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感新闻”材料作文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后被骗走9900IL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审读材料的三环节
  首先要解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涉及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说明了什么?如材料一的31岁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说明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材料二的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说明社会人文关怀不够或有关部门领导的淡漠;材料三的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离世,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诈骗的重视程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等。
  其次要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原因是社会对不良现象的重视不够,社会制度不够完善。而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另一方面“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最后还要想一想解决措施:如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对“痛感新闻”反映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加强打击等。
  解读材料内涵是为了在分析时作为典型论据,用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直接材料。
  2.综合立意的三个要点
  (1)首先关注材料涉及的视角度——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痛感新闻”是写作阐述的立足点、出发点。如果脱离了“痛感新闻”这个话题,作文就偏题了。
  (2)综合分析材料内涵,确立综合立意点:如可以从正反、部分与整体的角度体现思辨性思考。写作的逻辑思维是:列举“痛感新闻”的表现,强调“痛感新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思考“痛感新闻”产生的正面和反面的原因或影响——再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初步列出提纲:
  ①“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只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
  ②对“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应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
  ③应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以传播正能量为主。
  (3)重点突出“痛感新闻”反思的三方面内容:
  ①“痛”产生的原因:A.在社会层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他人关爱不够,人道关怀不够,对诈骗等丑恶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但这些并不是社会的主流。B.在个人层面,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足;对人生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质疑等。C.从发展的层面,痛感新闻促使人們更理性;促使这些现象的解决;促使人们重视、思考、警惕。
  ②“思”造成“痛”的背景:A.社会制度不完善;B有关部门对社会不良现象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
  ③解决“痛”的措施:作为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到社会阳光、良善、美好的主流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干预性、预防性教育;人人都为改变“痛感”而行动;对一些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
  3.最能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个环节
  (1)作文标题:高层级思维的作文标题让阅卷者一眼看清考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层级的高低,如“‘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痛定思痛”“因为痛,所以深刻”“冷静思考,淡定面对”“痛感新闻,谁之过”就显示了考生准确把握住了材料的内涵和写作重点。
  (2)好的结构:高层级的思维结构能够将写作思路清晰地展现在阅卷者面前,从而获得青睐。
  例1“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
  正确认识“痛感新闻”,不能被负面所迷惑。
  “痛感新闻”让人对社会的认识更理性。
  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
  例2忧患存心,警钟长鸣
  “痛感新闻”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让人认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足。
  社会的弊端,激发人们的思考。
  关注世界,关注他人,行动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语言表达:高层级思维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词语,或对材料中涉及的人和事归纳准确的词语等。
  如:对“痛感新闻”等负面新闻的报道归纳时应指出,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再如:在阐述“痛感新闻”的影响时应指出,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如:对“痛感新闻”思考时应指出,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作文示例]
  心载阳光,正视阴暗
  薛锐
  科技日新月异,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小事在网络上进入每个人的眼中。然而有些“痛感新闻”,充斥了痛苦与冷漠,患病的教师因开除不治身亡,大学生因被骗离世……我们悲伤着这些社会问题,同时也在反思:社会怎么了?“痛感新闻”该怎么看待?(首段紧扣材料提出问题:对“痛感新闻”怎么看待)   阳光的存在决定阴暗无可避免,社会包罗万象,没有绝对光明。但社会中的我们,要学会心载阳光,正视阴影。
  相信社会正能量,心载阳光。(观点之一)
  富士康员工不堪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跳楼自杀的同时,某个公司的员工或许因为你努力工作得到公司的奖金,某些贫困人士得到社会的大力帮助。曾记得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面对家破人亡的惨象,有可乐男孩的勇敢,有断腿美女的坚强,有军民同力的奋斗,有国人抗震的齐心协力。社会正能量从不会缺席。“感动中国”主持人对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而默默奉献老师们的赞美,表达了社会对知识的尊敬,国家贫困助学金的发放,表达了国家对未来的关心。(由材料“富士康员工不堪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跳楼自杀”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例证构成对比)
  他们是不幸的,迫于生活压力或是面对少数人的冷漠与伤害,他们放弃了生命。但社会的正能量从不缺席,我们要相信它的存在,原谅它的迟到。如果不幸的他们心载阳光,或许一切伤痛都能等到正能量的抚慰。(进一步分析原因)
  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正视阴影。(观点之二)
  无可否认,社会是存在阴暗的。刘老师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大学生因诈骗心脏骤停离世……这是残忍的事实,无可改变。但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没有一所学校可以代表全中国的学校,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代表全中国的企业。他们的悲惨结局只是一个不幸的例外,社会问题是有的,但整个社会的主流是正义的。当然,对于“痛感新闻”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其暴露的问题,理性分析原因,一点点驱散社会的阴影,让社会问题慢慢消失。(由材料“刘老师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分析社会有阴暗面,但整个社会也是正义的。由反衬正)
  你看刘老师的不幸发生之后,这一块阴影被社会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查处,院长引咎辞职,拖欠的工资和医药费补发,阴影被阳光消融,邪不胜正,人们就能相信社会有阴影,有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将会被解决;这样,人们对社会才会有信心,有幸福感。(承上启下)
  我们要用心底的阳光,扫除社会的阴影。(观点之三)
  面对痛感新闻,我们应去认识到社会阴影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保持着心底的阳光。更重要的我们要像蜡烛一样,用自己心中的光,去照亮那块小小的社会阴影。中国在成长,总会有问题存在,“痛感新闻”就是一个具体表现。我们要正视问题,动手去解决问题;相信社会的正义力量,坚定弘扬正能量,同时也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傳播正能量。(怎么办)
  我们要用心底阳光,照耀社会阴影。用社会阳光,托起中国伟梦!(呼应全文)
  [简析]
  本文结构完整清晰;能够围绕“痛感新闻”的反思展开,言之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较为流畅清楚。内容从“相信社会正能量——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消除社会阴影”三部分展开。但怎么消除?措施还不够具体。同时对“痛感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挖掘还不够深入。
  痛定思痛
  陈融晴
  面对铺天盖地的痛感新闻,或许没有人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然而事情已经发生,追悔莫及,再多的唾骂也于事无补。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冷眼旁观,漠然视之,而应敲响警钟,痛定思痛!(文首引材料解析并照应题且启下,开启下文)
  “痛”值得警醒。(分论点一)
  还记得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吗?在上层人士光鲜亮丽的背后,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项工作,用一个动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而那位在结束夜班装配工作的富士康员工在下班后毅然跳楼自杀,更让人不禁想问:事情怎么会这样?这种引人深思的痛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将“摩登时代”与材料表现类比分析启下,指出“痛”值得人们警醒)
  “痛”促使反思。(分论点二)
  在悲痛之余,可曾有人想过,为何会有这样的悲剧产生?无论是《摩登时代》里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机器人”,还是在装配线上机械单调工作结束后跳楼自杀的富士康员工,造成他们悲剧的一大原因,难道不是公司对他们的无尽压榨,却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麻木不仁而造成的吗?而那位因患癌症而被开除后不治身亡的大学教师,学校不该为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承担一定的责任吗?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是不是我们社会管理制度还存在缺憾?是不是有关部门领导的不作为?是不是我们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忽略了人文关怀?(连续三问,启人深思)
  当然,在反思社会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自己。或许是自身的因素导致悲剧的发生。如同那位被骗了近万元学费的大学女生,世道险恶,人心难测固然可恨,但自己防骗意识淡薄,心理脆弱也是一大原因?女生被骗而猝死固然让人痛惜,但她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悲剧也许不会发生。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理应惜之爱之。因此面对任何环境,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任何人和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努力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强一些。(进一步分析被骗的主客原因)
  “痛”鞭策奋进。(分论点三)
  俗话说物极必反,有问题了就会促使改革,有“痛感”才会促人奋进。反思之余,提出解决办法。富士康员工有十足的理由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发给人们带来了福音,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强度太大可以要求厂方做些调整,实在不行可以辞职,找一个自己能适应的工作。我们相信,正义总是存在的,机会总是有的。(提出解决措施)
  自然,反思社会的同时要反思个人,改革制度的同时也要改变自我。要有维权意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侵害,要勇敢地说不!(承前进一步综合分析)
  痛定思痛,就是要我们对痛保持一颗警醒的心,反思社会,反思自己,同时让痛感促人奋发并强大自我!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痛”继续下去。(呼应文首点题)
  [简析]
  该文从痛值得警醒——促进反思——解决措施等三个层面展开,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审题切合题旨,语言干净利索,特别是在反思中连用三个反问句,揭示问题有力,启人深思。
其他文献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  常考的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渲染、铺陈、白描工笔、运用修辞、细节描写等。抒情方式指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常考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
期刊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杂志开展一项名为“成功者的脚步”的专题调查,根据读者投票情况,总结了成功者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①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②心有定力,行不偏移;  ③与书为伴,视野开阔;  ④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⑤喜欢提问,有所怀疑;  ⑥反思自我,不断超越。  上述内容,肯定会引发你对人才成长、事业成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思考。请以
期刊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小林重做题,小华重方法,小敏重体魄。这三种观点均有道理,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方法、训練和体魄兼顾。  虽然“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不可否认,没有平日里适当的训练,要想在考场上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只怕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我们常常发现,自以为很熟悉的知识,在应考做题
期刊
【命题规律】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赋分2~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描绘了××样的画面”“描写了××样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等。  【技法揭示】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
期刊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欣赏】  莫将分数功利化  湖北一考生  在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外界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均是将分
期刊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涉及的词语、名篇名句、修辞等基础知识大多是平时所学内容,但比起往年题型,改变还是很大,没有考之前常考的语病、连贯、漫画等题,古诗词相关的占比很大,真正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这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下面就以江苏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三题(引用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为例来总结该题的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2016江苏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
期刊
高三语文复习,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沉迷于题山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精耕细作,突出实效;同时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沉淀的精华
期刊
考点解读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归纳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对文章内
期刊
文言文阅读题,顾名思义,即在文言文阅读中解题。解题的前提和关键都在于阅读,在于结合语境。阅读,须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树木”,指题目涉及的相关语境;“森林”,指文章的全貌,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本文主要分析如何见“森林”,这一环节对解答实词理解题、概括分析文章内容题、翻译题等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从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看,文言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传记类、说理类、杂记类这三类。这三
期刊
在高考考场作文中,记叙文往往是以其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朴實的语言脱颖而出,如果再以或明或暗的线索来串联全文,无疑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记叙文是靠其线索来贯穿全文的,这个线索可以将材料串联成一条主线,从而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线索就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