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听家长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太不听话,除了上网、看电视好像什么都不上心”“我们家那个总是边看电视边写作业,就是改不了”“我家那个,看一会儿书就走神,根本看不进去,你说他,他还大发脾气,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学校的老师也是对班上的这类学生怨声载道,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老走神。
  这些孩子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注意”的习惯。“注意”在心理学中把它称之为“有意注意”也就是要专心致志的做好选定的事情。那么,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有意注意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长、老师都应该把握住培养方向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选取对孩子成长有利的重点事物或学习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培养。那么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对于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的信息也不能一概排斥,可引导他们选取健康有用的东西加以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要求孩子看书写字眼睛离书本一尺距离,上课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大方的与同学交流。教师就在学校的教学区时刻做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作为家长,要求孩子专心地吃饭、走路、看书、不无节制的玩手机、打游戏、不熬夜,你首先得做到。凡是与孩子们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带头遵守。还要融入到孩子的娱乐活动中,比如与孩子一起游戏、锻炼,一起看新闻、动画片儿等。长时期的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就能发现他们的潜能,从中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孩子们注意力的效果。
  二、家长、老师都应该把握住目标的引导,才能有效调动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最主要是靠目标引导。比如说,在家里经常让孩子关门,我们就要给他讲明白“把门关好,注意别影响你爷爷奶奶睡觉”,在这件小事中就很显然有两个具体目标要求:一是要把门关好,关严,二是别出声。在这两个目标的引导下,孩子必然会用心去做。这种带要求的小任务既促进了孩子做事的专心,又培养了他敬老的美德。再比如“把这则新闻给爷爷奶奶读一遍,注意不要多字、少字、错字、重复”,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在教师办公室应轻声慢步,不打扰其他老师的工作”“在10分钟之内抄写一段美文,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在20分钟之内清楚、整洁的完成一份题单”这样家长老师都捕捉了有利的教育时机,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目标意识增强了,注意力也就提高了。
  针对家长比较头疼的是孩子沉迷于网络。我建议要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培养孩子的鉴别力,让孩子自身学会自我控制。比如,父母要对孩子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反对使用电脑,但必须答应一些必要的条件,否则就不允许再玩。这就是,第一,每天在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经父母核实后再玩;第二,学会制作贺卡,在爸爸妈妈及亲人的纪念日,都能制作出一张不同的有针对性意义的贺卡;第三,可以利用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同爸爸媽妈进行交流等等。这样孩子对各种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能够塑造人也能够改变人。人的行为的产生和维持,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可能和其生活的环境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学校,育人环境比较浓厚,在家里,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最好给孩子设立独立的学习空间,与电脑、电视隔开。由家长帮助孩子有计划地学习、生活,逐步过渡到孩子自觉、独立地确定任务、目标,合理分配时间。
  学校教师要把探索规律作为调动孩子专心做事的目标,从而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比如:“怎样扫地可以避免尘土飞扬?”“怎样跳绳才能做到又轻又快?”“怎样背诵既快又牢”通过对这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的引导探索,他们会逐步将一些规律轻松迁移到学习、劳动乃至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去,达到培养孩子注意力的目的。
  四、加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和老师要形成合力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首先,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先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再让其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的道理。在行为中逐渐明白道理,在明白道理中又逐渐巩固自己正确的行为,自觉调整和改掉不良行为,这样的成长过程才是正常的和良性发展的。
  其次,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孩子主要从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入手。而且培养都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要求。比如,生活方面每天都应该养成按时起床,自己洗漱、饭前洗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方面,除了继续保持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的已有习惯外还应该形成专心作业,认真检查、不懂就问等学习所必须的良好习惯。
  最后,还要注意鼓励。在不断的鼓励中,好行为可以不断被强化,不断被强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巩固形成习惯的过程。对孩子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长了,我们要给予恰当的表扬,并不断提出新要求,消除疲劳,让孩子自始至终都保持新鲜感和愉悦。
  总之,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学校和家庭培养各种习惯的基础,要从生活小事入手,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家校播种良好习惯的种子,孩子便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美国作家舒伯特说过:“Reading is writing”,说明阅读材料可以变成我们的写作材料。而“以读促写”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我调控意识还不是很强,尚处于形象直观思维等特点,学习主要还是依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从选材入手,阅读材料应该内容生动、有趣、富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在当今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高中物理作为高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当然需要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应用更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基于立德树人的维度,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
期刊
一、重视预习,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告诉我,未经学生预习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习滞后的学生:老师讲解费时费力,学生听课如坠云雾里。结果累倒了老师,睡倒了学生。课前学生做好预习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学习滞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差,单凭他们自己做好预习准备是不现实的。所以,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期刊
自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在中华大地上揭开了语文教改的序幕。从此,语文课堂教学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中挣脱出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语文教改莫衷一是,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语文教改的一线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像我们这样比较闭塞、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可鉴之资。近
期刊
素质教育的进行中,在新课程的召唤下,我们对于化学这门传统学科必须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是通过化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保护和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就学生而言,是否是创新思维,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否别人提出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
期刊
前置性作业,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的过
期刊
当前九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读”的能力下降  2.教师“教”方法陈旧,效果不明显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以挺高教师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  1.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目标可理解为:理解文意、培养阅读技巧,养成学习策略、树立文化意识。教师应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应运用能体现新
期刊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依靠在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采用趣味性教学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重“花样”、轻效率的现象,力求对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生活化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逻辑思维性是比较强的,这样的特性更利于学
期刊
很多数学课堂都是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也似乎很好。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争辩的声音,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吗?所有的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吗?学生不会出错吗?学生没有不一样的想法吗?答案显而易见。争辩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争辩质疑。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