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刍议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从提高教师素质、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感知体验等方面谈了谈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高素质 激发兴趣 体验感知
  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下面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对学生有博爱之心,以诚相待,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更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密切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知识的传递能否顺利达成,学生思维能否得到发展,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而互尊互爱的良好师生关系恰好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思想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去实现,别人无法代替。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享有“问”的权利、“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和“做”的过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把课堂当成自己的舞台,以传授知识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垄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不平等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三、优化教学环节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优化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但教材的叙述比较枯燥,这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使他们对数学内容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识的关注,从而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以培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环节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由于小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目地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自觉地探究结果。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亲手将圆柱体侧面沿高剪开,提问:剪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它的侧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在这种新旧知识的冲突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去,把课始的兴趣逐步深化提高,使其在愉悦中获取新知。
  五、强化感知体验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本身的需要,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原型是孩子们掌握空间知识、空间观念的源泉和载体。那么如何借助教材、借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觉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通過对数学学习素材的了解,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孩子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要体现将生活“数学化”,这对于孩子们建立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小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带有很多形象性的成份,而动手操作能加强手和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丰富对图形的感知,这也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终身体育是人们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是整体和长远的现代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们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发展体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学校的责任和重要使命,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利益。只有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
期刊
电教媒体参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教学,有序地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材料,思维不断拓宽和加深,会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对学生的心理机制产生影响,使学生在认知结构的渐进变化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促进智力的发展,使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达到统一。另一方面,通过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正在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多功能性、大容量和高速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教育教学不仅仅是靠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完成的,它们只是承载教与学的一种手段,适当地操作它,使其魅力得以展示,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多媒体 传统教学 辅助教学  怎
期刊
语文教学的两个核心任务:阅读与作文。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新型的网络阅读训练方法  传统的阅读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自由选读课外读物,但往往这样的收效甚微。我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地读完一篇课文,孩子们的眼睛看着书本,确实在好好读,可是读后,老师就文章的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向学生提问,80%的学生却一问三不知,好像没读
期刊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能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
期刊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议论这样一种现象:某个班级的学风不好,一个班级内部某些学生水平太差。于是,在教师的心理评价中就有了好班、差班之分,有了优生、差生之别。班主任抱怨这批学生整体素质差,任课老师抱怨部分学生智商低,并且一些任课教师非常坚决地说:同样教法,我教的另一个或另几个班级学业成绩就很好,所以学不好的原因就在学生身上。  但是教育教学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一个班级,换了班主任
期刊
快乐教学是快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快乐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主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心境愉快就会学得更好。而多媒体教学的注入,为原本“死读书,读死书”的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恰到好处地创设了这份愉悦的情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快乐起来!  一、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快乐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启发、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學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地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变得自然且印象深刻,使较抽象的、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有力的支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较抽象,也较枯燥,教师不管怎么教,学生学起来总是那么吃力,效果也不是那
期刊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技能,使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对观察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能灵敏地发现观察对象间的差异,具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还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学、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并在观察中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