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遐远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遐远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既擅国画,又擅西画,在人物画创作和水彩画创作上成绩颇丰。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师从山水画家亚明先生,致力于国画山水创作。二十余年的辛勤探求,使他成为了当今极少数能对中国画山水传统有着深刻体味、又赋予其清新气息的画家。
  清新的格调,是邵遐远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对于画家来说,艺术创作既要与时代合拍,又要有一段超越时人或不同时人的距离,才能出乎其外,才能使自己的笔墨有清新的格调。当今社会的发展、变革,促使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在绘画走向形式化、多样化、时尚化时,画家必须在看清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时,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邵遐远即是这样,自从他潜研山水画之后,他一方面在亚明先生的指导下,以“新金陵画派”的“新”为基调,又以明、清画家沈石田、文徵明、查士标、梅清山水画的“清”为补充,走着一条师今又师古、以今融古、转益多师、自出新意的高格道路。他在潜研山水画过程中,经受住了形形色色的时尚画风和新奇形式的侵袭,坚持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样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所以,在他笔下,几乎没有“黄山风”、“西北风”的痕迹,更没有石涛、黄宾虹式的“草草墨戏”时尚,反而显示独特来—脱俗,他尊崇了古贤的“古不乖时,今不同言”的名言,养成了他山水画清新的格调。
  清雅的笔墨,是邵遐远山水画的又一特点。邵遐远的山水画对笔墨的运用,始终是沿着传统文人画笔墨特征的要求而进行的。无论用色用水、画山画水,还是写树写屋,都能注重用笔、用墨,以“写法”入画,以“抒情”运毫,这正是他的成功处。在物象的描绘上,他能尽其形态的生动,展示笔墨的气韵。自古以来,“笔墨”概念正是由画家的趣味好尚、涵养功力的体现,据传统文化的习尚、要求而产生的,笔墨具有“道”与“技”相关的双重性质。“技”是功力的体现,“道”是功力和审美的升华,是画家气质、精神涵养在画中的影射。在邵遐远的画中,没有大黑、大彩、大红大绿的恐怖之色,而多的是温尔文雅之气,不让色彩掩盖笔墨,凸现骨法用笔,画面显得雅致、清净,迥然不同于时流,正符合《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语,显示出他的独特来,也是他在山水画探求上数十年如一日的锤炼笔墨的结果。
  


  清幽的画境,是邵遐远山水画的再一特点。画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融合,意象是观照得来的,取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而情趣是感觉来的,是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对自然景物的反省,情趣是自己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邵遐远的山水画境,即来自于他多年来的负箧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他将名山大川与名家名作一并观照,“外师造化”、“内继传统”而“中得心源”。他不用流行的满构图、不用时尚的大泼墨,而是追求符合自己的情趣,以清幽为特点。在邵遐远笔下,黄山、苗岭、黔水,都成为了他的感觉之山、情趣之山,亦即清幽的心中之山。这正是他“立身画中,存心画中”,师今、师古、师自然之后,融会贯通的结晶,这也正是邵遐远先生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叶鹏飞)
其他文献
[摘要]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史上,意大利提琴艺术的繁荣在欧洲艺术史上是空前的。意大利学派早期发展中所涌现出的大批小提琴音乐家的作品中,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op.6-2)成为最为著名的其中一首。其主要特点是对颤音的运用,在长、短颤音的基础上,发展为双声部的持续颤音,令人目不暇接的华彩更是异彩纷呈。本文从整体上全面地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并总结出颤音演奏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颤音;塔蒂尼;演奏方法  
期刊
[摘要]在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中,电视娱乐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善意的举动和走向,不知从何时开始迷离,沉溺于无休止的“下三烂”事件之中,冠以“明星”称号的“轶事”、“癖好”等隐私话题被大方地搬上舞台,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电视音乐选秀”紧随其后,在经济与道德的天平上倾斜。从“娱乐”,走向了“愚乐”,成为传达负向效应与不良信息的通道。我们不需要“愚乐”,我们需要从“娱乐”走向“寓乐”,在寓教
期刊
在当代山水画大家中,李宝林先生无疑是德高望重、最具魅力的一位。这不仅在于他是李可染先生的高足,是李家山水的衣钵传人,还在于他所探索的山水画在不失乃师精神气象的前提下,从“李家山水”范式向前大大跨出一步。这一步饱含着他四十多年外积内修、勤奋探索的艰辛。从学校到部队,再到中国画研究院;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他以坚韧的毅力,攀登一座又一座艺术的高山险峰而无一时懈怠,终至累积丰厚,采炼精良,从而创作出浑厚壮伟
期刊
李洲:欢迎孙中岩先生到本论坛发表有关音乐律学著作,一位非专业音乐人士能对音乐学术有如此深刻研究已经令人感到衷心钦佩。更希望能得到诸位音乐学专家和同仁们的关注。祝贺孙先生大作面世!台湾学者孙仁谱先生经常到本论坛发言,他也是一位对记谱法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相信当他看到这篇论著一定会发出独特见解。  孙中岩:本文是我近些年乐律学研究思考的总结。我说我提倡的“新世平均律”可以而且应当取代十二平均律,大家可
期刊
惠风和畅,余音绕梁。2014年8月15日晚20时,在华灯初上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伴随着“百姓欢歌·乐动哈夏”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的美妙歌声,历时10天的第32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完美落幕。这场举世瞩目的“哈夏”,是由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盛宴,是由2000多名演员共同唱响的一曲盛世欢歌。  54载流金岁月,32届华美乐章。这一夏,让所有音乐人的血管里,再次奔
期刊
画家的第一品格是真诚: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自然。对待艺术之所以要真诚,是因为艺术这种劳动既是体力的、手艺的,又是思想的、精神的,两者都要虔诚地投入,不许敷衍和懈怠。对待自然之所以要真诚,因为艺术创造的源泉来自于自然,艺术家只有毕恭毕敬地向大自然学习,才能从中获得充足的养料。艺术家从真诚中所获得的回报最终一定是与其投入的程度相对应的。  上面所说的这段话,是我看了李小可的画作之后最先产生的直觉
期刊
当许多人还在渭北高原上陶醉于伟岸与厚重时,石英却开始了自己的清洁之旅。她笔下的渭北高原不再紧张地生长,也不再伟岸地夸饰,而是在恬淡冲和中亮出了自己清洁的形象。明人艾南英说:“文必洁而后浮气敛,昏气除。其驰骤迭宕呜咽悲慨,皆洁而后至者也。”我不知道清洁之后,“驰骤迭宕呜咽悲慨”这些该来的是否都能来,我只知道因了清洁,石英的渭北高原便在缥缈中有了从容的气象。  石英的从容不是举重若轻,而是闺阁之中的淡
期刊
中国画是水文化的产物。如果从地缘看,中国画的发展无疑是沿长江流域和太湖水系而形成的水性文化史,这不仅有山水画最终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为证,而且还有以水性植物与水性动物入画的花鸟画为据。大凡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无不以水性自然陶染于心,也无不以水的性情怀反观世界。   自幼生长在江海之滨的顾凤珍,不仅沉湎于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水乡,而且对水中之鱼、水中之藻情有独钟。1958年她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大学毕业
期刊
[梁江琐言]之九    近期,有杂志接连组织有关近三十年美术影响力评价的笔谈,不禁颇生感慨。林木先生说,“让大家来谈谈30年来美术社会影响力的问题,这个想法很好”。不过,“想法”决不应大而空泛,否则很容易沦为伪问题。再者,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合适的做法才能奏效,这是不需赘言的。涉及“社会影响力”这样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缜密课题,理应是以社会调查为前提,以数据资料为支撑,以数量化的理论框架作推导,这样得来
期刊
古榕石舍祁连山,  一片真情历岁艰。  气厚神凝如汉刻,  烟云金铁月如环。  宝林的画,就像他的为人:真诚、朴实、平易、宽厚、坚毅、善良,不慕浮华、不喜张扬。老同学都知道,在宝林身上,深挚的感情主宰着通达的理性,内向的性情包孕着少有的顽强,脚踏实地的进取常凭着悠久的历史感怀,而雄厚的张力又蓄积在强大的凝聚力中。  这种为人的魅力,可能来自少年时代的艰难困苦与自强不息,也来自沐浴着春风化雨后的看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