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显真才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dew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的语文课,我正与同学们讨论练习题,忽然,从墙角处传来“蜗牛、蜗牛”的声音,同学们都转过头,好奇地说:“在哪?在哪?”我急忙上前,发现一位男同学抓了好多蜗牛,好几个已经爬出了昆虫盒。“是把蜗牛请出教室,还是……”我正犹豫着,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羡慕而又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我们班今天来了稀客,老师对蜗牛的了解是个门外汉,你们能帮助我吗?”
  别开生面的表白,使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我合情合理的求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一边讨论,一边记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不时,还有同学模仿蜗牛的爬行,一串串有趣的动作牵动了所有同学的笑神经,快乐的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开来。我知道,孩子们的心境此时定是快乐的,无所顾忌的。
  原本打算在一番细致的观察后就带领学生写作,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使我撇开了预设,干脆让学生探究一下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帮助我这个外行的老师成为“蜗牛专家”。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老师已过而立之年,但对昆虫的了解,特别是蜗牛,是知之甚少,现在请大家帮助我,让我迅速进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请求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
  一位矮个儿的男生说:“老师也有不懂的时候,那我可要当一回老师了,让老师当一回学生了,不知孺子可教否?”教室里一阵大笑,该学生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后,便正色大声地说:“蜗牛的身体很柔软,外面生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右旋或左旋,壳内贴着一层外套膜。头部有触角两对,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比较长,顶端有眼,身体的腹面扁平,肌肉很发达,形成腹足,这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蜗牛在墙壁、桌面等处爬过以后,总是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
  我虚心地听着,等学生说完,连声说:“你教了我好多知识啊!”并带头鼓起掌来。更多的学生发言了,一个个“发现”接踵而来。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在墙角、树下、草丛、菜叶上,常常能够找到蜗牛。
  ——蜗牛爱吃植物的茎和叶,是害虫。
  ——蜗牛的腹足先伸长,再收缩,一伸一缩前进,身后会留下一条痕迹。
  ——蜗牛的腹足真神奇,在光滑的玻璃上,在粗糙的枝干上,它都能爬行,甚至在一根细绳上,蜗牛也能顺绳而上。
  ——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我们进行了蜗牛赛跑,真有趣。
  ——我们还进行了蜗牛爬“钢丝”比赛呢!
  ……
  学生们不住地说着,我也不停地将关键词写在黑板能上能下,不到一刻钟,竟有二十一种发现“诞生”。在宽松的课堂情境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收获着成功。
  平时,我们总说习作难教,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习作水平难道是靠几本作文集能提高的吗?习作来自生活,对生活的细节观察,从平凡中见真知,经验的积累才是写作的素材。我蓦然觉得,今天的课堂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观察,愉悦交流,快乐动手的习作平台。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我跟学生讲:“大家的发现都是一流的,现在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发现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没有更多的诸如布局谋篇的老生常谈的指导,我告诉他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就是我发现我来写。学生们竟文思泉涌,飞笔疾书,教室里只听到钢笔在稿纸上的“刷刷”声。半小时后,同学们纷纷收笔,一篇篇视角独特,活灵活现的文章展现在我的眼前。同学们笔下有的蜗牛栩栩如生,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机智勇敢,形形色色的蜗牛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为烙印,成为孩子眼中的明星。
  反思: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最大困难就是学生无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凭着手中几本作文集,绞尽脑汁,闭门造车,七拼八凑写成文章,完成任务交差。这样的文章哪谈得上真实,更别说有感情了。怎样才能“无中生有”呢?
  
  一、 从学生的喜好出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情境、经历情境、体验情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方式。如教学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蜗牛爬出来了”这一事件,推翻了原来的计划,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小动物的热情,引发学生争相表述有关“蜗牛”知识的欲望和激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写作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真谛。
  
  二、循序渐进,从“帮”到“让”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那也是生活啊。可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新奇感,根本谈不上感悟生活。常常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视而不见,导致很多同学只能把过程记录下来,像是“流水账”似的,干巴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尝试进行了一些“材料创生”活动,如让学生去种大蒜,买西瓜讨价还价,帮妈妈买蔬菜,养小金鱼,替爷爷洗脚……不少同学通过细致地观察,交上了满意的习作,但仍有不少学生收获甚微,再后来,大家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对作文又开始厌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一位学生出了个动作哑谜,关键处他放慢动作,还时不时将重点动作重复表演,学生马上猜到了。笔者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他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讲解。另外同学及时补充自己的发现,居然毫无遗漏地再现了同学的表演。后来大家写作文时不但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把想到的也写上去了,而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令人惊喜的是,平时作文平平的同学的作文居然也精彩起来了。
  于是,我“顿悟”——故事情节需要放慢镜头,也需要回放!平时光是让学生整体去观察,那只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不去分解了看,还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于是我又找到新的办法,那就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技巧。
  如上“蜗牛”的作文课,我首先请同学说说想观察蜗牛的哪些方面,并及时板书,而且提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针对性观察,如蜗牛的外表、活动、吃食物等,时不时告诉大家,注意记住自己的想法。事后还进行及时采访:看到同学模仿蜗牛爬行时,你心里想些什么?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蜗牛走“钢丝绳”出现险象时,你有怎样的反应?同学们又有什么表情动作呢?猜猜他此时会想什么?你的蜗牛获得赛跑比赛成功或失败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老师的提醒与提问,起到了帮助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观察的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 其实“准备”,有时就是“不准备”
  很多老师在课前总是精心设计,刻意准备。可一到了课堂,不是发现准备的内容不想宜,就是准备的材料或项目不够,要么就是准备的材料使用的效果不好。其实,我们老师的准备也得学会“留白”,就像思维一样,给它一定自由变化的空间,以留在课堂中去即时应对。课堂中的很多随机变化是我们无法准备的。我们老师必须凭借一写的教学机智去随机处理,而此时此刻迸发的教学灵感与处理机智是你所无法准备的,也是更有价值的。我们的“准备”有时就得“不准备”,要在“不准备”间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教学经验。
  
  附:学生作文
  蜗牛走“钢丝”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学程璐
  大家都看过走钢丝的节目,有没有看过蜗牛走钢丝呢?
  我们给蜗牛走的钢丝其实是一根细棉线。我们第一次把蜗牛放在“钢丝”上,它马上掉下来,一连几次都没有成功,怎么办呢?
  我突然有了好点子,在“钢丝”的一头系上苹果片。果然蜗牛在“钢丝”上站住了,只见它探出了小脑袋,两对触角一伸一缩,顶端的眼睛东张西望,四处侦探敌情。它见四处没有情况,便不紧不慢地沿着“钢丝”爬向苹果。
  “啊!”旁边的女同学发出一声尖叫,只见蜗牛成了“倒挂金钟”,险些从“钢丝”上摔下来,我也急出了一手心的汗,但蜗牛却不慌不忙地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一边缓慢地前进。我们不禁为其加油。虽然途中好几次险象环生,蜗牛总是处事不惊,不紧不慢地应付解决。倒是我们担心得好几次都把心堵到了嗓子眼。
  终于,蜗牛战胜了困难,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也长吁了一口气,“胜利啦!”教室里一片欢腾。
其他文献
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它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彼此协商。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就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因为只有深入文本,学生的思想才能与文本撞击,碰出美丽的火花。    一、提倡个性化“创读”,提高思维能力。  “创读”——有创意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创意,读出文
期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
期刊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真情实感,已失去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学生的作文呈“克隆化”倾向,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而造成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期刊
书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写字教学往往不被重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越写越难看。认为“字写不好没有关系,反正可以电脑打字”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少纸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把汉字写正确
期刊
如何成功地推介一本新书?即如何将一本小学生们毫无感性认识的书(石)变成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的书(金)?这“点石为金”的神奇之术究竟是什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其唯一的答案是——激发阅读兴趣,并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    设悬念,通俗讲就是“卖关子”,教师要善于“卖关子”,是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强、探究欲强,设悬念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逆风的蝶》,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所著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的精彩部分。《乌丢丢的奇遇》以诗人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也以极大的善良和慈悲理解并体贴着这个世界。周老师选取的《逆风的蝶》所讲述的是一只勇敢的蝴蝶为了遵守一个美丽的约定,逆风飞扬,至死不渝的过程。面对这样诗意的文本,在周老师和孩子们的想象、拓展和对话中,整个课堂都沐浴着诗性的光辉,而文
期刊
当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使孩子们痴迷在文学经典的世界中,我们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文学的浸润,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生机,一份热情。同样的,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需要一种文学的滋养,在品尝多滋多味中,我们引领孩子们用敏锐的思维,纯真的思想,细腻的感觉,在生活这个万花筒中,尽情熏染出作文的新香味。    一、课本书,品出清香。  翻开语文书,大声地朗诵一篇篇优美的课文,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美妙之处,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