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多次提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这是“治理”一词首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历史上,“治理”多与“统治”、“管理”交叉使用。过去十几年,“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的流行词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统治、管理、治理,词语微调背后是观念巨变:这意味着国家、社会、公民迈向合作共赢,意味着政府、市场、社会迈向同频共振,意味着改革、发展、稳定迈向正和博弈。观念巨变蕴涵无穷动能,期待“现代治理”创造全新中国。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如何决策?如何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曲折,避免危机?这需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11月16日
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打破了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统一性,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计划、预测和政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计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预见未来的一切。建立在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的重合缺失基础上的政策和战略更是先天不足。这是当代主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内外公共事务的妥善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紧紧依靠政府自身并不能对跨国界信息、技术、疾病、移民、环境污染、恐怖行动、武器和金融交易形成有效的控制。非国家行为体(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系统、企业、社区组织等等)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共同行动一道来治理日益复杂的全球公共事务和国内公共事务已经是,而且将继续是人类应对日益复杂挑战的现实选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原来管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开放型政府转变,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制度框架内运行。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
中新社 11月13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深化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需求。这次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市场、小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政府强有力的表现不在于驾驭市场的强势,而在服务社会、稳定社会、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强有力的运筹帷幄的能力。
我们不是通过私有化促进市场化,也不是通过弱化政府促进市场化,而是通过全面、深入改革促进市场化,使城乡要素进行平等交换,农民享受更多财产收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对于重构新时代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不到一年,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超过160项,放权力度可谓空前。这种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让人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
人民日报评论员 11月15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创新。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可以积极尝试治理新方法。第一,非对抗性和“软法”,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第二,契约化和合作规制,变命令为协商,变指挥为指导。第三,提供服务或社会福利,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导。第四,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变官办为民营,变垄断为竞争。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
2013年10月13日,比罗尔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做出这一估计。
报道称,海湾国家正在产出比以往更多的石油,这否定了那些关于美国页岩革命会打破海湾国家对全球市场四十年的控制和削弱海湾地区对全球石油消费国的重要性的预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估计,在过去三个月里,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的石油总产量月月创新高。报道指出,这表明海湾地区对世界大国来说仍至关重要。美国依然每月从海湾地区进口近6000万桶石油,在过去三年里美国在进口石油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从海湾进口的石油仍有所增加。
2013年10月28日,姜义华接受媒体专访,详解他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根柢”概念。
世界各古老文明,唯有中华文明长存至今,原因何在?姜义华以“根柢”之说予以诠释。他提出,中国文明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一种非宗教的、讲究现世的、人世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君子,这样一种现世的要求构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同时,中国一直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结构以及每一个人的个人责任、国家的责任。这是中华文明能够不垮掉,还能够重建起来的重要原因,这是家国共同体的整体结构决定的。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根柢”的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
示,2012年我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十二五”时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人以上,2013年总量将突破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1.3%。
据美国Digital Book World针对1300名有2—13岁孩子的家长所做的调查,54%受访者的孩子在阅读电子书,这一数字是成人同等数量抽样调查的2倍;有31%的孩子每周至少在平板电脑上阅读一次电子书。实际上,在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纸质图书,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通过iPad、Kindle和手机上网购买和阅读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国际性潮流。
今年天猫与淘宝“双11”销售额达到350亿元,快件量将突破4亿件。相当于王府井百货三个季度销量的两倍、沃尔玛中国半年销售额;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10%。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如何决策?如何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曲折,避免危机?这需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11月16日
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打破了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统一性,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计划、预测和政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计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预见未来的一切。建立在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的重合缺失基础上的政策和战略更是先天不足。这是当代主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内外公共事务的妥善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紧紧依靠政府自身并不能对跨国界信息、技术、疾病、移民、环境污染、恐怖行动、武器和金融交易形成有效的控制。非国家行为体(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系统、企业、社区组织等等)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共同行动一道来治理日益复杂的全球公共事务和国内公共事务已经是,而且将继续是人类应对日益复杂挑战的现实选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原来管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开放型政府转变,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制度框架内运行。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
中新社 11月13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深化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需求。这次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市场、小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政府强有力的表现不在于驾驭市场的强势,而在服务社会、稳定社会、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强有力的运筹帷幄的能力。
我们不是通过私有化促进市场化,也不是通过弱化政府促进市场化,而是通过全面、深入改革促进市场化,使城乡要素进行平等交换,农民享受更多财产收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对于重构新时代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不到一年,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超过160项,放权力度可谓空前。这种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让人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
人民日报评论员 11月15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创新。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可以积极尝试治理新方法。第一,非对抗性和“软法”,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第二,契约化和合作规制,变命令为协商,变指挥为指导。第三,提供服务或社会福利,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导。第四,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变官办为民营,变垄断为竞争。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
2013年10月13日,比罗尔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做出这一估计。
报道称,海湾国家正在产出比以往更多的石油,这否定了那些关于美国页岩革命会打破海湾国家对全球市场四十年的控制和削弱海湾地区对全球石油消费国的重要性的预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估计,在过去三个月里,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的石油总产量月月创新高。报道指出,这表明海湾地区对世界大国来说仍至关重要。美国依然每月从海湾地区进口近6000万桶石油,在过去三年里美国在进口石油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从海湾进口的石油仍有所增加。
2013年10月28日,姜义华接受媒体专访,详解他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根柢”概念。
世界各古老文明,唯有中华文明长存至今,原因何在?姜义华以“根柢”之说予以诠释。他提出,中国文明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一种非宗教的、讲究现世的、人世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君子,这样一种现世的要求构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同时,中国一直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结构以及每一个人的个人责任、国家的责任。这是中华文明能够不垮掉,还能够重建起来的重要原因,这是家国共同体的整体结构决定的。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根柢”的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
示,2012年我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十二五”时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人以上,2013年总量将突破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1.3%。
据美国Digital Book World针对1300名有2—13岁孩子的家长所做的调查,54%受访者的孩子在阅读电子书,这一数字是成人同等数量抽样调查的2倍;有31%的孩子每周至少在平板电脑上阅读一次电子书。实际上,在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纸质图书,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通过iPad、Kindle和手机上网购买和阅读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国际性潮流。
今年天猫与淘宝“双11”销售额达到350亿元,快件量将突破4亿件。相当于王府井百货三个季度销量的两倍、沃尔玛中国半年销售额;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