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探论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现实困境的存在,反映了隐藏在建设进程背后的理论认识障碍、主体能力障碍、工作机制障碍有待彻底扫除。制约忠诚文化建设的深层根源有:忠诚价值观理论体系不成熟,教育形式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健全,标识与评价体系构建不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应构建涵盖教育引导、监督管理、考核评估、严格奖惩等在内的忠诚观培育体系,以立体式的忠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实践,必须坚守建设“高度”,用教育厚植党员“忠诚度”;强化建设“硬度”,用严管夯实党员“忠诚度”;提高建设“精度”,用行动检验党员“忠诚度”;彰显建设“亮度”,用考核压实党员“忠诚度”。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忠诚文化;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7-0009-07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并要求“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1]这为新时代加强基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FL(K2]忠诚,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传统与主张,注重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经验和法宝。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规定“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愿忠实为本党服务”才能“成为我们的同志”;十一大到十九大的《中国共产党党章》都把“对党忠诚老实”规定为党员的义务,列为入党宣誓的规定内容。毛泽东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等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对党绝对忠诚,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新命题,在党的十九大上,他又一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因而,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中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现状,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切实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產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笔者围绕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主题,深入广西H市,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随机走访、调查问卷、调阅材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亟须破解的突出问题
  1949年9月17日,邓小平同志在《论忠诚与老实》的报告中就指出,“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的事业[3]。整体而言,近年来,广西H市广大党员以敢于担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行动诠释了怎样做到对党忠诚,不断涌现了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的时代先锋。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党员都对党忠诚,他们忠诚于党的信仰,不怕牺牲;忠诚于党的组织,坚决服从;忠诚于党的宗旨,乐于奉献;忠诚于党的事业,默默耕耘,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绝对忠诚的价值追求,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但实际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时松时紧,成效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一些亟须破解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认知问题上,忠诚口号化。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忠诚、服从并效忠于自己的政党,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取胜利,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习近平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4];“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5]。由此,我们可知,忠诚绝不是一句口号,在忠诚问题上必须知与行相统一。据调查情况来看,在忠诚文化认知上,一些党员的概念是模糊的,动机是不纯的;在践行忠诚文化的行动上,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耍嘴皮子。如,关于“您的入党初心是什么”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5%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特别想法”,30%表示“为了政治前途”,近15%填写的是“方便工作”。在“忠诚于党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上,同时选择“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事业”的仅有10%。问及“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有什么区别”时,参与座谈的调查者认为,主要是政治身份上的不同,中共党员参加党内活动相对较多,其他基本上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调查显示,在服务群众上,有的党员不仅不以身作则,还拖后腿,如清洁乡村工作中连保洁费都不愿交,危房改造中设法套取好处,与民争利。在H市B镇走访了解到,个别党员热衷搞迷信活动,甚至参与“全能神”邪教;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扶贫工作压力大不想干,任务重不肯干,个别贫困户党员还闹情绪,竟然说“不帮我脱贫,到时大家都别想脱贫”。
  2.责任问题上,组织主体作用缺失。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32条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6]。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重要的基本任务,基层党组织必须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担负好忠诚文化建设职责。从对H市基层党组织抓忠诚文化建设履行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的实际情况看,整体上是普遍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忠诚教育的主体担当责任没有挺起来。访谈表明,在忠诚文化建设中应负什么责任、如何抓好等问题上,一些党组织认识站位不够高,建设思路不够清晰,主体积极性不够强。如,年度学习计划中缺少与忠诚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超过80%受访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表示,所在组织的党员未违纪违法,就可算是履职到位了。二是经常性的忠诚教育没有抓起来。近年来H市在探索“三会一课”严抓常抓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经常性的忠诚教育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抓到位。查阅部分该市党建示范点的相关台帐记录发现,除了每年“七·一”前后组织党员前往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活动,以及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开展的专项活动之外,经常性的忠诚教育并不多,特别是农村、国企“两新”等领域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说几乎没有。三是忠诚教育的多样化载体平台没有搭起来。绝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教育活动停留于会议形式,单向灌输,念报纸、读文件、看电教片的多,诸如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少,互动不足,党员参与率和接受度不高。   3.政治生态问题上,腐朽文化冲击大。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党内忠诚文化建设,离不开良好政治生态的文化土壤。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在论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习近平强调,必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7]。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忠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到庸俗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发扬斗争精神,遏制庸俗、腐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有吃有穿不靠你,有田有地不找你,办事筹钱气死你,有事不帮搞死你。”这是在H市C村调研时,听到的该村主任对一些党员所发的一通牢骚。调查走访中,一些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反映,在扶贫、医保、危房改造等工作中,群众对党员干部有怨气,总是觉得干部不公,不管做了多少好事群众总是不领情。座谈反映,一些党员忠诚观异化造成的不良影响,经由党内外化至党外后,使得群众对党在感情和价值认同上大打折扣。H市D村的第一书记感慨到:“为什么过去革命年代打仗的时候,老百姓连床板都肯拿出来,现在我们党做了那么多实事却还要被怀疑?”H市查处的一些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例,也暴露出一些落后乃至腐朽的不良政治文化正在侵蚀着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政治文化,少数党性不强的党员也因此受到了“污染”。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在机关里“圈子文化”“依附文化”突出,一些党员以谁“来头”大、谁官位高、谁权势重作为说了算的依据;30%的受访者认为,在国企里“逐利文化”突出,一些党员凡事以“利”字当头,用“得失”衡量;85%的受访者则认为,“好人文化”“人情文化”还大行其道,有的党员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把功夫下在拉关系搞人情上,对“打招呼”“走后门”乐此不疲。
  4.成效问题上,忠诚文化发挥作用有限。从功能上看,党内政治文化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着滋养民众、引领风气、凝聚力量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先进的政治文化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引领功能和示范效应。[8]忠诚价值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忠诚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增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自觉自信上,进而在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导引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成效重要评判标准,在于其是否发挥了价值导引作用。作用发挥得好,表示成效好,反之,则成效不好。调查显示,忠诚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引作用发挥,虽彰显出可喜可取的一面,如在H市的部分乡镇,在面临脱贫攻坚、清洁乡村等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一些乡镇党员干部正悄然经历着从“为什么是我”到“为什么不是我”的转变。但与此同时,却让人感到勉为其难,骑虎难下。如,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坦言,班子讨论分工时,虽然自己表面上没意见,但心里在想为什么总是把不好做、得罪人的工作分配给我,尤其是面对基层社会一些突出的问题,工作起来真让自己头疼不已。另一方面,在对党员忠诚度是否能够考核,怎么样做到科学有效的考核问题上,认识的模棱两可,执行的操作两难,忠诚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发挥有限。调查显示,过半的受访者认为能够考核并且应定期进行考核,20%的表示讲不清楚,而近30%的党员认为忠诚不能或难以考核,人为的设定忠诚考核指标,势必导致党员作出选择性忠诚,即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会让党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因而,在对如何评定忠诚文化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上,调查表明,可谓莫衷一是,尚未达成较为趋向一致的共识。
  二、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存在突出问题的深层根源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一些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举步维艰,成效缓慢。深入剖析制约忠诚文化建设的根源,对于将忠诚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是尤为必要的。具体而言,这些深层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价值观理论体系不够成熟。毋庸置疑,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基本的道德修养,应然具备的政治品格。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的忠诚奉献不断铸就的”[9],忠诚价值观在统摄、支配和主导共产党人的思想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就学理研究来看,尽管理论界对忠诚、忠诚文化、政治忠诚等忠诚价值观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整体而言,对党员政治忠诚观、忠诚文化建设并没有作出科学系统论述,其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成熟定型,特别是对忠诚的内涵没有界定和厘清,因而忠诚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明显不足。调查表明,正是忠诚文化理论创新不足,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党员,在思想上搞不清、答不上为什么忠诚、忠诚什么、怎样忠诚的问题;对于一些党员个人行为与组织要求不一致、有偏差、相违背的现象,一些党组织说不出所以然,不能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给予批评教育。面对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略和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冲击的各种挑战,一些党员的忠诚意识受到削弱,出现了“亚忠诚”“伪忠诚”甚至“不忠诚”的现象,这与忠诚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不足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忠诚观理论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对新时代忠诚文化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进行理論提炼升华,已迫在眉睫。
  2.教育形式与时代要求不够匹配。党员对党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不仅是增进党员对党组织的深厚感情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党委特别要加强忠诚教育,并将“忠诚教育”排在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的首位。回顾历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党内学习教育以集中整治党员思想层面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这样运动式集中化教育的方式居多。近年来,尤其是自从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始,党内学习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并通过2016年延续至今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得到巩固和拓展。这种转变,体现在教育形式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精准化”之中。党内忠诚教育理应与这种转变、党中央所一直强调的把党内学习教育“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要求相适应。但从现实的调查结果看,不少基层党组织并没有及时紧跟,思想观念上不重视,仍旧我行我素,与中央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较大的距离,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甚或回潮反弹。就技术性操作来讲,在方式内容上也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没有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机而异,以致忠诚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效果不佳。如调查反映,一些党组织对年轻党员的心理特点研究不透,没有利用易为他们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一些年轻党员教育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够。   3.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腐朽文化是一种以功利性、丑恶性、非正义性、分裂性、隐秘性、欺骗性、传染性、顽固性为基本特征的落后文化[10]。腐朽文化,会给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生活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给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造成致命性的伤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注重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强调要“提高斗争本领”,“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1]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就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4]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认识上,习近平强调,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提出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11],必须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加强忠诚文化建设,要发扬斗争精神,善于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清除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构筑好抵制腐朽文化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培厚良好的忠诚生态土壤。但从调查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侵蚀存在的隐秘性、逐步渗透的长期性特点,在忠诚文化建设上缺少应有的制度顶层设计,责任机制构建不足,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建设工作体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主动防范和抵御不良政治文化侵蚀的工作制度机制缺失;建设措施创新不足,办法措施不够常态长效,短视化问题突出,乐于见子打子、见招拆招;建设力量协同不足,缺少群众参与建设支撑机制,联动、协同合作能力差。
  4.标识与评价体系构建不够到位。加强忠诚文化建设,既需要一定的文化标识加以引领,又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加以规范。一定的忠诚文化标识,是展示党员精神风貌的外在形式,也是激励鞭策党员向组织靠拢的外在约束。加强忠诚文化标识建设,是将党员凝聚在组织周围,鞭策党员自我约束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战斗力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增强党员对组织的文化认同,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现实中,一些党员之所以与一般群众难以区分开来,从党员个体来看,是由于对忠诚价值观没有真正认同,在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整体来看,目前党内的忠诚文化在价值外化上做得不好,缺少一些独特的、鲜明的精神标识和区分标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员干部忠诚度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实现考评的科学化、制度化,是党员干部得以稳定地履行忠诚义务的必要制度保证,也是其忠诚行为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条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将“是否忠诚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评价干部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行的首要标准。据调查,目前考核干部的“德”,主要通过正向评价和反向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对宽泛,某种程度上还难以全面地反映干部个体的真实情况。当前,“忠诚度”作为党员干部“德”的考核的重要方面,在忠诚主体、内容、考评方式、激励措施及责任追究等方面还不明朗,系统权威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尚未制定和形成,导致在操作层面上很难对党员进行全面客观的科学评价。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的路径
  强化党员忠诚价值观培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H市的调研,笔者认为,加强党员忠诚价值观培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党支部、党小组为依托,构建涵盖教育引导、监督管理、考核评估、严格奖惩等在内的忠诚观培育体系,以立体式的忠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核心、党的组织、党的事业和党规党纪,做好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的战略谋划。
  1.坚守建设“高度”,用教育厚植党员“忠诚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对党忠诚”,这是我们党基于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对党员忠诚修养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也是我们党在“四个伟大”语境下对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格外注重的自觉行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政治、党性、大局和长远的高度,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忠诚思想为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导,着力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有道是,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忠诚。”[12]对党忠诚,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4],但党员的党性和共产主义信仰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这就需要坚守建设“高度”,建立起党员忠诚观教育机制,坚持用党内教育厚植党员“忠诚度”,以铸就坚守忠诚的铜墙铁壁。
  为此,一是要增强党内正常教育的责任感。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抓严抓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建立党员党内忠诚教育的责任机制,推动忠诚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打牢思想建党的根基,铸牢忠诚之魂。二是要增强党内组织生活的仪式感。从更深入的层面、更具体的事情抓起严起,建立起一套一丝不苟的程序,讓党组织生活给党员带来神圣的仪式感,及心中真正的憧憬及敬畏。建议新党员第一次参加组织生活,必须按照“观党史片——赠《党章》——戴党徽——缴党费——对党宣誓——领任务”的程序开展。三是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厚重感。党和人民长期浴血奋斗积淀而成的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渊源,是加强忠诚文化建设的鲜活养料。应在坚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恪守特色性、主体性、创新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载体和平台,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丰富性、厚重感,强化其网络传播,提高其传播效应。
  2.强化建设“硬度”,用严管夯实党员“忠诚度”。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就是要针对对党忠诚度下降、忠诚意识削弱、“亚忠诚”“伪忠诚”甚至“不忠诚”等现象,通过教育引导发挥忠诚文化的教育、德育和宣传功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广大党员紧紧聚拢在党内,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忠诚文化建设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关键靠人。人对建设的认可程度决定建设的效率效果,人对建设的理解程度决定建设的深度广度。一方面,必须提升建设主体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建设主体能力与忠诚文化的发展相匹配;另一方面,必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建设主体潜力在宽松的、友好的环境空间得到充分释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靠从严监督管理来不断修枝剪叶、净化肌体。”[13]这就需要强化建设“硬度”,从严提升建设主体认知、能力和修养,从严管理建设主体,用真管严管夯实党员“忠诚度”,以涵养忠诚文化建设的生态土壤。   为此,一是坚持能力建设从严,提升建设本领。即强化建设主体政治觉悟,增强其政治定力;强化建设主体政治担当,增强其政治责任;强化建设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学习,提高其政治素质;强化建设主体政治历练,提高其政治能力。二是坚持政治建设从严,严明政治纪律。对党绝对忠诚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把牢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这要求用党纪党规严格管理党员,要让党员明白党员就必须“守纪律如生命、讲规矩为天职”,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进而铸就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敢于同淡化弱化党的领导、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违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现象,以及同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作斗争。三是坚持整风肃纪从严,净化政治生态。要持续强力扫除“四风”,坚决铲除特权现象、特权思想、官僚习气、家长心态、圈子文化、好人主義、厚黑心理、潜规则思维等顽症痼疾的病灶,持续强化党纪党规执行落实,让铁规发力,用铁律塑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用铁腕执纪监督正本清源,“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14]。
  3.提高建设“精度”,用行动检验党员“忠诚度”。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为,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既要看到新时代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又要认识到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还要意识到新时代对党群关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样才会在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中自觉践履新使命、焕发出新气象。由于文化的特殊性,任何一种文化建设都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锲而不舍、弛而不息地推进,同时也不是依靠运动式方式,凭借强制手段、生硬的说教就立刻可转化为内心认同。这要求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造建设新形式,增强建设吸引力;另一方面必须在建章立制中不断巩固建设效果,增强建设实效性。忠诚文化建设亦是如此,需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立足新时代,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创造性地提高建设效果。这就要求在建设的细微处、精细上下足功夫,精准地找到符合本土实际的建设方案、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确保建设措施更加精准、到位,用实践行动精准检验党员“忠诚度”,以达成忠诚文化建设的目标预期。
  为此,一是要做到党员任务领受精细化。罗曼·罗兰说过,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党员对党忠诚必须与履职尽责相统一,与真抓实干相联系。要重塑党支部、党小组向党员分配任务的功能,建立党组织党支书、党小组长向党员分配任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围绕践行党的宗旨和执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在每月开展的组织活动上向党员分配任务,听取党员汇报完成上一次领受任务情况,让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强化党员的服从意识,打破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只剩下组织学习和收缴党费功能的尴尬局面。二是要做到党员言行检验具体化。忠诚不能只体现在嘴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不担当,不实干,半点忠诚都没有。应建立以任务落实检验党员对党忠诚的机制,通过观察党员接受党支部、党小组布置的工作任务后的表现,看党员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真抓实干、是否服从指挥,判定党员忠诚的真伪,并纳入诚信记录,做到言行检验有案可查,守信行为应受奖,失信行为应受惩。
  4.彰显建设“亮度”,用考核压实党员“忠诚度”。加强基层忠诚文化建设,必须落脚到建设成效上来。倘若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为解决实际问题,一切努力都是白搭。针对当前忠诚文化价值引导作用发挥效果还不够理想、评价体系构建尚未到位等建设上的效力困境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真抓实干,彰显建设“亮度”。一定的体制机制的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是忠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支撑。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应运用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与体制把忠诚文化精神、价值倡导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每一个党员应该具备的政治品德,自觉履行的政治准则。制度是文化之母,制度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一方面,必须构建好忠诚文化建设新机制,创新建设宣传机制,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创新建设话语体系机制,扩大建设话语的传播影响;创新建设统筹机制,强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效益;创新建设研究方法,提高建设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和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必须健全忠诚度考核评价制度,用好考核指挥棒,在党内形成正确的忠诚价值导向,用考核压实党员“忠诚度”,以确保忠诚文化建设的决策举措落地见效。
  为此,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忠诚的政治性特征,必须把严守纪律、坚定信念、爱党护党作为检验党员忠诚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积极工作则是入党誓词中对党员的要求,为民服务和履职尽责应列为考核评价党员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建议在党员忠诚度的考核评价指标设置上,以严守纪律、坚定信念、爱党护党、为民服务和履职尽责等五方面内容为主,以党员其他方面的日常表现为辅。二是要充分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党内已建立有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议加强党员忠诚度考核评价,可与深化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融合起来,结合抓实“三会一课”,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以季度评价、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三是要切实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有考核评价而没有结果运用,制度就容易流于形式。制定党员的忠诚度考核评价制度,应当一体考虑如何强化结果的运用,将党员的忠诚度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党员奖励惩处、帮扶升降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光明日报,2017-10-28(0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349.
  [3] 邓小平.论忠诚与老实[J].党的文献,2016(3)∶10-12.
  [4] 对照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研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措施[N].人民日报,2016-12-28(01).
  [5]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 光明日报,2016-01-07(01).
  [6] 中国共产党章程[N].光明日报,2017-10-29(01).
  [7]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7(1).
  [8] 李斌雄.用先进文化的自觉自信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7(8)∶38-40.
  [9]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N].中国青年报,2015-07-02(03).
  [10]史云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J].人民论坛,2017(8)∶40-41.
  [11]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 光明日报,2018-01-06(0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76.
  [13]赵大光.淬炼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03-31(07).
  [14]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1-12(01).
  【责任编辑:张亚茹】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从“补缺”到“适度普惠”的变迁是转型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互动的结果。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既有的研究存在着重宏观层面的目标体系、管理架构而缺少中观层面的实现路径的不足。城市社区服务与“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具有服务目标和特征的一致性、服务对象和内容上的契合性以及运作机制上的融合性的特点,可以成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实现的依托主体。可从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社区参与和具体服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可借鉴。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通过对中国几个名村的考察,总结和探索性研究这些名村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其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政策选择县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创新廉政教育机制、筑牢思想反腐防线是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的紧迫任务。域外清廉国家和地区与前苏联廉政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科学有效的廉政教育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一是将清廉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构筑廉洁内合体和外圈层,尊重廉洁形成规律;二是使廉政教育覆盖全体公民,分类施教,有机统一廉政教育育人功能和防腐功能;三是不断创新隐性廉政教育渠道,培养公众的廉洁主体性,引导廉洁生活方式的养成。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内在需求及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养人”的实践中要顺势而变,以变应变:顺应时代条件变化,在教育资源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方向引领;回应主客体需求变化,在教育理念上以尊重与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应对自身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重心上着力补齐思想领域的短板。新时
摘要:加强城市独居老人养老护理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养老护理队伍,尤其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2-03  独居老人作为
摘要: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世界遗产这一大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精华,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甚至破坏。对世界遗产遭受威胁和破坏的因素(尤其人为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守护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世界遗产;威胁;破坏;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08)01-0094-04  
[摘要]在政治学意义上。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包含着形形色色均衡关系的均衡政治,均衡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民主政治诉求。  [关键词]均衡;民主政治;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6-0053-03    在政治学领域,均衡属于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关系的存在状态,是使政治格局得以保持并有序发展的平稳结构
摘 要:党委、政府与社会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定位,主要是指在治理体系结构中的组织定位和在治理能力结构中的职能定位。不同主体各有其基本的组织形式与职能任务,党委是联系各方成为统一体系的组织枢纽,履行领导各方的政治职能;政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国家行政机构,履行配置公共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职能;社会主体是提供多样性服务的自主成员,履行协同党委政府开展治理活动的职能。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就是要设定组织
摘要:官僚制理论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近几十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传统的官僚制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上,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政府改革与治理理念。《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首次系统总结和评价了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作者盖伊·彼得斯基于自身的认识将各国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概括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大类,并运用比较
摘要:“义利之辨”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也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义利内在的统一性,包涵了义规范利、利存于义的逻辑论证。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义利互动的取向模式可以划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双行、重利轻义和义利俱轻四种模式,在四种义利互动取向模式的博弈与整合过程中,儒家“以义统利”的互动整合模式成为主流取向。回顾和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以义统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今天构建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