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了,这是要干什么?只见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使劲按住公鸡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只见先生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就是不吃。这时,陶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到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扑棱扑棱翅膀,自己就吃起米来了。于是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学跟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愿学的,即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统统还给你的。但是,换一种方式,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就会好得多。”陶先生用喂鸡说明的道理,不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吗。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课堂充满生命张力,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学习起来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心灵之桥
在沐浴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语文课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实鲜活的生活。因而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老师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的角色,师生双方应该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生命的交流,使课堂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绪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一堂语文课,从开始到结束,呈现出的都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民主的交流、自由的讨论。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质疑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而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创造,要真正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问,自由地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与教材、与老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不人云亦云。如,在学习鲁迅的经典作品《祝福》时,有关祥林嫂之死的理解,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人与祥林嫂的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经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以及鲁镇各色人等都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他们合力害死了祥林嫂。这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发言,语惊四座。她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祥林嫂是自己把自己害死了。她面对婆婆的逼嫁,竟然以死抗争来捍卫自己所谓的“贞节”,她把自己所受的种种压迫竟然归结于自己的“真傻”,更可笑的是她居然相信柳妈“捐门槛”的迷信说法,至死不悟。一番高论博得了师生的共同赞扬,赞扬之余,教师趁机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许寿裳先生的一段精辟论述:“《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妇女的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吞噬,而且更为可悲的是祥林嫂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到残害自己的人群之中,至死不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让全体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赏识表扬,肯定信任,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人说,人们不见得喜欢大家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自己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在课堂上,不时对学生赏识表扬,给予肯定和信任,学生一旦有了自信,就会敢想敢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常双手同时竖起大拇指夸赞学生,要经常主动地跟学生握手、击掌,赞赏鼓励的话语要不绝于耳。师生彼此欣赏,就自然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学习起来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心灵之桥
在沐浴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语文课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实鲜活的生活。因而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老师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的角色,师生双方应该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生命的交流,使课堂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绪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一堂语文课,从开始到结束,呈现出的都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民主的交流、自由的讨论。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质疑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而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创造,要真正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问,自由地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与教材、与老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不人云亦云。如,在学习鲁迅的经典作品《祝福》时,有关祥林嫂之死的理解,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人与祥林嫂的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经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以及鲁镇各色人等都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他们合力害死了祥林嫂。这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发言,语惊四座。她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祥林嫂是自己把自己害死了。她面对婆婆的逼嫁,竟然以死抗争来捍卫自己所谓的“贞节”,她把自己所受的种种压迫竟然归结于自己的“真傻”,更可笑的是她居然相信柳妈“捐门槛”的迷信说法,至死不悟。一番高论博得了师生的共同赞扬,赞扬之余,教师趁机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许寿裳先生的一段精辟论述:“《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妇女的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吞噬,而且更为可悲的是祥林嫂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到残害自己的人群之中,至死不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让全体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赏识表扬,肯定信任,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人说,人们不见得喜欢大家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自己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在课堂上,不时对学生赏识表扬,给予肯定和信任,学生一旦有了自信,就会敢想敢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常双手同时竖起大拇指夸赞学生,要经常主动地跟学生握手、击掌,赞赏鼓励的话语要不绝于耳。师生彼此欣赏,就自然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