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再动笔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题


  师:“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生:哀伤。师:“仲永”是什么意思?生:“仲永”是人名。仲永是一个人。师:仲永为什么让人哀伤?

二、识仲永


  1.天才仲永
  师:由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仲永哪些信息?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课前有同学问仲永是哪儿的人。生:金溪人。师:怎么知道的?生:“金溪民方仲永”。师:对!但是咱们通常说“金溪人”,可是王安石怎么说的?生:金溪民。师:是啊。为什么咱们说“金溪人”,而王安石偏偏说“金溪民”呢?我们暂时先不解决这个问题。从第一段还知道什么呢?“世隶耕”,由这三个字我们能知道些什么?生:他们家是种地的农民。师:对。“世”是什么意思?生:世代。师:世代,就是世世代代。就是他的父母种田。他的祖父母种田。他的曾祖父母种田。
  师:这一段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生:“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仲永不认识文具。师:“识”是什么意思?生:认识。师:对!“书具”就是笔、墨、纸、砚。这句话是说,仲永都已经五岁了,还不认识笔墨纸砚。写他连笔墨纸砚都不认识,是什么用意?生:仲永五岁,他没有上过学,天资聪慧。生:因为仲永五岁就会写诗了。
  师:哪里写着呢?生:“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父亲借了邻居家的书具给他,他就会作出四句诗来。师:父亲为什么去借,不从家里拿?生:他们家没有。他们家连文具都没有,可见仲永没有上过学,他们家也没有读书人,更可以看出仲永天资聪慧。生:前面写的是“未尝识书具”,后面又写“忽啼求”。前面写的是他从不认识书具,但有一天他却哭着要了。师:你怎么知道他哭着要了呢?生:“忽啼求之”。师:你们小时候向家长要东西也哭吗?生:有时候哭。生:先说,不答应就掉眼泪,还不答应就哭……师:光掉眼泪不出声叫“泣”。“泣”还不管事,然后就“啼”。“啼”是出声地哭。由“啼”可以看出仲永求书具的过程,表现了他得到书具的迫切心情。要书具,有什么用呢?生:写诗。师:仲永没上过学就会写诗。我们把这种人叫什么?生:天才。
  师:我们还知道哪些仲永的信息?生:只要让他写诗,他马上就能写出来,而且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师:“自是”的“自”是什么意思?生:从此。师:“指物作诗”,相当于命题作文。他能马上完成。你们看仲永这个孩子怎么样?生:才思敏捷。师:咱们上这么长时间学,写的文章仍然啥也不是呀。仲永上学了吗?生:一年也没上。师:不是一年没上,是一天也没上。可是,写的文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是——生:文采。师:“理”呢?生:道理。师:就是说,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观”。就是有得一看,也值得一看。“观”,就是观赏、欣赏。文质兼美!还能知道什么?生:仲永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父亲不让他学。师:你有什么依据?生:“不使学”。师:“不使学”就是“不使之学”,也就是不让他学习,不让他上学。其他同学有补充没有?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才不让他上学,他父亲想让仲永挣钱。师:请你再解释一下。生:就是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再加上仲永天生聪慧,不需要再学习了。
  师:父亲觉得“有利可图”的“利”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渐渐地请他父亲做客并且拿钱给他。师:“利”是“认为有利”,认为什么“有利”呢?“然”,这。指代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他们当地的人,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做客人一样对待。家里来客人了,咱们是不是要很敬重?因为仲永诗写得好,所以把他的父亲当做客人对待。而且,“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仲永的诗写得太漂亮了,邻里街坊都想要,于是有的人讨好他的父亲,还有的人就直接给他钱了。“币”是可以当做礼物的丝织品。“乞”,求,求取。“乞之”,“之”指的是仲永作的诗。这样他的父亲就认为,能够让儿子写诗来获取钱财,家里有一定的收入,这一切很好了,所以就没有让仲永学习。
  师:还知道什么?生:仲永的诗给同乡的秀才观赏。师:仲永的第一首诗,也就是他的处女作,写得非常好。“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的秀才都传着看。你们知道“秀才”是什么人吗?生:读书人。师:秀才是读书人。“秀才”,就是秀异之材,有过人之处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秀才”。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最早是推荐。被推举出来的,就有秀才。后来施行科举考试以后,考中最低一级县试的叫秀才。总而言之,秀才就是读书人。
  师:仲永的第一首诗,好在哪儿呢?你看“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什么意思?生:赡养父母。师:我们怎么评价赡养父母做得好的人?生:孝!师:什么叫“收族”呢?生:团结宗族。师:团结同宗族的人,说明他对同宗族的人是有感情的,他爱他同宗族的人。“仁者爱人”。“收族”是“仁”。你看,五岁的仲永作的诗,主旨是孝和仁。你们五岁的时候知道这些吗?生(摇头)。师:反正我不知道。那时候只知道,吃饱穿好。但是仲永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这些。这说明仲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天才。
  师:你們还注意到什么?“并自为其名”的“名”指的是什么?生:方仲永自己的名字。生:诗的题目。师:关于“名”这个字,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仲永署上自己的名字,也有的人说是写上诗的题目。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足以说明仲永的天赋——他在五岁的时候就懂得作诗的规矩。再说那个“书具”,他们家有没有啊?生:没有。师:他们家没有,他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的“书具”呢?而且能“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即”的意思是——生:立刻,马上。
  师:由“即”字可以知道,这首诗早就准备好了。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会写诗,而且懂得写诗的规矩。“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文章的意境很高阔。“传一乡秀才观之”,诗写得非常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文思敏捷呀。“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好。好到哪种程度呢?“邑人奇之”,人们对他感到惊奇。因为感到很惊奇,就急于想看到他的诗,“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是不是还在表现他的诗才?这一段每一句都在表现仲永是一个奇才,是一个天才。   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王安石不说“金溪人”而说“金溪民”?提示一点:“人”和“民”的反义词一样吗?生:不一样。“人”的反义词是“兽”,“民”的反义词是“官”。
  师:可见,“金溪民”三个字不仅交代了仲永是哪里人,而且还交代了他的家庭、他的家世、他的出身。交代这些又是什么用意呢?为什么这一段既写仲永是一个天才,又说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生:前面写他们家没有文化,他不可能有文化;后面写仲永很有文化,很有才能。他们家越没有文化,仲永越有才能,这个反差就越大。对比越强烈,就越能表现仲永的才干。
  2.庸人仲永
  师:这么有才能的仲永,后来又怎么样呢?生:变成平民百姓。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泯然众人矣”。师:“泯”的意思是——生:消失。师:“众人”呢?生:常人。师:他一下子就变成这样吗?生:经历了一个过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還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师:他十二三岁的时候,让他作诗,还能像以前那么好吗?生:不能。师:怎么知道的?生:“不能称前时之闻。”师:“称”是什么意思?生:相当。师:和“前时之闻”不相称了。就是说他的诗没那么好了。“又七年”,仲永已经二十岁左右,成年了。“还自扬州”,什么意思?生:再来扬州。师:是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什么意思?生:自从。师:“自”是“从”的意思。“还自扬州”就是“从扬州还”。生:从扬州回来。师:“复到舅家问焉”,在舅舅家见到仲永了吗?生:没有,“问焉”“泯然众人矣”。仲永和咱们这些普通人一样了。

三、伤仲永


  师:为什么交代这么一个结果呢?少年仲永越是有才华,他成人后越是平庸,是不是反差就越大啊?生:嗯。
  师: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天才仲永,有什么感觉?生:惊叹。师:现在呢,这么一个天才竟然沦为一个庸人,有什么感觉?生:伤心,惋惜。师:“伤”仲永了!我们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庸人而伤心。咱们是天才吗?生:不是。师:咱们这样的庸人,如果也不上学,咱们还有资格、有条件做一个庸人吗?生:没有。师:所以咱们得吸取仲永的教训,要学习,要好好学习。这就是《伤仲永》的写作目的。

四、悟写法


  师:因为王安石希望我们吸取仲永的教训,所以必须让读者和作者一起“伤”仲永。怎样才能让读者“伤”仲永呢?于是,他表现仲永是一个天才。因为天才和庸人反差越大,越能让读者“伤”仲永。怎样才能表现仲永是一个天才呢?写他没有受过教育却会写诗,而且诗写得非常好。他的诗写得越好,他就越是一个天才。他越是没有受过教育,就越是一个天才,所以交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文章内容大起大落,让读者经受这种起伏和折腾:惊奇——惋惜——领悟。可见,王安石动笔之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想好了怎样实现写作目的。就是说,王安石在动笔之前,想好了写什么,怎样写。一切都计划好了。这就启示我们:想好了再
  动笔。

五、习写法


  师: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以后,向家长介绍今天上课的新老师。你得想想,家长想知道什么。家长想知道的,就是你要介绍的。
  师:我想大家都有向父母介绍我这个新老师的内容了。但是你还得想想,你怎么介绍——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因为“想好了再动笔”。下课。
  (执教:田贺书;整理:陈光)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湖南省衡南五中周龙敏等一批高中语文教师创建宋词专题学习网站,历时三年,成果喜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使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这些难题,衡南五中交上了这份颇有创意的答卷。  开发和建设高中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在陆续进入各地的实验区。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开、选修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的课程结构新貌,对语
《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并做评点。《语文建设》结合该文发起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我觉得这一讨论十分必要,想就此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陈成龙老师的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他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将课文过一遍,而是直截了当
2005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刊载了任动老师所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一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虽然人物形象鲜明,艺术价值颇高,但主人公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无独有偶,2005年第4期的《语文建设》发表了王恩波老师所写的《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一文
近几年来,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依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智慧教育正向我们走来。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
一、“茶歇”的意义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段话:  (1)目前,在中国,企业里提供茶歇的不是太多,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有了茶歇的意识,有的企业会在工间安排15~30分钟的茶歇短休……(京华论坛,《走进南非——彩虹之旅》之《美食篇》,BBS.qianlong.com,2008年4月12日) (2)去年7月,厉以宁出任北京大学新成立的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我们此次的独家专访,也是在“
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一项重要区别。但是,选修课该怎么上?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评价如何进行?……选修课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还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本专题的教学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课情与学情分析    “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
真正具有深度和创意的课程变革,实质上就是新旧课程范式之间的革命性转换,而并非技术主义的形式化演绎。“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词语中,库恩赋予了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1〕库恩确立了科学理论的进步是通过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来实现
目前,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已在实验区试行。这些教科书在一定范围内拓展了选文空间,使得一批文章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同时,一些经典性的文章依然为多套教科书同时选用。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雷雨》为例,就
《醉翁亭记》的学习竞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西南诸峰’的‘诸’什么意思?”第一小组向第二小组发问。  “小菜一碟,不就是‘许多’的意思吗?”第二小组代表脱口而出:“我们倒有一问,‘翼然’作何解释?请第三小组回答。”  “看字形应该与羽毛或鸟儿有关,根据文下注释及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不知意下如何?”第三小组的代表头头是道。  “我们想请第四小组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
女儿上初三了,目前各门功课还不错。我由于工作繁忙,在女儿的学习上下工夫不多,但也不是一点不管,在语文教育上就曾经尽过一点责任。  女儿5岁时,已经认了几百个字,能自己读一些以图为主的故事书了。一天,我从书摊上买了一本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女儿看见了很好奇,打开一看,是字书,插图很少,就缠着我让我给他读。我答应了。这本书158页,36章,每天读一章,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每天,女儿都举着书让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