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25例,观察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NIHSS(7.21±1.03)分、S100B蛋白(1.01±0.05)ng/mL均低于对照组、BDNF(4.98±1.03)ng/mL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且能够使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早期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216-02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致残和致死率均较高等特点[1],该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局部脑组织突发血液循环所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若救治不及时,易增加其死亡风险。故此,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水平为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关键。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但药物种类较多,选择一项安全性高、效果好的药物十分重要[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3];(2)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上;(3)符合溶栓适应症;(4)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精神异常;(2)伴有出血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观察组年龄48岁~76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2.15±1.03)岁,其中男14例、女11例;发病时间0.5-4h,平均(2.13±0.21)h。对照组年龄49岁~76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2.98±1.67)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发病时间0.6-4h,平均(2.52±0.28)h。两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给予其常规对症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
观察组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进行心电图、头颅CT、生化八项、凝血五项、血常规检查,首先给予其0.9mg/kg的阿替普酶(10%)行静脉推注,共1分钟,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内禁止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呲格雷。待治疗2小时内,每隔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在3-9小时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在9-15小时内,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后评估其神经功能。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神经功能指标、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参照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判定,得分范围在0-42分,0分表示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得分越高表示缺损程度越严重。显效:NIHSS得分降低在90%以上,视为显效;NIHSS得分降低18%-90%,视为有效;NIHSS得分增加在18%以上,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2组神经功能:观察组NIHSS(7.21±1.03)分、S100B蛋白(1.01±0.05)ng/mL均低于对照组、BDNF(4.98±1.03)ng/mL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分析治疗效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在临床内科常见危急重症中,急性脑梗死十分常见,也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进而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特别对于急性脑梗死,其发病人数不断增加。研究指出,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受到急性发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且加之机体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加重,最终引起局部血栓,导致动脉狭窄加重,使人体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和坏死。该疾病一旦发生,易导致人体局部缺血组织存在不可逆的坏死情况,进而使缺血组织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若能够早期恢复梗死,能够使缺血区脑细胞得以挽救,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疾病预后目的,降低其死亡风险。
根据临床经验指出[4],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给予其早期溶栓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美国专家证实,在患者发病后3小时内给予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使其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溶栓治疗主要是利用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血栓溶解,尿激酶作为常用溶栓药物,其具有价格低廉、作用范围广等特点,但该种药物特异性较差,且容易将人体血浆纤维酶原激活,进而引起全身出血等不良反应。随着对于溶栓治疗效果的不断深入,临床将阿替普酶用于溶栓治疗中,该药物为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其能够与人体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进而产生较强的溶解血栓能力,使机体血流得以恢复,将半暗带区脑组织成功挽救,改善神经功能。研究资料表明,溶栓治疗时间能够对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在脑组织缺血3到6小时,其半暗带区明显,在6-24小时半暗带缩小、24小时后消失,上述理论为早期溶栓治疗的主要依据。在脑梗死3小时内给予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且时间越早、其疗效越好。
综上所述,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且能够使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史帝,周昊,王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卒中與神经疾病,2019,26(4):394-397.
[2] 陈晶菁,张利林,周敏, 等.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治疗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河北医学,2019,25(11):1869-1872.
[3] 王飞,高丽,沈沸, 等.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5):356-358.
[4] 罗会玲,彭旭,罗宏明.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6):73-77.
关键词:早期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216-02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致残和致死率均较高等特点[1],该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局部脑组织突发血液循环所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若救治不及时,易增加其死亡风险。故此,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水平为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关键。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但药物种类较多,选择一项安全性高、效果好的药物十分重要[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3];(2)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上;(3)符合溶栓适应症;(4)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精神异常;(2)伴有出血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观察组年龄48岁~76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2.15±1.03)岁,其中男14例、女11例;发病时间0.5-4h,平均(2.13±0.21)h。对照组年龄49岁~76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2.98±1.67)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发病时间0.6-4h,平均(2.52±0.28)h。两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给予其常规对症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
观察组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进行心电图、头颅CT、生化八项、凝血五项、血常规检查,首先给予其0.9mg/kg的阿替普酶(10%)行静脉推注,共1分钟,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内禁止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呲格雷。待治疗2小时内,每隔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在3-9小时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在9-15小时内,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后评估其神经功能。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神经功能指标、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参照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判定,得分范围在0-42分,0分表示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得分越高表示缺损程度越严重。显效:NIHSS得分降低在90%以上,视为显效;NIHSS得分降低18%-90%,视为有效;NIHSS得分增加在18%以上,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2组神经功能:观察组NIHSS(7.21±1.03)分、S100B蛋白(1.01±0.05)ng/mL均低于对照组、BDNF(4.98±1.03)ng/mL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分析治疗效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在临床内科常见危急重症中,急性脑梗死十分常见,也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进而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特别对于急性脑梗死,其发病人数不断增加。研究指出,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受到急性发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且加之机体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加重,最终引起局部血栓,导致动脉狭窄加重,使人体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和坏死。该疾病一旦发生,易导致人体局部缺血组织存在不可逆的坏死情况,进而使缺血组织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若能够早期恢复梗死,能够使缺血区脑细胞得以挽救,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疾病预后目的,降低其死亡风险。
根据临床经验指出[4],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给予其早期溶栓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美国专家证实,在患者发病后3小时内给予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使其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溶栓治疗主要是利用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血栓溶解,尿激酶作为常用溶栓药物,其具有价格低廉、作用范围广等特点,但该种药物特异性较差,且容易将人体血浆纤维酶原激活,进而引起全身出血等不良反应。随着对于溶栓治疗效果的不断深入,临床将阿替普酶用于溶栓治疗中,该药物为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其能够与人体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进而产生较强的溶解血栓能力,使机体血流得以恢复,将半暗带区脑组织成功挽救,改善神经功能。研究资料表明,溶栓治疗时间能够对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在脑组织缺血3到6小时,其半暗带区明显,在6-24小时半暗带缩小、24小时后消失,上述理论为早期溶栓治疗的主要依据。在脑梗死3小时内给予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且时间越早、其疗效越好。
综上所述,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且能够使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史帝,周昊,王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卒中與神经疾病,2019,26(4):394-397.
[2] 陈晶菁,张利林,周敏, 等.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治疗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河北医学,2019,25(11):1869-1872.
[3] 王飞,高丽,沈沸, 等.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5):356-358.
[4] 罗会玲,彭旭,罗宏明.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6):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