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投资的考验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是投资就存在风险,这个应该是所有入市者都具备的潜意识,艺术品投资自然也是如此。就像某大型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所说:很多人都热衷于寻找项目,但真正考验一个投资者的是其对项目的判断力,在艺术市场这个大盘中,什么在涨,什么在跌,什么在井喷,什么在慢热,什么扑朔迷离,什么清晰了然好像也比较容易获知;但是真到了具体选择的时候,如何做资本投入布局,其实没那么简单,其中的一项难度就是,需要具备对具体项目的判断力。判断力有很多种,本篇要讲的是什么品类适合自己的判断力,而这些又会因为投资者原有身份和平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基点。
  如你是传媒业精英或者演艺界大腕,那你适合选择那些艺术市场中的题材股。一来这些艺术品上面凝聚的噱头本身就可以为你自己的事业贡献上几个眼球聚集百分点,从而使艺术品收藏与原有个人或者机构品牌效应强强叠加,实现及时增效。而反过来这类题材股艺术品也会因为在这些行业的藏家或者投资者手中而更加增加其受关注光环,而这些光环是完全可以兑换成等量的货币的,并且只要这个光环还没有不合时宜,它的转手变现就要比其他艺术品相对要容易得多。
  但是,要注意的是,题材股对于流行性的依赖,千万不要在光晕快要消逝的高位去接盘,尤其是接那些二三流艺术家或者名艺术家的二三流的作品。这些在有人运作和风潮正健的时候也许会比较抢手,但是在大势转移的时候最难出手的也是这一些作品。艺术品市场中的题材股在美国早期艺术市场中的肖像画和风景画部分有比较透彻的诠释,在部分极简主义艺术中也有类似的浮沉案例。
  而如果你是实业界或者金融机构的财富人群,那么选择艺术市场中的蓝筹股比较适宜。这一部分艺术品的价位一般都不低,需求的资本投入比较大,而且一般来讲其流动性相对其他品类要差,交易周期一般也比较长,所以适合中长期投资。这类艺术品比如中国艺术市场中的官窑瓷器、老一代华人西画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品标示的是一种贵族式的涵养和身份,拥有这样的艺术品可能会为个人或者机构的人脉关系拓展产生助力,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稀世的宝藏,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空间。
  至于说艺术品市场中的那些潜力股和黑马股,这些是属于那种人见人爱型的,考验判断力的是一种前瞻性。它们的特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价格相对处于低位,目前在品类积累、研究和推广开发方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从业群体中富有智慧和能量的人才的积蓄已达到了一定的量,最重要的当然是它的确是富有潜力,甚至能跑赢主流品类的资本涨势的。目前某些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也许可以说是潜力股,但是黑马股尚不明显,当然要是什么都明显了,那投资空间估计也就没多大了。
其他文献
中国画是水文化的产物。如果从地缘看,中国画的发展无疑是沿长江流域和太湖水系而形成的水性文化史,这不仅有山水画最终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为证,而且还有以水性植物与水性动物入画的花鸟画为据。大凡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无不以水性自然陶染于心,也无不以水的性情怀反观世界。   自幼生长在江海之滨的顾凤珍,不仅沉湎于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水乡,而且对水中之鱼、水中之藻情有独钟。1958年她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大学毕业
期刊
[梁江琐言]之九    近期,有杂志接连组织有关近三十年美术影响力评价的笔谈,不禁颇生感慨。林木先生说,“让大家来谈谈30年来美术社会影响力的问题,这个想法很好”。不过,“想法”决不应大而空泛,否则很容易沦为伪问题。再者,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合适的做法才能奏效,这是不需赘言的。涉及“社会影响力”这样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缜密课题,理应是以社会调查为前提,以数据资料为支撑,以数量化的理论框架作推导,这样得来
期刊
古榕石舍祁连山,  一片真情历岁艰。  气厚神凝如汉刻,  烟云金铁月如环。  宝林的画,就像他的为人:真诚、朴实、平易、宽厚、坚毅、善良,不慕浮华、不喜张扬。老同学都知道,在宝林身上,深挚的感情主宰着通达的理性,内向的性情包孕着少有的顽强,脚踏实地的进取常凭着悠久的历史感怀,而雄厚的张力又蓄积在强大的凝聚力中。  这种为人的魅力,可能来自少年时代的艰难困苦与自强不息,也来自沐浴着春风化雨后的看重
期刊
邵遐远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既擅国画,又擅西画,在人物画创作和水彩画创作上成绩颇丰。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师从山水画家亚明先生,致力于国画山水创作。二十余年的辛勤探求,使他成为了当今极少数能对中国画山水传统有着深刻体味、又赋予其清新气息的画家。  清新的格调,是邵遐远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对于画家来说,艺术创作既要与时代合拍,又要有一段超越时人或不同时人的距离,才能出乎其外,才能
期刊
“水墨家园”之谓,是李小可对自己数十年国画创作的确切定位。这一定位的文化内涵已受到画界注目。在我看来,水墨家园乃精神家园之变通,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丈量心路的写证。并不是每一个画家都能锁定心魂固守笔墨的。水墨家园连通的是润湿了一生霜月的如水亲情。小可的作品之所以诗意汩汩,永无断流,盖是因为他那毫不浮泛的笔墨恒久地备足了家园的意切情深。李小可作为李可染先生的儿子和学生,在继承家学,完成了一个山
期刊
作家画和文人画是宋元以来,渐次形成的中国画艺术两种不同追求的艺术倾向。这种倾向本来是因为在这千年文化史上,自然存在着为养家糊口卖字鬻画的匠人和在峨冠博带之余为怡情养性、写胸中逸气的文人,因作者身份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差异。然而,当今社会早已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文人阶层,因为中国有“诗仕”的传统,文人达者为官,不如意者也可为文传世,地位正不是一般工匠可比,于是乎无“文”的画匠们一窝蜂地当起了文人,根据语言是
期刊
对上个世纪中叶出生的人来说,时代、生活和阅历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色彩和内涵。关照历史,我们也能找到许多的相似。社会变革、时代转换、民族命运攸关之时总会磨砺人的思想和志气。宋元交际的赵孟、明清易代的八大山人、百年孤独的陶博吾、笔墨清华的胡润芝等等,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某种文化的品格和力量。“阅历形成哲学头脑”,这也让我们在明代画家沈周(青年时代在庐山脚下叩门问道)、现代画家齐白石、黄宾虹等人的艺术之路上找
期刊
1977年春,李可染先生70大寿,子曰:“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按照这一说法,李先生的艺术已经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了,但是他没有满足已有的辉煌成就,而是启用了两方新的印章:“七十始知己无知”和“白发学童”,开始了“十年变法”,出现了孙美兰教授指出的:“整体性的大飞跃、大嬗变、大发展”,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后的“突兀高峰”。如众所知,在现代中国画家里,李可染不但苦学,而且深思,1960年代他的“画语”之
期刊
中国解放,民族独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从逻辑上想,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自然应随之高升,然而事实相反。大部分国画家在这个新政权到来的历史时刻,既被国家民族的新生所鼓舞,又被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所震慑,表现得无从措手足。左派艺术家则对国画半个世纪以来的改革大加挞伐,阶级斗争气味十足。1950年2月创刊的《人民美术》第一期即开展了一场关于国画改造问题的讨论,与其说讨论不如说宣判或讨伐,李桦
期刊
br>    杨挺山水画整体画风很明显:即标新立异、重笔墨线条、重金石书卷文学味、朴茂清新,瑰伟卓绝,意蕴深远,磅礴大宇。细述如下。    一重生活、重感受    杨挺每幅创作都是从他眼中的山水艺化为心灵的山水,正如美术评论家郑工评杨挺山水所言:“面对自然独开一面窗。晴也好,雨也好、雾也好,总用笔墨滋润着心中一方天地。他追求入世的自然,不是出世的山水。开窗取景,‘窗’作为一种符号被他强调了。”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