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结缘 以福相托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的茶叶及饮茶风气是从早期福建、广东移民而来,而工夫茶源起来自粤东的潮州、汕头,闽南的泉洲、漳州一带。早期台湾饮用的茶业是以乌龙茶或包种茶为主,饮用以“大壶泡”为多,使用一种称为“龙罐”的陶制壶,喝茶则是用一个瓷杯或陶杯,极少见到小壶小杯的品饮。
  上世纪60年代,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号召下,渐渐有一种品饮茗茶的方式出现,才有闽南、粤东潮汕式的“小壶小杯”地品茶,常见于老人家谈天、聚会的场合,主要是在庙宇,大树下,小河边的荫凉地方,尤其是在夏天“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也因此这种小壶、小杯、慢慢泡茶的品茶方式,被称为“老人茶”。品饮茗茶的地点也随着老人家的习惯而有所不同,从庙宇或公园的一角,乃至于树阴下、小河边扩大到室内,说书的书馆,以至于专门的茶馆出现,也就这样,汕头壶或宜兴壶,也有少部分的钦州壶的茶器,而这些小茶壶主要是台湾地区,尤其台北县的莺歌镇所仿制的。当时台湾仿制的宜兴壶,壶底经常盖着“中国宜兴”或者是“荆溪惠孟臣”等字样,其实,宜兴壶、汕头壶只有极少数是从原产地透过香港进到台湾来。
  在1 970年代初,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条巷子内出现了一家“中国茶馆”,1970年代末,台北市林森北路一家最早的“中国工夫茶馆”为店名的茶馆出现。于是,闽南、粤东潮汕式的“小壶小杯”品茶方式,逐渐传开于民间,品茶的冲泡方式,是谓“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说法成为坊间的普遍术语,即是提水壶向茶壶里冲水时要拿高,让水撞击茶叶,加速分解;提壶倒茶时,茶壶与茶杯的距离要低,以免溅成泡沫;第一泡冲水入茶壶时,由于茶叶的涩汁及其它成份,在茶叶面上生成一层水沫,这时要用茶壶盖斜抵茶壶口轻轻刮出,盖上后,再朝盖上淋一次开水,把粘附在茶壶四周的余沫及茶叶渣冲走。
  “关公巡城”是指将各个小茶杯呈“一”字或“品”字、“田”字排开,采用来回提壶斟茶,依次来回往各客人杯子中斟茶汤; “韩信点兵”是指斟茶至壶中茶汤剩少许后,往各杯点斟茶汤,目的是通过分茶,使留在茶壶中的最后几滴茶汤往往是最精华醇厚的部分,分入各杯能均匀分配,以免各杯茶汤浓淡不一,这种把茶汤精华依次点到各个茶杯中,称之为“韩信点兵”。
  1 970年代末,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为响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投入茶的品饮民俗运动中,将“小壶小杯”从原先只存在于市井小民的“老人茶”饮茶方式,进一步改良成一套更具文化内涵、雅兴和观赏性的行茶法,且开始探索学习,传授此种工夫茶的泡法,这种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饮茶方式,称它为“茶艺”。讲究茶具、茶叶及水,并且有一套独特的冲泡法与品饮方式。不但承袭了传统冲泡茶的方式,也融入了创新的手法。例如“闻香杯”及“品茗杯”创立,即是将香气与滋味分开来享受,创新的一种行茶法。至此,代表中华茶文化的“茶艺”、”茶艺馆”开始在台湾生根发芽乃传播世界,展开现代中国茶文化的新页。
  链接: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行茶法
  三段式泡茶法,首先由我在1989年“中、日、韩茶文化交流大会”时提出,1991年正式将《中华茶艺表演程序》介绍到韩国,刊登在《荼谈月刊》上,并刊登在1991年4月1 2日发行的台湾《中华茶艺》杂志上。所谓三段,是指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完成阶段。
  第一步 丝竹和鸣
  操作:准备茶器、挂画、插花、点香、演奏音乐,检查各事项是否准备妥当,等待嘉宾来临。
  解释:茶会有“一期一会”之说,每一次的茶会,可能都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以很喜悦的心等待嘉宾的来临。
  第二步 恭迎嘉宾
  操作:以右手自右至左示意,迎宾入座,点头问候贵宾。左手打开煮水器,双手将茶巾移置主泡器后方,右手拿起全部杯托交给左手;然后,以右手将杯托一一由左至右置定位,右手取品茗杯正面朝向客人,依左至右各置于杯托上的右边,以左手将叩在品茗杯中的各个闻香杯转立,与品茗杯并列于杯托上的左边。
  解释:请各位嘉宾入座。嘉宾来了,依主人的左至右次序引入座位,坐定后,开始操作。
  第三步 临泉松风
  操作:煮水器中的水已经微滚,发出鸣声,主人稍转头以目光注视煮水器,倾听水滚声。
  解释:水沸。陆羽《茶经》有水三沸之说。静坐炉边听水声,初沸如鱼目,水声淙淙似鸣泉,二沸、三沸声渐奔腾澎湃,如秋风萧飒扫过松林。
  第四步 孟臣温暖
  操作:以右手打开茶壶盖,将茶壶盖置于盖置上,以左手提水壶,将煮沸的水注入茶壶中,将壶烫热后,以右手将茶壶中的水倒至水方中。
  解释:温壶。先温壶,稍后放入茶叶冲泡热水时,才不致冷热悬殊。明朝工艺大师惠孟臣制有孟臣壶,乃工夫茶四宝之一。
  第五步 精品鉴赏
  操作:以右手取茶倉,拿到胸前,左手接受,右手打开茶仓盖,将仓盖向下顺势置于茶桌第二行第六格右方,用右手取茶则,盛精品茶叶,茶叶用量,斟酌茶叶的紧结程度,约放壶的1/3到1/4,左手放下茶仓于茶桌第二行第六格左方,右手将茶则缓缓由右移向左,请客人观赏所要沏泡的茶叶。
  解释:赏茶。评荼四步骤,首先在赏干茶,以好茶饷客,当请客人先观赏茶叶,油亮美观的茶叶,还未冲泡,已令人神往。
  第六步 佳茗入宫
  操作:左手掌心向上,虎口向外,右手茶则从虎口交授给左手掌,左手将茶则转正90度,右手从上抓住茶则入口,松开左手抓住茶则根部上方,右手取茶匙,将茶则的茶叶拔入茶壶中。
  右手将茶匙归回原处,右手掌心向上,虎口向外,左手茶则从虎口交授给右手掌,右手将茶则转正90度,左手从上抓住荼则入口,松开右手抓住茶则根部上方,右手将茶则归还原处。
  解释:荼置壶中。宫者,室也,苏轼曾有诗言: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叶轻置壶中,如请佳人轻移莲步,登堂入室,满室生香。   第七步 润泽香茗
  操作:以左手将烧开的热水缓缓向内的方向画圆圈,注水入茶壶,以右手盖上茶壶盖。第七步之后,操作速度渐快。
  解释:温润泡。此步骤评茶术语称“开汤”,小壶泡所用的茶叶,多半是球形的半发酵荼,故先温润泡,将紧结的茶叶泡松,可使未来每泡茶汤,汤色维持同样的浓淡。但温润泡不是必然需要的手续。
  第八步 荷塘飘香
  操作:即刻以右手将茶壶中温润泡的所有茶水不要停留地倒入茶海中。
  解释:开汤的茶水倒入荼海时,散发出飘逸的茶香。朱熹有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池塘不在大,有源头活水注入则清;茶诲虽然小,有茶湯注入则茶香拂面,能涤昏昧,清精神,破烦恼。 第九步旋律高雅 操作:右手打开茶壶盖,左手提煮水器,手微微提起,以向内的方向画圆圈,注水入茶壶,盖上壶盖。第九步之后,操作速度达到最高。
  解释:第一泡茶冲水。学茶艺的目的在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泡荼要有顺序,动作要文雅。泡茶时两手的动线以向内画圈为原则,如音乐的旋律,画出高雅的弧线,表现有韵律的动感。
  第十步沐淋瓯杯
  操作:以右手将茶海中温润泡的茶水,平均一一倒入闻香杯,每杯容纳七分满,茶海中的茶水如有剩余应倒入水方中。以左手将闻香杯中的茶水一一倒入品茗杯,然后再以右手一一将品茗杯的茶水倒入水方中。
  解释:温杯。若深瓯是工夫茶四宝之一,即喝茶用的小杯。杯身较高,直口的是闻香用杯,其阴阳属性为阳性,以左手取拿;杯身较低,撇口的是品茗用杯,其阴阳属性为阴性,以右手取拿,左、右手阴阳调合的平衡动作,显示中华茶文化的中庸之道。 第十一步茶熟香温 操作:第一泡茶的浸泡时间约为45秒。右手提起茶壶离茶海上方约三指距离,将荼汤斟入荼海中。
  解释:斟茶。浓淡适度的茶汤斟入茶海,散发着暖暖的茶香。茶汤先斟入茶海,再分别斟入客人杯中,可使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汤,浓淡相同,故茶海又名公道杯。
  第十二步 茶海慈航
  操作:以右手将荼海中的茶汤,由左至右,平均一一斟入客人的闻香杯。
  解释:分茶入杯。中国人说: “斟茶七分满,留得三分表敬意。”主人斟茶时无富贵贫贱之分,每位客人皆斟七分满,斟的是同一把壶泡出来相同浓淡的茶汤,如观音普渡,众生平等。
  第十三步 热汤过桥
  操作:主泡人以双手将茶巾移至左边,双手奉茶汤给客人,客人以双手扶杯托,右手向左手方向旋转至茶杯正面朝主泡人,主泡人将自己茶杯以双手移至壶承后,紧临自己前面,各人以左手取闻香杯,将荼汤斟入品茗杯。第十三步之后,操作速度渐缓。解释:斟茶汤入品茗杯时,即可观赏茶汤的颜色。
  第十四 步杯里观色
  操作:将闻香杯放在定位,以右手取品茗杯,欣赏品茗杯中茶汤的深浅颜色变化。
  解释:观赏汤色。好茶的茶汤清澈明亮,从蜜绿、深绿到金黄,令人赏心悦目。
  第十五步 幽谷芬芳
  操作:左手持净空的闻香杯至鼻头,嗅闻品茗杯中的荼香。
  解释:闻香。高口的闻香杯底,有如开满百花的幽谷,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散发出不同的芬芳,有高温香、中温香、冷香,值得细细体会。
  第十六步 听味品趣
  操作:左手放下闻香杯,以右手大姆指与食指放在时钟八点、二点位置,成半月形,取起品茗杯转至虎口向内,以杯就口,啜一小口茶汤,闭气半秒,再吸气振动一秒,呼气,慢慢咽下茶汤。
  解释:品茶。荼艺的美包含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即感官的享受和人文的满足。所以,品茶时要专注,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投入。
  第十七步 品味再三
  操作:如同品第一口茶汤时动作,再品第二口茶汤后,间隔三秒,品第三口荼汤。一杯荼分三口以上慢慢细品,饮尽杯中茶。
  解释:”品”字,三个口,品茶,即一杯荼分三口喝才是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喝,用心体会荼汤的美。
  第十八步 和敬清寂
  操作:品尽茶汤后,放下品茗杯,以双手持杯托将它移回原位,茶巾移至中间第六格先前位置,双手放在茶巾上,静坐回味,品趣无穷。
  解释:相聚品茶,是缘份,也是福份,以茶结缘,以福相托,和平、宁静的氛围,清心、诚意,进入无忧的禅境。
其他文献
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多酚含量丰富,酚氨比高,适制红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作的滇红工夫,一直广受欢迎。从保山、云县、凤庆一带开始的滇红,以其香高、味醇、甜美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古茶树所制的红茶,这几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宠儿。  用于制作滇红的茶树品种也很多样,但人们未及给予细分。就如普洱茶一样,制作普洱的茶树中,比如统称为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的茶树,要细分的话还可以根据不同叶形(圆叶、柳叶、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1979 - 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肉桂、铁观音等名优品种为亲本自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泡茶桌要选用木材做桌面,是哪种木倒无所谓,有些人用极老朽的
期刊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陈清宜制作的超薄蝉羽杯为“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子”。  “世界最薄陶瓷杯”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历时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 8年1O月研发成功。该陶瓷杯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
期刊
福建漳州人,业内人称“巧师”。和道工社创始人之一,金工锻造民艺复兴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炉瓶三事”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同时也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创奖(CPCC)文创产品类金奖第一名  清瘦、透彻、充满质感,安静的时候,整个人像一尊幽暗角落里的太湖石,淡淡的光勾勒出他的轮廓。理论上用金石去形容一个人似乎有些不贴切,金石是冰冷之物,而人是充满温情和态度的。  聊天的过程中基本
期刊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
期刊
从清明到谷雨,短短的半月,春的绿茶尝鲜季也就过了最热闹的时候。先前喧嚣了月余的朋友圈春茶尝鲜大戏落了幕,好像只过了几天,绿茶的鲜就不在了似的。“人间四月天”太惹人爱,大概因为进入四月,以绿茶为引领的一年的新茶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上新了。  自绿茶上市时起,就留意着往年爱喝的那些。清明后,江浙、安徽和福建本地的绿茶都到了,茶会直到了谷雨才办。和朋友开玩笑, “欠了一整个春天的茶,谷雨时一次清还。”  
期刊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中山路1 9号,从我入住的酒店步行到那里也许只要十来分钟,在福州的朋友怕我不认路,提早开車到酒店接我,开着导航在湖东路上行驶,语音提示却总叫他在前方调头。来回折返好几次,找不到北。停车问路,方知福州这条中山路也许是全国最短最小最不起眼的以“中山”命名的路,开车一不小心就会掠过。  清乾隆年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用教书所得微薄积蓄典得福州左蓄司(今中山路)小屋一座,几年后,林则徐在
期刊
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思想,无论是目的还是心态,与中医调神养生调和不谋而合。不仅表现在茶叶品种上,也体现在冲泡、品茗的过程中。潮汕工夫茶追求的不仅是解渴,还有内心的安静祥和。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回归本真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茶发展至今,其药用效果已被很多文献资料所证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清除自由基、消炎、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诸多药理作
期刊
白茶“热”已持续了多年。人们对它的热烈追崇,除了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收藏价值及增值空间外,还有时间带来的美妙变化。作为福建白茶的著名产区福鼎,全市17个乡镇均有产茶。同其它名优茶一样,产区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产量及品质上。当然,最終还是在价格上拉开距离。  近些年来,与白茶一起在茶市上引领风骚的还有武夷岩茶和云南普洱古树茶,这两类茶赢得C位的奥秘之—便是“小产区”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