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病程5-10年,随机分成A组、B组,A组采用单独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FBG、PPG水平比治疗前降低(P<0.05),Fins分泌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HbA1c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糖达到预期值所需胰岛素用量、所需时间B组少于A组(P<0.05);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但B组消化道反应少于A组(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胰岛素治疗。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同时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合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内生胰岛功能缺乏和胰岛素抵抗。UKPDS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发病时,内生胰岛功能已经下降50%,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内生胰岛功能呈逐渐下降趋势,10年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多数需要应用胰岛素协助控制血糖,包括应用2针预混胰岛素、1针中长效胰岛素以及4针基础加餐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单一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需要联合其他降糖方法才能起到较好疗效。本研究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分析其在血糖控制中的综合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病程在5-10年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1)空腹血糖(FBG)在8.0-16.0mmol/L范围,餐后2小时血糖(PPG)在11.1-20.0 mmol/L范围。(2)BMI在24-27Kg/m2。(3)近3个月单纯应用磺脲类降糖药控制血糖,无低血糖倾向。(4)无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功能异常。(5)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症等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6)无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血管疾病等。(7)能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复诊,并进行饮食调节和适当运动。
1.2 研究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FBG、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A、B两组分别进行单独胰岛素治疗、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应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包括诺和灵30R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诺和灵50R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及诺和灵R三餐前30分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等方案,根据病人情况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初始剂量从0.5U/(Kg.d)开始。B组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0.5g,tid,三餐后15-30分钟。两组患者分别于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夜间10点检测快速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达到预期值(FBG 5.0-7.0 mmol/L,PPG 6.0-10.0 mmol/L)后维持治疗方案,计算胰岛素用量及达到预期值所需时间。血糖稳定后一周中固定二天测血糖四次(时间同上),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维持在预期值。治疗两月后分别复查FBG、PPG、Fins、HbA1c水平,并观察低血糖反应及消化道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各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A、B两组治疗后FBG、PPG水平比治疗前降低(P<0.05),Fins分泌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HbA1c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FBG、PPG、Fins、HbA1c各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提示两种方法对控制血糖,增加胰岛素分泌有作用。
2.2 达标所需胰岛素用量和时间比较
使患者血糖达到预期值所需胰岛素用量、所需时间B组少于A组P<0.05);同时发现B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A组(P<0.05),但B组消化道反应多于A组(P<0.05)(见表2)。提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较单纯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少、所需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但胃肠道反应增加。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同时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合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内生胰岛功能缺乏和胰岛素抵抗。UKPDS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发病时,内生胰岛功能已经下降50%,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内生胰岛功能呈逐渐下降趋势,10年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多数需要应用胰岛素协助控制血糖,包括应用2针预混胰岛素、1针中长效胰岛素以及4针基础加餐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单一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需要联合其他降糖方法才能起到较好疗效。本研究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分析其在血糖控制中的综合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病程在5-10年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1)空腹血糖(FBG)在8.0-16.0mmol/L范围,餐后2小时血糖(PPG)在11.1-20.0 mmol/L范围。(2)BMI在24-27Kg/m2。(3)近3个月单纯应用磺脲类降糖药控制血糖,无低血糖倾向。(4)无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功能异常。(5)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症等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6)无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血管疾病等。(7)能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复诊,并进行饮食调节和适当运动。
1.2 研究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FBG、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A、B两组分别进行单独胰岛素治疗、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应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包括诺和灵30R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诺和灵50R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及诺和灵R三餐前30分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等方案,根据病人情况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初始剂量从0.5U/(Kg.d)开始。B组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0.5g,tid,三餐后15-30分钟。两组患者分别于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夜间10点检测快速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达到预期值(FBG 5.0-7.0 mmol/L,PPG 6.0-10.0 mmol/L)后维持治疗方案,计算胰岛素用量及达到预期值所需时间。血糖稳定后一周中固定二天测血糖四次(时间同上),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维持在预期值。治疗两月后分别复查FBG、PPG、Fins、HbA1c水平,并观察低血糖反应及消化道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各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A、B两组治疗后FBG、PPG水平比治疗前降低(P<0.05),Fins分泌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HbA1c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FBG、PPG、Fins、HbA1c各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提示两种方法对控制血糖,增加胰岛素分泌有作用。
2.2 达标所需胰岛素用量和时间比较
使患者血糖达到预期值所需胰岛素用量、所需时间B组少于A组P<0.05);同时发现B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A组(P<0.05),但B组消化道反应多于A组(P<0.05)(见表2)。提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较单纯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少、所需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但胃肠道反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