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地位看,其内涵是创新的。语文作为母语,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担负着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及传递各种信息的任务。不只创作文学作品、表达崭新观念是一种创造,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也都富有个性,多姿多彩。诚如有人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它是一门活的学科,其本质是创新的。这里借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中设举的一个例子来谈谈语文的任务。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看到一朵樱花,如果他们都遵从各自的思考习惯,那么就会产生三种不同态度:商人会想到谋利,他会计算这朵花在市场上能卖出的价钱,并且会和园丁谈这笔生意;植物学家则会去数花瓣和花柱,把开花的原因归结为土质肥沃,给花分类,并给它起一个拉丁文的学名;在诗人面前,把花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或微笑或哭泣,诗人自己似乎也变成一朵花,分享着花的生命和感情。我们的学生当然并不是商人、植物学家,也不是诗人,那也许是他们的未来。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学生却要学商人如何连贯、得体地谈生意,学习植物学家如何简明准确地说明这朵樱花,学习体会诗人多情善感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事实上,学生还会有更多的想象、更多的思想、情感,那么就必须学习更多的表达交流。另一方面,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学习时也离不开创新。正如皮尔森所说:“文化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与作为认识、行动、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存在物的完整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化没有创造的传承,便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才能不断丰富、发展。
  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其一,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母语,学生在儿童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口语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活动。到小学阶段,他们已积累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初步掌握了书面言语形式。有些课文甚至老师不讲他们也能看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的,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其二,学生也是家庭、社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必然有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的参与。他们对教师的教材提供的外部信息具有鲜明、灵敏的选择性。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语文学习可能会南辕北辙。基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更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主体观就理论层面上讲,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如何真正体现还是个大问题。我们认为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习的引路人及合作者,首先要做并要一以贯之的是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的多义性,学生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教师的见解,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以为自己是“主导”,可以说了算,给学生一个死答案。正确的做法是“存异”。这种平等交流,不以权威自居的做法才能从根本上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表现在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制定上。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认为他所面对的就是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非常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学习任务是他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他才能主动去做。传统的教学活动只关心是否通过考试。原因即在于教师并未真正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去制定目标,而是根据教材、教参,参照自己的理解,死板的罗列出来。鉴于此,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实际、习得水平,这样的目标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体现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简单地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否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便是徒有虚名。西方教育家托马斯.阿奎那曾指出:“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对学习的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权。学习中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并要成为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我们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具体地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或讲解,或练习,或讨论,或自习,或读,或写,一切要服从于学习主体的习得规律。传统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样呆板的教学程序漠视学生的心理,泯灭了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学习的精神。这里还包括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写作需要,写生活抒真情,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找“米”,指导多样化的原则。学生写作活动中,教师布置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多提供一些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想结合,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推敲词句、构思布局,让他们言语具有和谐性、感染力。创新精神并非高不可及的神秘之物,立足学生本体,创新的火花便会熠熠闪光。
  最后,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教师更应该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写日记、心得,在生活中提高思想境界,生活品味。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辩论比赛。教师不能一手包办,只需提出整体设想,明确活动目的,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行了。还可以组织文学社、记者团等语文活动的外延组织,放手让学生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提高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性,提高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阅读教学便精彩纷呈,阅读感悟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之中,都认为(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师)识字教学应该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若有人在教学中“咬文嚼字”便被认为是老套而保守的语文课堂。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很难看见到教师沉下来教学生品字与写字,取而代之的全是机械的朗读,空洞的感悟。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人文性提升了,但语文的工具性却没能得到体现。脱离文本生字读不
期刊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  口语交际,这过去甚至现在仍
期刊
曾记得清代教育家颜昊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今天我拿它作为文章题目,是因为这句话从侧面肯定了赏识教育的神奇作用。从教十几年,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走过,这其中有过初为人师的迷惘、彷徨,但更多的是为人师的快乐和幸福。而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欣赏。这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你会发现孩子们身上都有着动人的闪光点,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是最棒的。  开学初,我接了一年级,一个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在小学分为两个阶段: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关于写话教学,我在
期刊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学习的吸纳能力;而写作就直接地验证了一个求学者的释放能力(我们平时称为运用能力)。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面广泛,博览群书的人相应的知识积累也丰富,写作能力的潜因素比那些阅读量少或不阅读的人要优越的多。纵观古今,写出锦绣文章的文人巨匠首先一定是知识广博,通览群书之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指出了“读”和“写”之间的关系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
期刊
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强调必须从小抓起。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那么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重理论、轻实践,
期刊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方法的检测和再指导,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是真正知识的源泉,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当今的国际竞争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源泉,就没有灵活发达的思维和丰富深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解决学生学习阻力的最终有
期刊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共同活动,变只注意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能力,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  下面从基本概念,看书思考;解题思路, 启发诱导;针对弱点, 定向训练;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讲评提高等五方面谈谈看法。  一、基本概念, 看书思考。  对每节课的基本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