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四线铁路桥梁车—桥耦合建模与振动分析

来源 :振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某四线大桥为背景,由实测结构模态参数结合设计相关资料,建立了桥梁基准有限元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由轮轨法向刚性接触关系,采用模态叠加法建立了车桥整体系统运动方程,并结合实桥通车实验和数值计算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开展了多种工况下的车辆桥梁耦合振动分析计算,对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一些有工程意义的结论。关键词: 大跨度多线铁路桥梁; 车桥耦合; 实桥实验; 空间振动; 刚性接触
  中图分类号: U448.13; U4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523(2014)04049710
  引言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大力发展,大跨度多线铁路桥梁的不断涌现,它们在运行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也受到较大的重视。对铁路桥梁进行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时,依据设计图纸建立桥梁模型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结构实际工作状态,有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相应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结果也有待实验验证。因此,在进行列车桥梁空间耦合振动分析研究和对桥梁走行性进行评价时,动力模型的准确建立及其实验研究有着较重要的工程参考价值。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正在逐步的开展,如Kaliyaperumal通过实测频率来验证桥梁模型的正确性[1],Rebelo和Liu等通过对桥梁进行环境振动试验来验证模型等等[2,3]。但关于大跨度多线铁路桥梁的研究很少。
  本文以某四线铁路大跨度桥梁为背景,对其进行了车桥耦合系统建模和动力特性分析研究。该研究首先由实测数据建立桥梁基准有限元模型,在结合实验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车桥系统耦合模型,然后开展具体的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特性分析和列车走行性研究。
  1工程概况与环境振动实验
  该桥是世界上目前跨度最大、联长最长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并且首次采用了三主桁三索面的结构形式,也是目前活载最大的斜拉桥。大桥典型横断面和跨径布置分别如图1和2所示。在大桥正式通车之前对全桥进行了环境振动实验。实验数据采用德国IMC动态数据采集仪进行采集,测试内容包括全桥各测点竖向、横向以及纵向的加速度时程。桥面两侧每一拉索位置处均选为测点,加上支座位置、边跨和中跨中点处,总共布设了150个测点,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第4期肖祥,等: 大跨度四线铁路桥梁车桥耦合建模与振动分析振 动 工 程 学 报第27卷图1桥梁跨径布置(单位:m)
  Fig.1 Arrangement of bridge spans(Unit:m)图2桥梁典型横断面(单位:m)
  Fig.2Typical crosssection of bridge(Unit:m)图3测点布置示意图
  Fig.3Arrangement of test point
  由于桥梁测点较多、跨度较大,整个试验分成15个测试组进行,如表1所示。每个测试组有13个测点,10个移动测点和3个固定不动的参考测点。它们分别由移动测站和固定测站完成,移动测站和固定测站之间采用测站同步GPS装置进行同
  上述计算分析表明:对于该铁路桥而言,在不考虑桥梁、轨道结构局部振动的情况下,邻线运行列车引起的桥梁整体振动对车辆运行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其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指标,主要还是由该线路结构自身的情况——轨道不平顺等因素决定。
  4结论
  本文以某四线大跨度桥梁为背景,由实测模态参数结合设计相关资料,建立了反映桥梁真实动力行为的基准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采用模态叠加法建立了车桥整体系统运动方程。并结合实桥通车实验和数值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加速度时程响应的变化趋势和幅值均与实测结果较接近,计算结果与实测较好的吻合。因此,车桥耦合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较好地反应了桥梁实际运营状态,计算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也表明建立的车桥耦合模型是合理的。
  最后,开展了多种工况下的车辆桥梁耦合振动计算分析,对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要求。此外,在不考虑桥梁、轨道结构局部振动的情况下,邻线运行车辆产生偏载,致使桥梁结构产生扭转振动,引发铁路线路产生横向的动位移,它对本线路车辆运行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主要还是由线路结构自身的情况——轨道不平顺等因素确定。
  参考文献:
  [1]Kaliyaperumal G, Imam B, Righiniotis T. Advance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skew steel railway bridge[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1, 33(1): 181—190.
  [2]Rebelo C, Simoesda S L, Rigueiro C, et al. Dynamic behaviour of twin singlespan ballasted railway viaductsfield measurements and modal identific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8, 30(9): 2 460—2 469.
  [3]Liu K, Reynders E, DeRoeck 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composite bridge for highspeed train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9, 320(1/2): 200—220.
  [4]Ren W X, DeRoeck G.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using modal data. II: test Verification[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2002, 128(1):96—104.   [5]Jaishi B, Ren W X. Structural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 using ambient vibration test result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2005, 131(4): 617—628.
  [6]翟婉明.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M]. 3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Zhai Wanming. Vehicletrack Coumpling Dynamics[M]. 3r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7]Shabana A A, Sany J R. An augmented formulation for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nongeneralized coordinates: application to rigid body contact problems[J]. Nonlinear Dynamics, 2001,24(2):183—204.
  [8]肖祥. 车桥(线)耦合空间振动分析与应用[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1.
  Xiao Xiang.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vehicletrackbridge spatial interaction analysis[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1.
  The modeling and vibration analysis of the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for a long span railway bridge with four line
  XIAO Xiang1,2,3, REN Weixin2,3
  (1.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7, 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3.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Changsha 410075,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ain running performance on large span bridges with multipletrack line has caught great attention, and its modeling and the analysis on vehicle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are of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 Taking a four line bridge as the background, the basel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d modal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ed design materials. Then based on this model and the rigid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eel and the rail in the normal direction, the system motion equation of vehiclebridge was formulated by using the modal superposition method. Besides,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operation bridge test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t last, the vehicle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and vehicle,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safety and stability were evaluated,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with engineering values are drawn.Key words: the large span bridges with multipletrack line;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real bridge experiment; spatial vibration; rigid contact relationship作者简介: 肖祥(1979—),男,讲师。电话:(027)86579743;Email:xxdoc_csu@163.com
其他文献
摘要:提出合成射流抑制机翼失速颤振的相位控制方法。基于复合材料闭口截面薄壁梁理论建立了三元机翼两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CFD软件模拟了合成射流作用下翼型周围的流场,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射流可控制脱落涡的相位。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合成射流控制翼展涡脱相位,降低脉动气动载荷在各阶振型上的投影幅值来抑制失速颤振。以NACA0012复合材料三元机翼为例,对其进行数值验证。结果表明:当翼展上合成射流激
期刊
摘要:根据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计算了声波垂直入射到含有空气背衬层的分层多孔材料吸声结构的吸声系数。以含有空气背衬层的双层泡沫铝结构为例,研究了各层泡沫铝的设计参数和空气背衬层厚度变化对吸声结构吸声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各层孔隙率增加、或厚度增加、或流阻率增加,双层泡沫铝空气背衬层吸声结构的吸声系数逐渐增大;在低频段增加空气背衬层厚度,吸声系数增大,且最高吸声系数表现出向低频迁移的趋势;
期刊
摘要:标准跨径装配式梁桥由于造价低廉,便于设计和施工,在中国公路路网中广泛使用,成为公路网应用最多的桥型结构。虽然使用广泛,但是针对具有这种设计特点桥梁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典型的多跨梁桥为例,以使用功能作为设防目标定义了桥梁的5种性能水平,提出了详细的桥墩损伤指标界定值作为桥墩4种损伤极限状态界定准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这类桥梁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了结构本身主要材料的不确定
期刊
摘要: 针对振动工程中常见的极端频率信号(归一化频率接近于0或〖WTBX〗π〖WTBZ〗两端),现有的自适应陷波器(ANF)频率估计方法存在收敛速度慢、估计精度不高、算法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极端频率直接估计ANF新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新误差函数以提升极端频率信号下ANF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然后,根据ANF估计极端频率信号时偏差产生的机理,通过偏差补偿方式,降低噪声对ANF的影响,以获得近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高速列车道旁轴承状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消除信号中多普勒效应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Crazy Climber算法求取信号瞬时频率估计,然后结合基于运动学模型的时域重采样原理对信号重采样,重采样得到的信号就是消除了多普勒效应的信号。阐述了短时傅里叶变换Crazy Climber算法以及时域重采样原理,并与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去除信
期刊
摘要:将植物叶脉脉序分布的形成机理应用到基于声辐射优化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布局中,提出了一种加强筋仿中叶脉布局的声辐射优化算法。以结构在优化频带内应变能和应力的均值作为加强筋生长准则,设计灵敏度则反映了结构声辐射性能对设计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四边固支方板和矩形板的加强筋分布的声辐射优化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摘要: 提出了一种考虑动力学特性的机床固定结合面形状的拓扑设计方法,将固定结合面实际接触区域的接触刚度模型等效为一种有限单元材料模型,给出了其材料等效模型——弹性模量及剪切模量的计算方法,并以此等效模型确定了固定结合面接触单元的刚度矩阵。采用渐进结构优化法进行固定结合部接触区域拓扑形状的优化设计,即采用删除准则,消除对总体固有频率贡献较小的接触区域材料,达到主动设计结合面实际接触区域的拓扑结构。通
期刊
摘要: 为了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结合面的动态特性,首先研究了考虑摩擦因素的结合面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然后以组合梁为研究对象,把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结合面重构为由固体广义间隙固体系统,即把结合面等效为广义间隙,利用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与材料应变能等效的方法,获得了结合面的广义间隙的材料常数,并据此材料常数进行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最后,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建立结合面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的正确性和结合面
期刊
摘要: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作为一种多体系统动力学新方法,在进行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时无需系统总体动力学方程、涉及矩阵阶次低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多管火箭、自行火炮、坦克等复杂大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设计。为了提高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计算速度,研究了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将MPI(Message Parallel Interface)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引入到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计算中。
期刊
摘要: 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固定测力板,分两阶段开展了100人次5种跳跃频率的单人跳跃荷载实验。利用22 921条有效单次跳跃荷载曲线,研究了跳跃频率、脉冲系数及接触率3个控制参数的变化范围与规律,并提出了单次跳跃的修正半正弦平方荷载模型。在参数相关性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以及仿真生成连续跳跃荷载时程的计算步骤。通过仿真生成的跳跃荷载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时程特征对比,以及单自由体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