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的典型场景及其美学意蕴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场景是词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唐宋词在表情达意及叙述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场景意识,并且词中的场景有着类型化的特点,这些典型场景不仅揭示了词体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是词之为体的独特美学特质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唐宋词;典型场景;美学意蕴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74-03
  
  一、唐宋词的场景意识
  
  词之所以有大量的场景出现,是因为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有了一种场景意识,它婉转、细腻的表现特点与这种场景意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总在具体的场景下抒情写意,描摹最精致的情思。这种场景意识构成了词特有的美学功能。
  词之所以有这种鲜明的场景意识,与词产生的环境有关。词本来是歌儿舞女在宴席上演唱的流行歌曲,自然要涉及这种场景的描写。其次,因为词最初产生多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的生活场所,这使得词从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南方文学特色”①。由于描写范围狭小,词最初的美学特质与宫体诗有某些相通之处,重描写,而这种描写就必将以某特定的场景为背景。场景意识由晚唐五代的花间词人,到西蜀、南唐乃至有宋一朝的词人词风中都有一致的体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颢,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②“(作词)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便移挪不得”③。“就景叙事”和在“起处”宜写实景都体现在了词对场景的重视,词总要找到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时空背景来叙述,其实是一种感情场,具体的时空、环境总是契合于某种情境,因此,场景的真正美学内涵便是一个不可欠缺的情感场。
  唐宋词的场景意识词的场景意识在具体的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中直接叙写某个场景,其次是领字的介入,如“遥想”“摇念”“记得”“想当年”等引入具体,同时上下阕的转换和领字也造成了场景的转换。
  
  二、唐宋词中的典型场景
  
  宇文所安先生在其《作为词的一种价值的真》一文中指出,认为词用的是陈腔滥调词,似乎没有哪一种文体像词那样“墨守成规”,词的语言、情感内容、惯用的手法、选择的场景都是熟稔至极了的,那么词用这些陈腔滥调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是那种腔调。从这一点上来说,词是异常精致的,词往往在这些人人都熟悉的背景下,表现那种最为精致的情思。而这些典型的场景则代表了词的典型心境。
  1.重帘复幕——绮靡幽眇的空间
  帘、幕与特定的时间环境及其物景构成了词的典型场景,并且多用于情词之中。重帘复幕之下是非常女性化的场景,这一场景从晚唐五代就成为词中的典型场景,在之后的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都有很大的比例。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词的源起的社会氛围与诗风,而在这种场景之下的言说也具有其独特的意味。如词的女性化特征、词的富贵气、词的男子作闺中语等。况周颐曾这样描写其作词的情形:“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期时若有无端哀怨,棖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蕙风词话》卷一)
  由此看来,重帘复幕绮靡幽眇的空间是词天然的场景之一,是词特有的一种时空基调。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柳永《斗百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欧阳修《诉衷情》
  梦後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苏轼《谒金门》
  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秦观《沁园春》
  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周邦彦《丹凤吟》
  重帘复幕的场景对词来说至少有着这样几种功用,一是这种类型化的特定的场景构成词特有的一种美学风格,表达一种绮婉的、幽微的、情绪化的意境,同时也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唐五代及宋初,出现在这种场景之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绣幌佳人,词中多代言体。再次,这一典型场景也体现了词在抒情写意上的特点,与同是抒情体裁的诗相比,词特别擅长于抒写那些深微细腻的情感内容,如果说在诗中,情感还是在理性的规范之下的,那么在词中则要更感性和情绪化。
   2.华宴——歌伎、音乐、酒的娱乐场
  宋朝开国皇帝的“杯酒释兵权”对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士大夫阶层富贵奢靡的生活对词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夏承涛先生曾在一首诗中直说“陈桥驿下有词源”。“华宴”是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典型场景,有关宴会的词更是在词中占了不少的分量,据笔者对全宋词数据库的统计,涉及宴会的词条达657首之多。这是一种社交场,而词在这个场景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呢,由歌伎、音乐(演唱的词)、酒构成的独特场景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画面与文化内涵。宇文所安以当时的宰相晏殊的华宴情形为例,认为“他们的词里关于丧失与渴望的意象,实际上正好体现了社会对词曲表演本身的限制,因而成为合法的。另一方面,词体中文言和白话语言层次的参差对照及突出转换,也暗示了欲望的中止和“诗意”的产生。
  如此,雅正文学在其自身的形成中获得了一个影子,它在词中存在,容纳了在雅正的诗文中不能表现的东西,并使其他一切都变得缺乏意义。④
  开华宴、交酌琼酥,共祝鹤算椿龄。须知最难得处,双双凤翼,一对和鸣。 ——李之仪《万年欢》
  凤楼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保生酒劝椒香腻。延寿带垂金缕细。几行鵷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 ——柳永《玉楼春》
  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尊前有个好人人,十二阑干同倚遍。
   ——张先《木兰花》
  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节老,人生不饮何为。
   ——晏殊《清平乐》
  庆生辰。庆生辰是百千春。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感皇恩。
   ——晏殊《拂霓裳》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拈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宴会上有三样东西存在并作为主旋律——歌伎、音乐和酒。从宇文所安先生的话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词其实开启了另一种文化空间,而宴会则成了这种空间实现的一个理想场所。这里面出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背离的东西,不但超越了雅文学的范畴,同时酒席上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这个场是特定的空间,华宴是词的一种实现场所,从外在到文化上的一种实现。
  3.梦——今昔对比的人生场
  唐宋词中表现较多的是梦,梦成为理想与现实、往昔与今朝的一个媒质。“梦后楼台高锁”是一种落寞,“梦魂惯得无拘检,还踏杨花过谢桥”是一种幽情,词中往往将梦中的场景与现实(醒后)的场景形成一种对照来表达一种情愫和人生感慨。全宋词中涉及梦的词条达3085首。所以词是最宜于借梦来表达情意的,因为梦本身就带有一种幽婉和曲折。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鬓坐吹笙。
   ——皇甫松《梦江南》
  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柳永《御街行》
  似乎只有梦才可以到达词之所能达到的幽微细腻的境地。况周颐赞叹李方叔的“碧芜千里思悠悠。唯有霎时凉梦,到南洲”,“尤极淡远清疏之致”,⑤ 其实词中的梦似乎总是透着凉意的,特别是梦境与“醒后”情景的对比会使得词意境极为凄凉破碎。梦的这种特殊体验,使得人们容易感慨万千。因为梦与梦醒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有的一种体验,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并且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梦见秣陵惆怅事”,这一枕悠悠,不知有几世苍凉,此情此景似乎都在眼前,这是对世事沧桑的悼惜。“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这是对情人的透骨思念。而在辛弃疾的梦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失意将军的痛楚和悲哀。
  词是一个缱绻的世界,在这里有最幽微最心疼的人生。
   4.门外楼头——孤身登高的视野
  登高望远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极为典型的姿态,这一姿态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了文化意味。词也不例外,词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也丰富着这一姿势。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无名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柳永《蝶恋花》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秦观《望海潮》
  登临望故园,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陆游《秋波媚》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词中的这种登高遥望的姿态多在门外楼头,而且不仅仅是那些男性的文人士大夫,也有了许多女子的形象。在词里,她们独自站在门外搂头,期盼着心上人的归来,焦急而无奈。也有羁旅的文人才子在门外搂头遥望着,惦记着佳人并想象着那个佳人也正如此思念着自己。在仔细的品味中,很多时候,词所表达的远远超过了语言描绘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毋宁说这是人生的一种典型姿态——无奈的期盼,心中充满了忧伤。
  傅道彬先生在其《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用西方的原型理论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在唐宋词的世界里,也有一种原型存在,这个原型可能不是具体的意象,而是词中惯用的一种情境,词总在那些典型场景中,在这些被称为陈词滥调的情境中生发着那份独特的关怀和意蕴。
  
  注释:
  ①杨海明.试论宋词所带有的“南方文学”特色[J].学术月刊,1984(01).
  ②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M].中华书局,1986.
  ③⑤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④宇文所安.华宴:十一世纪的性别与文体[J].学术月刊,2008(11).
其他文献
长篇小说《遗园》写的是发生在北塔大学的几段爱情故事,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大都错位发生,有误解,有无奈,也有投桃报李式的报答,但是却没有完美的爱情,爱情中总是掺杂着一些其他元素,让爱情遗憾、痛苦和无奈。同时写了北塔大学两代文化学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阵地怡园所付出的努力。文学院几代学人赖以研修、传承传统文化的先秦教研室———怡园,在教育官僚的野蛮指挥下轰然倒下,这所大学最后的一个传统文化阵地、文化学人的精
期刊
摘 要: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超越世俗有限的世界,而建立逍遥无限的世界。这个逍遥无限的理想世界主要从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和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这三个方面来建构。诚然,庄子的人生理想充满着虚幻与神秘,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美好的乌托邦,但在它那种超越、虚幻与神秘的外衣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平等;超越;逍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
期刊
摘 要:面对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针对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被敌人分割的、进行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正确制订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供给,改善了群众生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关键词:战时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原则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45-0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以
期刊
摘 要:《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在对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批判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构思的。康德蓄养了近代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成就于其批判哲学之中,依据“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哲学史上革命性的思路,在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追问逻辑中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争论不休的状况,深刻地揭示了各自的理论成就及其缺陷,并最终创造性地整合了他们的理论,建立了批判哲学体系,从而开创了哲学史的新
期刊
摘 要:清末民初这几十年的历史是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慈善事业也经历了由传统慈善向近代慈善的历史转变。本文就近代慈善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转变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清末;慈善;近代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53-03    一、传统慈善的衰落    慈善救助活动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民间的慈善活动随着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也
期刊
摘 要:“感性活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批判“抽象的人”的最有力武器,“感性活动”也是哲学语言中最具体的抽象。“现实的生活生产”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生活生产”是历史“交替”的脐带。只有把“感性活动”这个哲学语言理解为“现实的生活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才能被理解。  关键词:“现实的生活生产”;历史的“尺度”;历史唯物主义  文章编号:978-7-
期刊
自从人类在围绕太阳旋转叫地球的星球上诞生以来,地球上大自然之中是人类最佳的栖息地方,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伊甸园;对于人在大自然中如何生存的问题,或者说人与大自然关系问题,即环保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探讨的热点焦点问题。由于大自然中连绵的高山大江的阻隔、传统社会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形成了中西方人对待大自然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生态文化。西方关于人与大自然关系文化是“天人分殊”的观点,中国人关于人与大自然关系
期刊
闪烁的霓虹灯将庚子年的除夕夜装扮得分外妖娆,林立的高楼外立面不停变幻着的各种新年寄语,让每一位华夏儿女心情愉悦精神抖擞。街道两旁的树上结满了笑脸一样的大红彩灯。天空中五彩斑斓的雷射灯彩光让整个都市都在欢笑。马路上的车流与行人在中国红的喜庆映照中现得更加从容,飞速的车轮与急匆脚步抒写着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责任与重要。  为了这桌盛宴,奶奶天不明就开始忙碌,终于赶在我爸妈下班前将精心制作的美味佳
期刊
摘 要:战国晚期出现的杂家学派,其思想集中体现于先秦末最后一部政治巨著《吕氏春秋》之中。它兼综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学说,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描画蓝图“欲为一代兴王之典礼”(1)。其政治智慧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为政治哲学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学而知之”的认识论和重情顺性的人生观。二为治国论,即把哲学思想运用到社会政治上,形成了围绕德治、无为、军事、农业、礼乐、大一统等各
期刊
摘 要: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王弼;《老子注》;玄学;道儒关系  文章编号:978-7-5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