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规律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生物实验提供给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热情的直接切入点,在生物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认真钻研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教学,努力探索开辟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新途径,才能更好的推动生物学科的教学。
一、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是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而便利的实验准备是成功实验教学的保障。
1.明确实验原理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是每个实验前的必须工作。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实质上围绕着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教师在接下来对试剂使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各方面指导就事半功倍了。
2.熟悉实验材料
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明确了实验原理后自己思考要完成本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试剂应该是什么,一般来说,学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有时候也有偏差,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有的学生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这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这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同时巩固了还原糖的概念。由于这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了解实验试剂
刚开始,学生往往对于试剂的使用不熟悉。这时,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来明确实验试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再如,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应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
二、正确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近距离交流,教师有条件、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正确指导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指导,采用怎样的指导方式,对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技巧。
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应对学生精心指导,同时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等操作,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2.指导学生科学观察、实事求是。
生物学有许多观察类的实验。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应指导学会正确的观察。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有表及里;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要,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另外,应注意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教育,教育学生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通过亲自观察的得出结论。不要轻易放弃实验中的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总之,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3.指导学生重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实验中,常存在着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忽视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忽视分析结果等现象,这都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事业中多数为间期细胞的现象,而不会去分析原因;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学生注意到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而不去分析原理等。再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时会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是逐步提高学生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必要做法。
三、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实验技巧
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造能力的激发都依赖于此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应针对具体实验开动脑筋指导。
1.提高自身素质,做好示范操作
教师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所有学生,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实验要求,认真反复的演练,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进行探索,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实验的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教师应在实验前对学生强调实验步骤正确与否是关键,如果将淀粉和唾液淀粉酶混合后再调节温度,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2.细心观察,积累技巧
简单的实验有时不能出现预期的结果,这时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实验流程,细心观察实验材料,便不难找到原因。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淀粉遇碘变蓝的显色反应,所用材料为马铃薯匀浆,但匀浆由于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而呈现浅褐色。学生在对马铃薯进行取样时,取浅褐色匀浆和碘液,充分摇匀混合后并未出现蓝色。正确的操作应是在用滴管取样时,应将滴管尖端伸向烧杯底部,取白色的部分,然后滴加碘液,此时蓝色较明显。在实验中应注意一些实验技巧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为学生轻松获取新知识,提高实验和探究能力,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是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而便利的实验准备是成功实验教学的保障。
1.明确实验原理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是每个实验前的必须工作。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实质上围绕着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教师在接下来对试剂使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各方面指导就事半功倍了。
2.熟悉实验材料
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明确了实验原理后自己思考要完成本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试剂应该是什么,一般来说,学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有时候也有偏差,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有的学生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这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这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同时巩固了还原糖的概念。由于这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了解实验试剂
刚开始,学生往往对于试剂的使用不熟悉。这时,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来明确实验试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再如,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应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
二、正确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近距离交流,教师有条件、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正确指导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指导,采用怎样的指导方式,对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技巧。
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应对学生精心指导,同时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等操作,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2.指导学生科学观察、实事求是。
生物学有许多观察类的实验。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应指导学会正确的观察。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有表及里;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要,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另外,应注意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教育,教育学生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通过亲自观察的得出结论。不要轻易放弃实验中的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总之,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3.指导学生重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实验中,常存在着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忽视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忽视分析结果等现象,这都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事业中多数为间期细胞的现象,而不会去分析原因;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学生注意到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而不去分析原理等。再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时会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是逐步提高学生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必要做法。
三、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实验技巧
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造能力的激发都依赖于此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应针对具体实验开动脑筋指导。
1.提高自身素质,做好示范操作
教师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所有学生,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实验要求,认真反复的演练,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进行探索,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实验的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教师应在实验前对学生强调实验步骤正确与否是关键,如果将淀粉和唾液淀粉酶混合后再调节温度,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2.细心观察,积累技巧
简单的实验有时不能出现预期的结果,这时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实验流程,细心观察实验材料,便不难找到原因。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淀粉遇碘变蓝的显色反应,所用材料为马铃薯匀浆,但匀浆由于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而呈现浅褐色。学生在对马铃薯进行取样时,取浅褐色匀浆和碘液,充分摇匀混合后并未出现蓝色。正确的操作应是在用滴管取样时,应将滴管尖端伸向烧杯底部,取白色的部分,然后滴加碘液,此时蓝色较明显。在实验中应注意一些实验技巧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为学生轻松获取新知识,提高实验和探究能力,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