端的情形下甚至可以禁止国际热钱流入,或者实行人民币管制。
法律手段而言,我国应该设立一部“反金融侵略法”,专门针对国际热钱。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资本开放被许多人认为对流入国是有好处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是错误的,资本开放对流入国当然有一定好处,但同时,国际热钱的大举流入和流出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威胁更大,好处远远弥补不了危害。
列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各部门、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不完全协调的情况。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内部的脆弱性的存在,而这些脆弱性就可能被国际热线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契机,同时也就成为相关经济的“死穴”。对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脆弱性可能更多、更严重,因此经济安全的隐患也更大。面对当今世界咄咄逼人的所谓“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趋势,采取行政手段来限制国际热钱的行为往往会被指为“逆潮流而动”,或“开历史倒车”。因此,以法律的形式给经济管理当局一个合理、合法的依据来管制国际热钱十分必要。
在这部“反金融侵略法”中,可以对国际热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范围予以严格限制:同时设立“恶意金融侵略罪”或“危害经济安全罪”,对恶意金融侵略、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处罚措施包括资产冻结、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甚至本金、直至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处罚等等。这样,对于国际热钱来说,流入我国的风险就会增加,流入我国的激励就会降低,通过这途径流入我国的外汇就会下降,而我国也就有了更为灵活有力的手段和法律依据来保卫我国的经济安全。
限额贷款
2007年,我国政府采取了多次提高利率的做法。但提高利率解决不了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因为利率提高,一方面使得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外汇流入更多,结果使流动性过剩的缺口更大。这就对经济过热构成更大的压力。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1 3,5%了,再提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由于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间接调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会很好,在目前商业行实际存款准备金率17%以上的情况下,即便是提高到15%也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2008年我国可能会启用贷款总额限制措施。贷款总额限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常采用,就是由银行监管机构规定各个商业银行每年可以发放的贷款最高限额,任何商业银行不得超过规定限额。贷款总额限制措施最大的优点就是调控很直接,效果很明确,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很低。
实际上,在西方国家也经常采取与此类似的做法,叫做“道义规劝”,即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表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希望商业银行配合的做法。
这种“道义规劝”对商业银行没有任何约束力,商业银行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但贷款总额限制措施却是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的。贷款总额限制措施虽然属于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不完全一致,但在目前货币政策手段不足且效果有限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政策措施。
启用黄金
中央银行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买黄金,同时在国内出售黄金,这样方面可以解决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卖黄金本身就是回笼货币的种手段。
中央银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收回货币,可是现在中央银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收回货币的东西了。比如说,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用国库券进行的,如果中央银行想回笼货币就可以卖出国库券。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央银行的国库券存量已经很少。最近一两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是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笼货币,也就是把钱从商业银行借回来。另外,去年财政部曾经向中央银行发行了特别国债,也就是中央银行拿外汇换财政部的国库券,然后再把国库券卖出去,从而回笼货币。但这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跟中国人民银行法有点不一致,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财政部不能直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这次的特别国债虽然在技术上作了处理,表面上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法,但实际上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因此,估计以后也不好再采取这种发行特别国债的做法了。
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启用黄金买卖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具体做法是,中央银行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同时在国内出售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卖黄金本身就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用黄金买卖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在以后也可以采用。
实际上,在我国,公开市场操作面临的大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可以买卖的金融工具。在国外,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用国库券进行的,但我国近年来财政状沉良好,政府不需要发行太多的国债来融资,因此在需要大量买卖国库券来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发现国库券不够用。外国政府(比如美国政府)往往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因此在这些国家用国库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国还可以用外汇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但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根本不敢通过出售外汇来回笼货币,因此这一措施无效。
但货币还是得回笼,因此,黄金就几乎成为中央银行目前的唯一选择。一种金融工具若要被用于公开市场操作,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即便于细分、可以标准化、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等,这些条件黄金都具备。
珍惜“流动性充沛”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很奇特。一方面是食品类物品的价格在大幅上涨, 方面是另外的其他些商品的价格比较稳定,甚至是在下降,所以总体上是一个结构性通货膨胀。那么防止经济过热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果采取总量性政策,有可能把食品类物品的价格降下来,但如果它降下来,其他商品很可能陷入 一场通货紧缩,因为其他的商品价格上涨率本来就很低,甚至价格在下降,如果采取总量性政策的话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既要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更要防止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导致全面通货紧缩。
我们应当珍惜我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流动性过剩”,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流动性充沛”。至少,在“流动性充沛”的情况下,我们无需担心需求不足。想一想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轨之初供给、需求双短缺的窘境,再想想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面对需求不足束手无策的局面,就可知目前“流动性充沛”的局面多么难得。
然而, “流动性过剩”毕竟是个问题,它对我国构成了通货膨胀压力。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我国应该设法把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储存起来,使其对我国目前经济不构成压力,但在以后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
怎么储存?我们可以设法让老百姓把手中持有的货币转换为流动性稍差一点的资产,如黄金,以后在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再设法让老百姓把黄金转换为货币。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又保持了流动性充沛的局面。
物价的全面上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消费品价格,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对居民户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房价的一路飙升, 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购房成本,一方面被认为产生了大量的房地产泡沫,使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股价的大幅上涨,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股市泡沫的担忧。于是,抑制通货膨胀、挤除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政府调控的主要任务。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过剩
所谓“流动性”,指的就是货币, “流动性”是学术界对货币的另一种称呼。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供给量过多,远远大于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于是出现过剩现象。
一个经济的货币量是否过多,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
第一个指标,就是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就是几元钱的货币参与了1元钱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交换。这个比例越大,说明货币越多。1 990年,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2,也就是说,每生产1元钱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0,82元的广义货币的参与。从1 990年以来,我国的这 比例逐年上升,1995年上升到1,2000年上升到1,36,2005年上升到1,63,2007年末估计应该已经上升到1,73左右。也就是说,与1 990年相比,到2007年末这一比例翻了一倍以上。
判断一个经济中货币是否过多的第二个指标,就是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存贷差”,即商业银行体系吸收到的存款与其发放的贷款的差额。货币是否过多,是相列于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而言的。贷款相当干企业部门对货币的需求,存款相当于货币供给,因此, “存贷差”就可以反映货币是否过多。据估计,2000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2,4万亿元,2005年末达到9,2万亿元,2006年末为1 1万亿元,大约是2006年末存款余额的1/3还多。
第三个指标,就是价格变动情况,也就是通过结果推断原因。显然,如前所述,我国2007年物价全面上涨,与货币过多完全致。
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一致地表明,我国经济的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决定,货币政策从“稳健”向“从紧”转变。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
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就得弄清楚“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何在。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就在于外汇流入太多。2007年1至11月,我国外汇占款以每天1D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幅度递增,也就是说,通过这一途径投放的货币基础每天在100亿元以上。而按照我国目前的M 2乘数,这100亿元的基础货币经过放大将会变成近500亿元的流动性,一年累计下来就是18万亿元,是2006年末我国M2总量的一半以上,2007年1 1月末我国M2总量的45%。到2007年11月末,我国央行外汇占款与货币基础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24%。因此,我国货币的扩张主要是外汇流入的结果。
要控制我国的流动性,就必须管住外汇的流入。如果管不住外汇的流入,央行各种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不会好。那么,外汇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流入的呢7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大致估算可知,我国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外汇流入中,贸易顺差大约占60%,外国直接投资(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占大约10%,剩下的30%主要是国际热钱。对通过这三种途径流入的外汇,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
在我国内需短期内无法启动的情况下,出口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出口本身,我国目前还不能轻易采取措施予以减少。理论上的方法之一是增加进口,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企业和居民户增加进口的积极性不会提高,甚至会降低,因此这也不可靠。所以,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出口不敢轻易减少,而进口又难以大幅度增加,贸易顺差也就只能大体上听之任之了。
通过鼓励我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方式来减少外汇流入是有潜力可挖的。就目前而言,我国面临的已经不是改革开放之初资金和外汇严重缺乏的情形,外资对我国的吸引力仅仅是技术和管理。因此,要管住外资的流入,就需要调整我国的外资政策,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最终对外国直接投资给予国民待遇。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76亿美元,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30亿美元。
抑制国际热钱
如上所述,国际热钱流入大约占到我国外汇流入的30%,比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还要大得多。历史经验表明,国际热钱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的许多金融危机都与国际热钱直接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对于些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国际热钱是经济安全的大敌。
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许多经济学家都把亚洲金融危机归因于那些受到冲击的经济体内部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国际热钱对于这些内部存在问题的经济体来说是好事。这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经济体可能真的内部存在问题,但香港、台湾、新加坡可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尤其是香港,被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经济内部非常健康,但一样被国际热钱打得几年内难以复原。
因此,对于国际热钱,我国应该认清其本质,时刻警惕其可能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对其流入予以严格监管和限制。目前,在人民币升值、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挤除资产价格泡沫而不得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已经 没有好的经济手段可以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了。因此,要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就只能采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就行政手段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国际热钱流入的门槛和难度,直至采取直接的管制措施如设置最高流入额,最极端的情形下甚至可以禁止国际热钱流入,或者实行人民币管制。
法律手段而言,我国应该设立一部“反金融侵略法”,专门针对国际热钱。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资本开放被许多人认为对流入国是有好处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是错误的,资本开放对流入国当然有一定好处,但同时,国际热钱的大举流入和流出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威胁更大,好处远远弥补不了危害。
列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各部门、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不完全协调的情况。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内部的脆弱性的存在,而这些脆弱性就可能被国际热线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契机,同时也就成为相关经济的“死穴”。对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脆弱性可能更多、更严重,因此经济安全的隐患也更大。面对当今世界咄咄逼人的所谓“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趋势,采取行政手段来限制国际热钱的行为往往会被指为“逆潮流而动”,或“开历史倒车”。因此,以法律的形式给经济管理当局一个合理、合法的依据来管制国际热钱十分必要。
在这部“反金融侵略法”中,可以对国际热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范围予以严格限制:同时设立“恶意金融侵略罪”或“危害经济安全罪”,对恶意金融侵略、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处罚措施包括资产冻结、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甚至本金、直至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处罚等等。这样,对于国际热钱来说,流入我国的风险就会增加,流入我国的激励就会降低,通过这途径流入我国的外汇就会下降,而我国也就有了更为灵活有力的手段和法律依据来保卫我国的经济安全。
限额贷款
2007年,我国政府采取了多次提高利率的做法。但提高利率解决不了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因为利率提高,一方面使得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外汇流入更多,结果使流动性过剩的缺口更大。这就对经济过热构成更大的压力。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1 3,5%了,再提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由于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间接调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会很好,在目前商业行实际存款准备金率17%以上的情况下,即便是提高到15%也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2008年我国可能会启用贷款总额限制措施。贷款总额限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常采用,就是由银行监管机构规定各个商业银行每年可以发放的贷款最高限额,任何商业银行不得超过规定限额。贷款总额限制措施最大的优点就是调控很直接,效果很明确,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很低。
实际上,在西方国家也经常采取与此类似的做法,叫做“道义规劝”,即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表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希望商业银行配合的做法。
这种“道义规劝”对商业银行没有任何约束力,商业银行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但贷款总额限制措施却是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的。贷款总额限制措施虽然属于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不完全一致,但在目前货币政策手段不足且效果有限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政策措施。
启用黄金
中央银行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买黄金,同时在国内出售黄金,这样方面可以解决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卖黄金本身就是回笼货币的种手段。
中央银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收回货币,可是现在中央银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收回货币的东西了。比如说,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用国库券进行的,如果中央银行想回笼货币就可以卖出国库券。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央银行的国库券存量已经很少。最近一两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是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笼货币,也就是把钱从商业银行借回来。另外,去年财政部曾经向中央银行发行了特别国债,也就是中央银行拿外汇换财政部的国库券,然后再把国库券卖出去,从而回笼货币。但这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跟中国人民银行法有点不一致,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财政部不能直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这次的特别国债虽然在技术上作了处理,表面上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法,但实际上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因此,估计以后也不好再采取这种发行特别国债的做法了。
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启用黄金买卖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具体做法是,中央银行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同时在国内出售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卖黄金本身就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用黄金买卖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在以后也可以采用。
实际上,在我国,公开市场操作面临的大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可以买卖的金融工具。在国外,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用国库券进行的,但我国近年来财政状沉良好,政府不需要发行太多的国债来融资,因此在需要大量买卖国库券来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发现国库券不够用。外国政府(比如美国政府)往往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因此在这些国家用国库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国还可以用外汇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但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根本不敢通过出售外汇来回笼货币,因此这一措施无效。
但货币还是得回笼,因此,黄金就几乎成为中央银行目前的唯一选择。一种金融工具若要被用于公开市场操作,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即便于细分、可以标准化、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等,这些条件黄金都具备。
珍惜“流动性充沛”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很奇特。一方面是食品类物品的价格在大幅上涨, 方面是另外的其他些商品的价格比较稳定,甚至是在下降,所以总体上是一个结构性通货膨胀。那么防止经济过热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果采取总量性政策,有可能把食品类物品的价格降下来,但如果它降下来,其他商品很可能陷入 一场通货紧缩,因为其他的商品价格上涨率本来就很低,甚至价格在下降,如果采取总量性政策的话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既要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更要防止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导致全面通货紧缩。
我们应当珍惜我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流动性过剩”,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流动性充沛”。至少,在“流动性充沛”的情况下,我们无需担心需求不足。想一想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轨之初供给、需求双短缺的窘境,再想想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面对需求不足束手无策的局面,就可知目前“流动性充沛”的局面多么难得。
然而, “流动性过剩”毕竟是个问题,它对我国构成了通货膨胀压力。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我国应该设法把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储存起来,使其对我国目前经济不构成压力,但在以后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
怎么储存?我们可以设法让老百姓把手中持有的货币转换为流动性稍差一点的资产,如黄金,以后在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再设法让老百姓把黄金转换为货币。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又保持了流动性充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