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入教社课标版[活动与探究]栏目运用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ak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课后“活动与探究”中的看图分析,将它的位置前移,使它成为导人新课时的素材。我的设计如下:先是用电脑投影了“活动与探究”栏目中诸葛亮和周瑜在京剧中的人物造型,由学生猜二人的年龄。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将自己猜想的数字说出,有的说诸葛亮五十多岁,有的说四十多岁,学生总体的结论是诸葛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接着我又出示了该栏目的中一段文字:“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周瑜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引导学生阅读之后,很快他们得出了答案: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很多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我指出其实历史上的j国与文艺作品中的三国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有些情况甚至是完全相反,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还原三国鼎立的历史面目,利用“活动与探究”中的素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都很想知道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与历史上真实的三国究竟有多大的差别。
  
  二、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重点、难点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话题,因此,可以提前使用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的探究题目,将探究过程放在一节课的黄金时段进行,如九年级下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中,如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就把“活动与探究”中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探讨分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出现了不同结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学生的讨论也相当热烈,有的谈到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一党制改为多党制,放弃了党的领导,而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有的认为,苏联的改革不仅没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使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失去了民心,而中国的改革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之,在本课中通过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不仅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了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而且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活动与探究”向课外拓展延伸,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教材中设置“活动与探究”,除了要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将课本中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因此在设计“活动与探究”的题目时,编者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如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是“访问长辈,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来完成这个家庭调查,整个过程用了十天的时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组队,人户调查。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大组,第一组为文字资料组,主要采用谈话法,对小组成员中家庭的长辈进行采访,了解近些年来他们生活上的变化。第二组为图片资料组,主要负责搜集反映小组成员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的图片,可以是多年前的旧照片,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最新的照片,透过这些凝结的历史画面,感受家庭生活的变迁。第二组为问卷调查组,学生设计了多个问题,如:二十年前,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十年前,又添置了哪些电器?现在你家拥有的电器有哪些?采用匿名的方式,到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家中发放、填写,并当场收回。第二阶段,撰写调查报告。三个小组在人户调查完成后,每一组均以“我们家的这二十年”为题,参考调查报告的范例,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得出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第三阶段,成果汇报。小组活动结束时,我要求每一组都利用POwERPONIT软件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收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个探究活动的成功开展,使学生知道了家庭命运的起落浮沉其实是整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感受到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是割裂的,历史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
  总之,人教社课标版中“活动与探究”题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适应了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
其他文献
近日读《史记》,发现我国古代许多治国理念至今未过时,一些经济观点和我们所提的市场经济理念相吻合,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年的高考政治高分问答题就是以古典事例和现代哲学思想相结合,这道题学生失分严重。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文综问题应加以重视。多了解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古典文章,提高我们对现代理论理解能力。下面就《史记》中的两段话结合经济常识有关理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翻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2页,可见这样的话:“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翻至第56页,有一句话与之相对应:“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在其他文章乃至宪法之中,也都有类似的描述。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统一是指部分组成整体或分歧归于一致,无论哪一种,都寓含着聚合之意,它强调的是一种结果。而实现统一,则是为达统一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激发学生兴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同时把学习的权力放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想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并且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否则,学生如果没兴趣,只能被动地
长期以来,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对阅读教学可谓是爱恨两难,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想说爱你真的是很不容易。下面我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课文的选用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   2、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很难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   3、语文老师的素质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学生往往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因为缺乏写作素材。据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  1、中学生平时穷于应付考试,不注意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  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  3、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笔。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成为提高作文水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瑰宝。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教授呢?    一、日积月累,长期积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读诗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朗读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呢?      一、纵横联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善导——引导参与,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
地理学科是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人在自己在乎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从激发学生求知欲人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掌方法,为此作了许多努力。      一、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提,它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融美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