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师生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具体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在教师以教材为工具的教学中,不断形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简单的教具、教材等这些现成的资源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法,怎样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资源,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不断产生生成性问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利用生本语文课前“学生先学”的特点,预设课堂生成
前面说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而课堂的生成性往往形成于师生的课堂交流与对话中。因此,教师的预设课堂生成应该可以成为第一步。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作文观摩课——《阅读漫画学写作》。宋老师的这一节课,预设课堂生成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他先采取自己捡到一部手机这一情境,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碰到类似的事会怎么处理。捡拾物件,这是学生经常遇见的事情,所以讨论起来不乏话语。宋老师适时捕捉学生提出的“拾金不昧”与“拾金要昧”生成资源,顺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一节饶有趣味又高效的作文课。无疑,宋老师精心预设的课堂生成,成就了他这节课的精彩。
而生本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先学”,即教师把课堂学习任务提前交给学生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生本语文课堂就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交流和对话也更活跃,更容易产生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要预想可能,以学定教,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认知等因素,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然后精心设计好“先行作业”,让学生围绕“先行作业”去“先学”。表面上,学生的“先学”似乎无的放矢,漫无边际,但是,只要教师精心“预设”,一切将会在掌控之中,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教师也就比较容易捕捉。
如在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时,笔者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及其利弊”,结合学生喜欢辩论、对转基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实际,设计了“转基因技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论题作为学生的“先行作业”之一,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进一步了解转基因的一些知识。
二、利用生本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创设课堂生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生本课堂中,课堂是学生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的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为课堂生成资源的创设提供了基础。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等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的思维火花,引起更广泛的辨析和讨论,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理解。在小学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预测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思辨,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穷人》这篇课文,有一段话连续出现五个省略号,我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桑娜还有什么没有说出来的呢?问题一提出,很快就激发了同学们讨论和争辩的兴趣,于是我就适时布置了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对主要人物桑娜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讨论得热烈而富有内涵。通过讨论,学生对桑娜当时的疑虑、担心、自责、决断等复杂的内心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就是自然生成的课堂资源引发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以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利用生本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转化课堂生成
生本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有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和教师的教学预设能够互相吻合,但更多的时候,则会与预设有相当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时,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发展情况,以学生新的思路为基点,调整教学预设,转化课堂生成,巧妙引导,使教学富有灵性。
如在教学《窃读记》一文时,笔者当时的课前预设,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林海音窃读的情景,体会她在窃读时候的心酸和艰辛,体会老板的不近人情。可学生表演时,却跟预设的结果完全不同。原因当然是孩子们没有过窃读的经历,无法理解林海音当时的心酸。这时,笔者并没有因此而手足无措,而是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通过读、品、思等方法,引导他们回到林海音时代,进入林海音的心灵去感受窃读的心酸,然后再组织学生重新表演。这次的表演,每位学生都深深地进入了角色,达到了“演”和“情”的紧密交融。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体和课堂学习的主体,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趣味,参与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去的,睿智的老师,往往能在与学生民主和谐的平等对话及情感交流中,生成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将会激情四射,灵感频发,乐此不疲。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乐学的天地、理想的课堂。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和堆积。”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促进,会令学生保持灵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创设好、珍惜好、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简单的教具、教材等这些现成的资源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法,怎样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资源,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不断产生生成性问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利用生本语文课前“学生先学”的特点,预设课堂生成
前面说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而课堂的生成性往往形成于师生的课堂交流与对话中。因此,教师的预设课堂生成应该可以成为第一步。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作文观摩课——《阅读漫画学写作》。宋老师的这一节课,预设课堂生成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他先采取自己捡到一部手机这一情境,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碰到类似的事会怎么处理。捡拾物件,这是学生经常遇见的事情,所以讨论起来不乏话语。宋老师适时捕捉学生提出的“拾金不昧”与“拾金要昧”生成资源,顺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一节饶有趣味又高效的作文课。无疑,宋老师精心预设的课堂生成,成就了他这节课的精彩。
而生本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先学”,即教师把课堂学习任务提前交给学生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生本语文课堂就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交流和对话也更活跃,更容易产生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要预想可能,以学定教,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认知等因素,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然后精心设计好“先行作业”,让学生围绕“先行作业”去“先学”。表面上,学生的“先学”似乎无的放矢,漫无边际,但是,只要教师精心“预设”,一切将会在掌控之中,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教师也就比较容易捕捉。
如在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时,笔者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及其利弊”,结合学生喜欢辩论、对转基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实际,设计了“转基因技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论题作为学生的“先行作业”之一,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进一步了解转基因的一些知识。
二、利用生本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创设课堂生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生本课堂中,课堂是学生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的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为课堂生成资源的创设提供了基础。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等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的思维火花,引起更广泛的辨析和讨论,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理解。在小学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预测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思辨,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穷人》这篇课文,有一段话连续出现五个省略号,我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桑娜还有什么没有说出来的呢?问题一提出,很快就激发了同学们讨论和争辩的兴趣,于是我就适时布置了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对主要人物桑娜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讨论得热烈而富有内涵。通过讨论,学生对桑娜当时的疑虑、担心、自责、决断等复杂的内心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就是自然生成的课堂资源引发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以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利用生本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转化课堂生成
生本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有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和教师的教学预设能够互相吻合,但更多的时候,则会与预设有相当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时,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发展情况,以学生新的思路为基点,调整教学预设,转化课堂生成,巧妙引导,使教学富有灵性。
如在教学《窃读记》一文时,笔者当时的课前预设,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林海音窃读的情景,体会她在窃读时候的心酸和艰辛,体会老板的不近人情。可学生表演时,却跟预设的结果完全不同。原因当然是孩子们没有过窃读的经历,无法理解林海音当时的心酸。这时,笔者并没有因此而手足无措,而是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通过读、品、思等方法,引导他们回到林海音时代,进入林海音的心灵去感受窃读的心酸,然后再组织学生重新表演。这次的表演,每位学生都深深地进入了角色,达到了“演”和“情”的紧密交融。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体和课堂学习的主体,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趣味,参与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去的,睿智的老师,往往能在与学生民主和谐的平等对话及情感交流中,生成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将会激情四射,灵感频发,乐此不疲。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乐学的天地、理想的课堂。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和堆积。”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促进,会令学生保持灵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创设好、珍惜好、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