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助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契机,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一定会有极其纯粹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自洽的学校教育哲学,有人文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好学校一定有一位领袖型校长;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爱成长”、爱研究、爱创造、爱极致之美;好学校也一定是永遠“不安”、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学校。
  关键词好学校;学校教育哲学;资源整合力;教育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巴蜀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1-0050-06
  在世界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学校,如杜威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小林宗作的巴学园等;当前中国也有很多名校、老校、特色校。但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真正的好学校,我们究竟要办什么样的学校?201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并于2019年教师节进行了隆重表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下简称“巴蜀小学”)成为全国23.82万所中小学校中唯一获得特等奖的学校,这是巴蜀小学整体办学实力凝聚的必然结果,也再次引发了笔者对好学校的思考。
  在今天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探讨如何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之际,我们更有必要对构成好学校的关键要素,有一个相对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因此笔者以巴蜀小学为主要观察对象,也兼顾其他一些代表性学校,从办学愿景、教育理念、管理创新、校长领导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动力等角度,来探讨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这里所说的好学校,其实是大家“常识”概念中的好学校。这样的学校,不一定是名校、大校,不一定是示范校或者成绩拔尖的学校,但一定是老百姓觉得好、政府信得过、研究者和同行也认可,尤其是师生乐在其中、感到身心“自在”的学校。

一、家国之初心:好学校一定有极其崇高的社会理想


  “为什么而办学”,是每所学校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学校,其办学目的并不一致,如为了实现某种政治诉求、为了实践某种教育理念、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为了某种宗教传播目的等而办学。而绝大多数好学校的创办目的,不只是要实现一种教育理想,更是要实现其社会理想。
  许多好学校的创办者,当年都是抱着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理想和信念来办教育的,所以,他们第一位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繁荣和百姓福祉有益,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发展有益。例如:北京香山慈幼院(现在北京实验学校),始于熊希龄“教育为立国大本”“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的政治理想。[1]天津南开学校,始于张伯苓先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救国情怀。[2]上海中学,发韧于洋务运动时创办的龙门书院,提出了“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响亮口号。[3]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创建的育才学校,与其导师杜威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育才学校是在抗日期间为救国救民而创办。
  1932年,巴蜀小学通过《巴蜀日报》发布《私立巴蜀小学建校宣言》(以下简称《巴蜀建校宣言》):“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可见巴蜀小学从创立之初,就将自己放在深邃宽广的历史河流中,主动承担起引领时代进步的历史使命。
  许多现代学校也同样有这样高远的追求。2004年,浙江杭州二中根据当年竺可桢老校长提出的“立志、努力、为公”校训,立下“校誓”:“一切皆不能将我和祖国的命运分开,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金钱,还是权势,是疾病,还是劳累。是为志。由此,我将发奋努力,上下求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为行。直至民族复兴、天下大同,此心乃敢稍息。是为公。”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高远的理想犹如一座灯塔,让人们超越平庸与琐碎,在艰难困苦时绝不放弃,在“鲜花着锦”时也绝不松懈。因为有了这种“修、齐、治、平”的大情怀大格局,所以这些学校的师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执着坚韧的奋斗精神,不断寻找方向、探索规律、追求理想,展示出与众不同的精神长相:气节更为高贵,气质更为卓越,气象更为生动,气势更为恢宏。

二、自有之思想:好学校一定有更自洽实用的学校教育哲学


  在崇高理想的牵引下,好学校要首先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明确学校的发展愿景、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哲学体系。[4]好学校的教育哲学,一定是以儿童的生命成长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往往是相对深刻、系统、完整、圆融的,逻辑自洽的,既能揭示学校的使命愿景和办学宗旨,也能很好地指导学校办学实践。好学校的教育哲学,也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童心母爱”、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以爱育爱”、北京二中的“空气养人”等个性化表达,对学校办学都起到了灵魂和导向的作用。
  巴蜀小学创校初期,学校就提出了三重生活的学生观、手脑并用的培养观、全面教育的课程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开展了16年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2000年,学校开始进行“激活教育”实验。2009年,学校明确提出并全面实施“律动教育”。巴蜀人认为,“律动”是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它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一种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审美的精神。律动教育就是通过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真实需要,以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为途径,使儿童获得灵动发展的教育。他们以“创思想型百年老校”为学校发展愿景,以“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为育人目标,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律动空间体系”“律动课程体系”“律动管理体系”等,组织起了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5]   当下许多学校的教育哲学体系尚不完整,他们关于教育的想法和行动是肤浅、零散、片面的,甚至是即兴的、随意的、缺乏论证的,是与学校的办学实践相隔离的。我们要想成就一所好学校,就要先从检视自己的教育哲学体系开始。

三、多元之治理:好学校一定有人文高效的管理体系


  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引下,好学校都会建立起情理相谐、人文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且能持续不断地超越与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突破当时或当地教育发展瓶颈的创新,表现出从理念体系到执行系统的强烈的专业性与发展性。
  其一,管理思想的引领性:基于对教育和管理的深刻理解
  好学校的管理,一定是有根的管理,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管理规律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的管理,更加趋向人文、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更愿意使用协商式管理、分布式管理、文化管理、价值管理等更富有人文气息的现代管理方式。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管理实践,更多体现出协商民主的现代管理理念。巴蜀小学则认为,教育是“做”的哲学,管理是精神的引领、是行动的支撑、是情感的沟通。因此他们提出:要逐渐形成“在巴蜀‘做’管理的方式”,即“律动管理DOING行动范式”,提出“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持续做;真的做,做到真”,逐渐构筑起“精神与行动并举”的管理范式。DOING行动范式的提出,实质上是对管理的情境性、复杂性、持续性、合作性、行动性等特性的校本回应。
  其二,发展规划的系统性:有明确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头脑的观念之中了。[6]当下许多好学校的发展,都得益于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2011年,北京市立新学校(现北京实验学校)校长曾军良上任之初,就组织大家探讨学校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十年建成品牌学校”的远景规划,并制定了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十大发展战略规划》。[7]巴蜀小学的发展规划也一样立足长远。2009年起,马宏被推上巴蜀小学校长岗位后,开始带领全体师生制定十年发展规划,并坚持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以自下而上的现场创新推动思想丰厚。他们坚持每三年发布一次三年行动计划,“三年一大步,每年一小步”;同时,通过制定《教师行动手册》《巴蜀文化标准》《律动教育的哲思与畅想》《评价引领学校发展》《巴蜀小学律动教育实践指南》等系列文献,为行动提供價值引领和技术保障。
  其三,运转机制的自适应性:有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和评价系统
  好学校的管理,往往严谨而高效,带有强烈的自适应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好学校的校长往往最后会成为管理的“隐形人”,他们在校与不在校,学校运作和教育教学业绩基本不受任何影响,因为学校已经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自主运转。巴蜀小学的管理机制就具有非常好的自适应性。学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集体决策制,学校有决策、执行、评估三个管理系统。决策层由校长、副校长、课程部主任、校办主任等组成;执行层由若干基本团队组成,实行团队项目负责制,团队主管对团队工作全权负责;评估系统则吸纳和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干部及社会等全员参与。决策层的人员有效地扮演了决策和执行两个角色,如课程部主任,既是决策层成员,也是某一执行团队成员,这种灵活的自主转换机制能使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准确决策,有效执行。
  巴蜀小学倡导管理要“三到”:到教师心中去,到学生生活中去,到家长的困惑中去。学校形成了从策略到方法的独特的管理机制。例如:“3 2工作方式”,是指所有管理人员每周有3天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中去,2天在办公室处理各种事务。“周五课堂行动研究”是坚持在每周五由学校课程部组织一节课堂现场会,全体管理人员共同听课,听课完毕后与教师一起展开深入研讨。“每周一次的行动例会”,是由课程部精心组织策划,从教师专业素养展示、巴蜀教育故事分享、重要工作友情提示等方面,寻找学校生活中的问题及亮点,以表演、讲故事、主题发言、现场互动等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全体教师,使学校倡导的教育精神真正内化为教师的素质。
  其四,问题解决的前瞻性:在重要问题的解决上有开创性贡献
  好学校的卓越之处,往往在于在其他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或者正受困于某些问题而没有解决思路的关键时刻,他们能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能率先找到突破的方向,为同行和后来者开辟一条新路。
  世纪之交,随着课改的深入,部分学校中出现了“唯学科”与“去学科”两种倾向。基于此,巴蜀小学提出“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改革主张。一方面注重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防止“去学科化”倾向,强调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加强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经过18年渐进式整体改革,巴蜀小学形成了以“学科 ”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强调学科是基础,“ ”是突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整体融合,强调学科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巴蜀的这些探索,代表了当下中国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最高荣誉。[8]

四、卓越之领袖:好学校一定有关键性领导者


  北京十一学校曾经提炼出学校的七个成功基因—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校长”被所有讨论小组不约而同地排在第一位。[9]
  一所好学校的真正崛起,一定与某些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有关,与某位或数位校长的独特人格魅力、教育情怀和卓越领导力密切相关。虽然一个好校长未必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但一个好校长办成一所好学校的概率肯定要更大。远至朱熹、王阳明,近至陶行知、张伯苓,都是好的办学者。这可能也是现在许多地区进行集团化办学的隐含逻辑。
  其一,至善的人性:铸就学校教育底色,决定学校要走到哪里   所谓善良,简单说就是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好校长的善良,又比一般人的善良多出了智慧与力量,他们深深迷恋他人成长,更加尊重师生独立人格,更有力量将同理心变成行动力。校长有了善良,教育就少了功利,校园内外就多了人性的光芒。
  这种善良,体现在对师生冷暖的本能的“心疼”上。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里,还保存着林月琴老校长—罗荣桓元帅夫人在上世纪50年代用过的一个类似于农村妇女赶集时挎的篮子。当时她每天在里面装一些亲手做的家乡小吃,送给那些来不及吃早餐的师生。这种最朴素的发自心底的善良,让教育充满母性的美好。
  这种善良,体现在对人的人格尊严与平等的真诚尊重上。笔者曾看到一张照片,是在某次重要会议结束后,马宏校长给所有后勤员工鞠躬致谢。校长的尊重、“看重”、坦诚、包容,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激发更多善的力量,形成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奋进的校园生活和成长氛围。
  这种善良,体现在对师生命运的切实关心上。浙江杭州学军中学老校长陈立群,曾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个宏志班,2016退休后又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年薪的聘请,分文不取去贵州黔东南山区支教,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生态甚至是社会风气。[10]
  这种善良,尤其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巴蜀的教育精髓。巴蜀小学坚持18年开展“1 1 N”文化互助活动,在重庆市远郊30个区县培育出一批项目对口学校,实现了除主城区之外的重庆市区县全覆盖,共同铸就了区域教育的辉煌,造福于更多师生的生命成长。
  其二,炽热的情怀:力推学校不断向前,决定学校能走多远
  校长们对教育的极度热爱,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最强劲的原动力。真正的好校长,必然是全情投入的,必然是忘我甚至是无我的。他们把办学当成一生的事业,以学校为家,以育人为乐,他们饱满炽热的教育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我们现在有些校长其实不缺专业能力,但缺少的是这种如醉如痴的投入状态。这可能也是好校长与一般校长的最本质区别。
  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学校,都会遇到或人事或机制或资源等方面的沟沟坎坎,校长们都可能在委屈中负重前行,这时能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一定是永不磨灭的教育情怀。重庆是一座火辣辣的山城,但马宏校长给人的印象是温和、雅致、不张扬、不做作,甚至有些低调,但在这种低调下面,人们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执着、坚韧和无往而不胜的勇气和决心。“爱我所爱,无问西东”,巴蜀小学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也一样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终帮助一代代校长们战胜艰难、走出低谷的,就是他们因对教育和人生的极度热爱而拥有的勇往直前的魄力、攻坚克难的信心、积极進取的心态、永不放弃的毅力。
  其三,敏锐的判断力:明察学校发展情势,决定学校要走哪条路
  成尚荣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马宏校长:“一个定义者,一个教育创造者。”[11]校长需要不断做出各种决策,或定义,或创造,或维持,或放弃,许多决策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进行。那么其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决策的信心来自哪里?敏锐的判断力应该是让校长大胆决策的底气所在。
  好校长往往能迅速捕捉到有效信息,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这其中既有逻辑推理的力量,也有直觉感受与经验积累的作用。例如:1986年,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才刚刚在学术界开始,时任北京八中校长陶祖伟就带领全校干部教师制定了《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明确了在八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期望目标、主要手段和考核方法。对此陶西平先生评价道:“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12]1989年,刚刚出任上海中学校长的唐盛昌,通过数次摸情况、访教师,“敏锐地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有三个主要矛盾亟待解决......”正是得益于唐盛昌这个判断,上海中学开始大胆改革,逐渐回到并始终保持在上海市领先位置。[13]
  其四,超强的资源力:聚合所有能量,决定学校能走多好
  有些人认为好学校的成功与其占有丰富的资源有关,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有了资源就一定有好学校。资源能否转化为办学资源,往往与校长的资源整合力息息相关。
  好校长的资源整合能力,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资源的高度敏感性。北京史家小学的老校长卓立曾创造了无数个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他说:“其实没什么,我就是无论看到什么新鲜事儿,都有一个念头—‘这个能不能用到教育上?’”其次,对资源的聚合力。现代学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办学资源,不是校舍和技术,而是人力资源,具有专业能力和特长的高端人力资源。巴蜀小学地处西南,但学校能聚合的专家资源极其丰富,他们没有远近东西的地域概念,没有前任后任的人事概念,没有名气大小的门户概念,只有该专业资源是否有利于师生发展这一根本原则。再次,对资源的转化力。巴蜀小学请的专家,要进课堂、进沙龙、进办公室、进会议室、进大讲堂,见老师、见学生、见干部、见校长,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最后,对资源的创生力。巴蜀小学不仅引进外脑,更积极激发和创生内脑。如学校给教师提供多岗位历练机会,每学期开始前,每位教师都可自主申报本职教学之外的岗位等,这使得各个岗位永远有新鲜血液,创意和资源得以源源不断地生成。

五、人人“爱成长”:好学校一定是生成“大师”的教育高地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对大学的定义,对中小学校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好学校的教师,一般都具有高度的专业自觉,有自己的研究偏好,追求专业精进,享受专业的滋养和教育的美好。
  其一,每个人都两眼放光:教育是令人激情燃烧的事业
  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点燃他人的生命之火。笔者观察过若干校长和教师,如果他在说起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时两眼放光,热情洋溢,迫切想表达,那么他所在的学校很可能是一所优质学校,至少是处于上升期的学校。这种光,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郑瑞芳校长讲述她帮扶的七彩联盟学校发展时见过,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王欢校长讲述学校里“特好玩儿”的教育故事时见过,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讲述她的校园足球队时见过。同样,在巴蜀小学,我们不只在马宏校长眼中,在李永强、张帝、丁小彦、程明敏、陈怡等干部教师的眼中,也都见过这种兴奋热情的光。这光来自于对职业和自我的认同,来自于自我实现和陪伴学生成长的幸福,更来自于与团队同生共长的价值感。在真正的好学校,人的精神是高度自由的,精神世界是丰满纯粹的,他就会为了事业的发展而充满激情、两眼放光。   其二,每个人都爱研究:“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
  《巴蜀建校宣言》中说:“我们更愿意许多优良的教师能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对于教育发生兴趣。便会有创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还愁教育不前进吗?”研究意识的有无,学术兴趣的多寡,研究能力的高下,是好学校与一般学校教师的显著区别。比如:在江苏苏州中学,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研究,甚至是很精深的研究,如学校博物馆的馆长,是古玉专家;数学教师,是统编教材的编审;地理教师,讲出了“世界级的地理课”。在巴蜀小学,教师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他们打破常规,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寻找一切提升机会,如跨校跨区跨省组团学习、开展高质量课题攻关、组织和参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教育会议等。在这样的学校里,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内生动力,都在努力向着成为大师的方向行走。
  其三,每个人都爱创造:“静水深流,享受教育的美好”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许多名校其实很孤独。在他们眼前,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许多路都要自己闯,许多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学校只能也必须以创新赢得发展。在巴蜀小学,创新已成为一种常态。教师不以多做事为苦,而以能创新为乐。他们一直紧跟甚至引领教育实践最前沿的研究。例如:聚焦课程创新,较早关注项目学习、STEM学习,开发了“律动教育”课程体系;聚焦学习方式创新,较早关注脑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聚焦评价创新,寻找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的方式;聚焦工具创新,研发了校园行政办公网络等。每个人都在想着创新、创造,学校才有活力,才会保持向前的动力。巴蜀小学的饭菜都色香味俱全,是因为后勤员工们置身于全员创新的环境中,也深受影响。
  其四,每个人都追求极致:永远和自己“较劲”
  在巴蜀小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永远做最好,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咬紧牙关、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做事方式,从校长到干部到普通教师,基本都是如此。他们的追求极致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巴蜀小学举办的历次全国性研讨会,都以专业、创新、人文、严谨而著称。会议的内容体现探索性,会议的手册、资料袋等,成为许多人的“典藏品”。甚至代表们在入住时,都会在房间里收到有校长亲笔签名的感恩卡。这一切都是老师们亲力亲为,老师们把办会当作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越是做得好,越懂得谦卑谨慎,善待他人,敬畏事业。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可能是好学校、好教师的共同特质,也是成就好学校的专业基础。
  其实好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本质差别,往往只是他们比别人多想了一点点,多做了一点点,多做好了一点点,多坚持了一点点,但就是这不起眼的一点点的“点点效应”或“蝴蝶效应”,日积月累,硅步千里,累加在一起,才成就了好学校。

六、创造向未来:好学校一定是永远“不安”的


  《巴蜀建校宣言》中说:“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截了当地说,不会有。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这种“不安”的心态,让人们时刻保持对自身发展态势的警醒,对于巴蜀小學乃至所有学校,这样的警醒都十分必要,因为他们还有太多的使命要去完成。
  其一,代表优质校引领其他学校
  我们不能要求巴蜀小学及其他好学校的经验适用于所有学校。事实上,他们的很多经验可能真的不适合于农村校、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但他们的教育哲学、学校创新体系、人的格局与精神、管理技术和方法等,是值得所有学校研究和共享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真正总结出更具有区分度的管理经验,惠及更多的学校。
  其二,代表实践助推本土理论创生
  中国教育发展步履飞快,西方教育理论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创生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教育理论。本土教育理论从哪里来?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说:“新的理论来自于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新现象。”[14]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叶澜的“新基础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等,都是带有浓郁中国风的本土理论创新。许多中小学校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期待他们能助推理论界创生出真正的本土教育理论来。
  其三,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今天的巴蜀,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国家榜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国标”就要有“国标”的样子,就要能代表中国,向世界宣示中国教育的新模样。巴蜀小学和所有优质校,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其四,代表当下创造未来
  好学校一定是现代性越来越强的学校。2035年,中国将建成教育现代化国家。走在所有学校前列的,必然是一大批好学校。笔者选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写作此文,也是想籍此与同道中人一起探寻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学校。褚宏启教授认为,“教育以育人为本,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15]以此衡量当下的教育,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本文中所提到的关于好学校的表述,只是雪泥鸿爪,管中窥豹,好学校还有很多特质,如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永远在研究学生和学习,永远在不断改进课程,永远与家庭和社区站在一起等,在此无法一一详述。同时,和所有学校一样,好学校面临的新老问题也还很多,改革创新的路还很长。限于篇幅,不再多叙。
  朱熹说:“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1941年1月1日印行的《巴蜀精神》中说:“时间是不会穷尽的,巴蜀便永远要扶着醉人,爬上高岗,走下陡坎,又爬上高岗,走下陡坎。”我想,锤炼一所好学校的历程,也大抵如此吧。与诸君共勉。
  参考文献:
  [1] 梅汝莉.爱国慈孝:熊希龄的中国教育精神[J].中小学管理,2015,(12).
  [2] 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 冯志刚,刘茂祥.上海中学70年创新之路:“储人才,备国家之用”[J].中小学管理,2019,(9).
  [4] 项红专,唐琼一,黄芳.名校长的重要职责:凝练学校教育哲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6).
  [5] 马宏.“律动教育”思想的构建[J].未来教育家,2013,(12).
  [6]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曾军良.用战略思维助推学校快速发展—基于北京市立新学校《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4,(5).
  [8] 马宏,吴倩,李永强,潘南,李杰.巴蜀小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J].人民教育,2019,(2).
  [9] 李希贵.从成功基因里寻找学校未来[J].中小学管理,2017,(9).
  [10] 马悦,郑文.陈立群:花甲进苗乡 烛照学子路[N].浙江日报,2019-09-10.
  [11] 成尚荣.巴蜀马宏:用“做的哲学”定义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6,(9).
  [12] 陶西平.向素质教育的先驱致敬[J].中小学管理,2009,(3).
  [13] 刘茂祥.唐盛昌:高度的力量[J].中小学管理,2014,(4).
  [14] 林毅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金矿”[J].理论导报,2019,(1).
  [15]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长什么模样[J].中小学管理,2019,(3).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校长如何在学校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从信息管理的历史来看,知识管理并未超出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范围。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回归到以创新
漫步浙江金华街头,偶一抬头,有无数亲切的笑容吸引了人的视线。临街的一面围墙上,玻璃橱窗内张贴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照片,有黑白老照片,也有彩色“明星照”。这是什么?这不是市政府的市容工程,也不是广告公司的街头创意,而是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围墙。他们把学校荣誉、知名校友、历任校长、师生活动等等本来只在校内展示的内容,大大方方地宣示给校外来来往往的行人,未入其校,先睹其人,先知其事,其创意设计、宣传效果、文化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持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了8年。8年来,我经历了“火热的激情——冰冷的苦涩——盲从的突围——积极的探索——丰收的美丽”的成长历程。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
中小学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如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017年9月20日,以“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校长名师,围绕“中小学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
2003年12月底,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的五峰私塾(以下简称“五峰私塾”),因塾师年迈,“封馆弃教”,“中国最后的私塾”退出历史舞台,随之引发了众多媒体对私塾教育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深入当地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五峰私塾何以能生存至今,又最终难逃消亡命运的发展轨迹中,反思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私塾“活化石”:  见证近现代私塾教育变迁    五峰私塾
[摘要]聚焦质量、关注效能、追求人道是教学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追求。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根基,但有质量并非一定有效能,而有效能并非一定符合人道准则。我们在追求质量与效能的同时,时刻都不能忘记它们应符合人伦底线要求。  [关键词]教学管理;质量;效能;人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12-03    聚焦质量    质量是教学管
大家都说,严瑾是个有智慧的人。不过,其智慧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灵动、鲜活,新想法、新见解、新创意不断涌现,却又显得严谨、规范,思考深入,行事周全。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严谨的智慧”,是体现严瑾品格和风格的智慧。  若问智慧来自哪里?严瑾定会亳不犹豫地回答:智慧诞生于现场。现场是智慧的聚合地,是智慧的生长点,是智慧的一块高地:在现场这块高地上,一定会耸立起教育的高峰,而智慧的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对于一所合并校而言,面对合校带来的教师队伍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如何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工作抓手,变挑战为机遇,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尤其重要。近年来,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平度九中”)直面这一难题,开展了系列探索,形成了合并校教师队伍成长的校本经验。一、直面并校挑战,系统谋划教师队伍发展方
[摘要]课堂评议不仅要关注“他人”,也要关注“自我”。评议者要把自己对教学的记忆与理解融入课堂评议中,由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并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来思考。这样的评议才能催发听课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其思想因子,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课堂评议;教学经历;由人及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年,于2017年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进入浙江省海亮教育集团工作。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些年,基础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会,这使我们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从容,但怎样透过这份从容找到更有魂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困扰所在。反思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纵观当下国内外教育的变革发展,我希望我的一些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