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话曰:“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获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有些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而易见,这种观念是完全錯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摈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预习习惯,怎样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呢?叶圣陶曾对预习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与预习方法和具体的预习步骤加以阐述。
  一、预习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阅读法
  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的主要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难点地方做记号,以便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
  2.联想法
  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方式。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设问法
  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一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整理法
  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只是自己会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与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记录在本子上,以便老师讲解,填上正确答案。
  二、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我们还要按照步骤,一步步展开预习
  1.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一段元作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各具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以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记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有的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如《羚羊木雕》等。
  3.辨别体裁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记叙文记叙的时间及时间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议论文的论点、论证和论证方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4.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6.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 ,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的和中心内容。比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就是当时谁会的写照,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7.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与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8.思考练习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实现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和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由此可见,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且对智力的开发也十分有利。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就是在合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按照合理的构想设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
期刊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二、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改变
期刊
《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这句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的最高使命:教授情感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记得听过一个特级教师上的一堂《我的叔叔于勒》,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船上遇到于勒你会怎么办呢?”。个别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们不寒而栗。有的学生说:“可以假装不认识,让他自生自灭吧。”有的学生说:“让于勒一直在船上呆着是最好的选择。”有的说:“让他把曾经吃的老本吐
期刊
一、小学生英语阅读要求、目的与意义  1.阅读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知道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读”的能力更多只停留在表面的口头读的过程,却忽略了对小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文章。  在《英语课程新标准》中提到“读”的要求如下:一级目标要求“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二级目标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期刊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不仅能让物理概念和规律直观易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等各方面能力。但在课堂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预设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发生,教师为了让课继续下去,往往把失败归结于“仪器不精准”“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等,强行让学生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物理实验的信任与兴趣。笔者认为,当失败发生时,教师不必纠结于如何
期刊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非常乏味的课。因此,在准备这堂课时,我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怎样来上这节课,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优化设计导入实验  在一堂物理课中,导入实验往往是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如果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也是个体情感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我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与学生对话、学会倾听,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发现、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累生活素材,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基于以上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2011版新课标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但如何有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地道的语用环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实效性……为了深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期刊
一、在普通中学开展课外运动训练的意义  在07年5月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达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七号文件中指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运动队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期刊
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从学生学习角度上理解,是指学生利用原有的认识结构与知识经验,直接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大胆猜想,甚至是奇特的猜想,让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那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根据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