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弑父”是很多男人的心结,如果看过《少年凯歌》,就知道他为什么把孤儿报仇的年龄从20岁改到了15岁。
影片《赵氏孤儿》在豆瓣的打分很低,低于很多真正的烂片。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当然有很多人太容易受他人左右,或者受以往的印象左右。比如很多篇影评的题目就是:因为《无极》,不看《赵孤》;陈凯歌能拍出什么好东西?
这些话恍惚让我想起了“文革”,被游街的那些惨白的脸,背后都插着一根木条,上面写着“大破鞋”、“黑五类”,是的,之后你做什么不再重要,因为已经被钉上了耻辱柱。我可以对着良心说,以下的言论没有收钱,我所在的杂志因为做过一次批评陈凯歌的封面,他再也不接受我们的采访,但这并不妨碍我看《赵氏孤儿》时生发的那些感慨。
在汪洋恣肆的春秋战国,有些人有些行为是今人无法理解的。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每天都是在和老天爷抢日子过,朝不保夕的生命是轻易可以丢弃的,所以有了二桃杀三士,有了荆轲聂政。儒家统一思想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苟且地活着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座右铭,所以让我们理解程婴换子的故事,确实很难了。况且《史记》里程婴偷的是别人的孩子,到了元杂剧时代,才变成他的儿子,正是因为这种极致的残酷和痛苦,《赵氏孤儿》才能成为极少量同样被西方观众接受的中国文艺作品。
再争论这个故事的合理性是很无聊的,但我承认电影里的改动更能平息大多数观众的不满,至于那些抱着挑刺心态的人,怎么做都是错,除非不做。“弑父”是很多男人的心结,如果看过《少年凯歌》,就知道他为什么把孤儿报仇的年龄从20岁改到了15岁。在陈凯歌14岁时,他在众目睽睽下推搡了他的父亲,并且叫嚣着打倒他。赵孤面对的是两个“假父”,养父和义父,一个窝囊得让他瞧不起,一个是少年的偶像,但他必须杀了后者。这其实是陈凯歌最擅长的题材,远比《霸王别姬》更适合他。我能想象在这片子里他投射的个人情感,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对中年男人游移、算计心态的暴露一样,都是真的。
还好他没有听那两个编剧的,让孩子下不去手杀屠岸贾,彻底篡改掉结尾。经历过半大男孩时期的男人都知道,十五六岁的少年不懂得怕,不怕自己死也不怕别人死,那是人残暴的高峰期,为什么红卫兵多是那个年龄?杀人是一瞬的决断,当看到程婴中剑,赵孤刺向屠岸贾的那剑完全是下意识的。
作为一个娱记,我也会觉得娱乐新闻的直线思维方式愚蠢得可怕,比如一定要用贺岁档来规定影片,悲剧就一定不适合贺岁,贺岁片不过十来年,难道人们已经健忘得十年前的事都想不起了么?比如永远在讨论葛优三部电影在打架的事,却没人肯静心看看他演的是什么。比如只能看到大场面,却对情感的传递视而不见。看了这些,只会让人感叹我们的感官已经麻木到这种程度了吗?
有人说导演里只有陈凯歌还在坚持怀旧,他其实特别像十三燕,面对空落落的戏园子,挣扎着唱完最后一段,只留下一个黯然的背影。那些懂机变会取巧的,都成票房保证了。在我看来,《赵氏孤儿》最大的价值就是探讨了人的复杂性和在岁月中的变化,生活是灰色的,不是非黑即白,灰色的人也许会更悲哀,但这才是常态。
影片《赵氏孤儿》在豆瓣的打分很低,低于很多真正的烂片。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当然有很多人太容易受他人左右,或者受以往的印象左右。比如很多篇影评的题目就是:因为《无极》,不看《赵孤》;陈凯歌能拍出什么好东西?
这些话恍惚让我想起了“文革”,被游街的那些惨白的脸,背后都插着一根木条,上面写着“大破鞋”、“黑五类”,是的,之后你做什么不再重要,因为已经被钉上了耻辱柱。我可以对着良心说,以下的言论没有收钱,我所在的杂志因为做过一次批评陈凯歌的封面,他再也不接受我们的采访,但这并不妨碍我看《赵氏孤儿》时生发的那些感慨。
在汪洋恣肆的春秋战国,有些人有些行为是今人无法理解的。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每天都是在和老天爷抢日子过,朝不保夕的生命是轻易可以丢弃的,所以有了二桃杀三士,有了荆轲聂政。儒家统一思想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苟且地活着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座右铭,所以让我们理解程婴换子的故事,确实很难了。况且《史记》里程婴偷的是别人的孩子,到了元杂剧时代,才变成他的儿子,正是因为这种极致的残酷和痛苦,《赵氏孤儿》才能成为极少量同样被西方观众接受的中国文艺作品。
再争论这个故事的合理性是很无聊的,但我承认电影里的改动更能平息大多数观众的不满,至于那些抱着挑刺心态的人,怎么做都是错,除非不做。“弑父”是很多男人的心结,如果看过《少年凯歌》,就知道他为什么把孤儿报仇的年龄从20岁改到了15岁。在陈凯歌14岁时,他在众目睽睽下推搡了他的父亲,并且叫嚣着打倒他。赵孤面对的是两个“假父”,养父和义父,一个窝囊得让他瞧不起,一个是少年的偶像,但他必须杀了后者。这其实是陈凯歌最擅长的题材,远比《霸王别姬》更适合他。我能想象在这片子里他投射的个人情感,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对中年男人游移、算计心态的暴露一样,都是真的。
还好他没有听那两个编剧的,让孩子下不去手杀屠岸贾,彻底篡改掉结尾。经历过半大男孩时期的男人都知道,十五六岁的少年不懂得怕,不怕自己死也不怕别人死,那是人残暴的高峰期,为什么红卫兵多是那个年龄?杀人是一瞬的决断,当看到程婴中剑,赵孤刺向屠岸贾的那剑完全是下意识的。
作为一个娱记,我也会觉得娱乐新闻的直线思维方式愚蠢得可怕,比如一定要用贺岁档来规定影片,悲剧就一定不适合贺岁,贺岁片不过十来年,难道人们已经健忘得十年前的事都想不起了么?比如永远在讨论葛优三部电影在打架的事,却没人肯静心看看他演的是什么。比如只能看到大场面,却对情感的传递视而不见。看了这些,只会让人感叹我们的感官已经麻木到这种程度了吗?
有人说导演里只有陈凯歌还在坚持怀旧,他其实特别像十三燕,面对空落落的戏园子,挣扎着唱完最后一段,只留下一个黯然的背影。那些懂机变会取巧的,都成票房保证了。在我看来,《赵氏孤儿》最大的价值就是探讨了人的复杂性和在岁月中的变化,生活是灰色的,不是非黑即白,灰色的人也许会更悲哀,但这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