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风月(短篇小说)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匠柳
  画画的称匠,柳子唯一,画匠柳是小城的绝称。
  画匠和木匠、铁匠、篾匠一样,靠一双手来吃饭,只是活计细致,一纸一墨一笔,不动响器,文气、有品。
  画匠柳画画技艺乃祖传的,一代代的传,到他这辈子登峰造极,画龙是龙,画凤成凤,画人传神,只差眨巴眼睛了。
  小城得有画匠,有些事情离不开,比如老了人,得有遗像,就得找画匠。小城不大,还有周边的村庄,总有人故去,又总得留下点念想吧。
  画匠柳的生意不咸不淡,临街的一间门面,大门半开半闭,有招牌,昏昏的罩在玻璃里,是柳子的画——一个一把胡须的老人,微微的笑,发叉的胡须也笑,风一吹大把的胡子飘来荡去,传神。都说白胡老者是柳子的先人,画匠柳不置可否,反正是他画的,这招牌灵性。
  柳子画人像拿手,常见他眯缝着眼,在不大的临街门面房里,对着画架子有一笔无一笔的画,眼前无物,物都在心中,数笔之后,一帧有血有肉的肖像就完成了。
  请画匠柳画像的人有两种方式。
  一是拿照片来,让他放大。柳子就把照片捏在手指间,对着光亮细细的看,十来分钟过去了,照片瞅好,随手寄过去,他约定时间,少则一日,多则三日,尽管来取吧,保证和照片上分毫不差。
  照片上的神态刻在心中,早不是临摹了。这活小城的别的画手做不到。
  一些年作兴挂领袖像,柳子活计多,他画得逼真,从没失过手。沾这光,破了许多四旧,他的门店好好的,门照开,活照干,日子也过得下去。
  再一是本人上门,柳子不起身,对着来人,不转睛的看,看得人不好意思,甚至脸皮辣辣的疼,实际上柳子主要看的是来人眼睛,非得把眼睛看穿了。除了看,他还要摸脸,一遍又一遍的摸。好在到门店画像的都是些老人,也没见大惊小怪的。
  画人先画骨,柳子摸的是骨。画照片画的是像,画真人画的是神。前者呆板,后者就灵动多了。柳子画真人用心,画照片潦草,尽管潦草,但还是赢得了好名声,画的和照片分毫不差,如是放大镜放的,不走样。
  柳子也有失手时,小城的领导母亲去世,家人拿来相片要放大,程序一样走过,他拿起画笔,突然分了心。老太太曾来过她的门店,他记得她的长相,就游离了照片之外,按记下的长相下笔。这下坏了事,画的像和照片差距大了。
  领导的家人不饶,找上门来,差点砸了小画店。好在领导讲理,抱着遗像,把老母亲送上了山。时间过去好久好久,领导上了门,双膝跪下,说,那是真正的母亲,做了好事,母亲对他笑。柳子想站起,半天动不了,记得他曾摸过老太太的脸,骨子里全是善良。
  再一件事是好多年后,小城长大了,人人玩起手机,拿微单照相机的也多,画匠柳的画店早就落寞了。柳子仍画像,仅是打发时间而已了。
  小城出了个英雄,三圣勇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城轰动,悼念的人一拨又一拨,自然有照片,形形色色的照片,都真实得如活人。
  柳子眼中含泪,三圣是好小伙子,没少帮过他,记得牢。画匠柳闭了门为三圣画像,一天一夜画成了,拿出时,却让小城惊讶。
  画像和三圣相差太远。三圣方脸,柳子的画像是长脸。三圣短眉,柳子的画像如柳叶。三圣趴鼻,柳子的画像鼻梁高挺……画匠柳真的老了呀,老得分不清长短高低。
  送行天,柳子出了门,杵着两个小凳,一步一步地移。画匠柳自小无路,双腿瘫着,两小凳是他代步的脚。
  画像大,挂在柳子的脖子上,几乎在地上拖着。送葬的人多,画匠柳挤在路面前,若是跪着,却把画像竖直了。
  不知是谁先发现,三圣的画像双眼在动,多看几眼自己竟在灵动的目光里浮浮沉沉。
  畫匠柳又火了一把,求画的人多、学画的人多,干脆开门收徒,改了一代代传的旧法。
  甩子张
  众生之门进出,在小城,甩子张是亮色。
  甩子张有名字,叫张告,名字也怪怪的。张告的业计是耍“大把戏”,“大把戏”和杂耍有一比,杂技、绝活加贫嘴,综合成一台戏。
  小城小,小得一泡长尿能撒三圈半,一条马路悠着过,房子骑在马路边,高高低低,高的四层楼,低的就差趴在地上了。起先马路上有三五盏灯亮,不久就全瞎乎,被调皮的孩子弹弓射碎了。
  甩子张在小城练摊,往往吸住一团人,哄哄的叫好。
  张告的“大把戏”有套路,先是舞刀开场,刀是铡草刀,舞起来呼呼生风,吓得人纷纷后退,场子就圆了。之后是老节目,石头开顶、利刀砍胸、钢丝缠腰、口喷焰火、生吃玻璃……吸人的眼球。
  不过,张告的开场白好玩:来,嘿,来,我叫甩子张,我有五个老婆,大老婆掉水淹死了,二老婆车子撞死了,三老婆吃饭噎死了,四老婆火烧死了,五老婆还在,天天给我焐脚。
  说这话时,五老婆就在身边,目光怨怨的看着观众,五老婆似乎是他唯一的助手。
  边上有人叽歪,还五个老婆呢,现在的老婆不知从哪骗来的。
  张告上身脱个精光,说一句拍一下胸口,一段话下来,胸早赤红,接着就可以表演了。
  甩子张五短身材,黝黑,却十分的壮实。头顶开砖,碎砖乱飞。利刀砍胸,胸口连白迹也没有,别说流血了。钢丝缠腰,一用力,纲丝嘎吱断了。生吃玻璃,当是吃锅巴,脆脆的响。
  小城人看得热络,服气,甩子张有真本事。也有挑事的,把从路边拣来的碎玻璃递上,刚递半途,就被打落了,打落者肯定是小城老人。
  精彩处,甩子张停下,又卖起嘴皮,从大老婆说到五老婆,再加上几句:有钱的捧个钱场,无钱的捧个人场。人聚得又长了一圈。
  有撂钱的,三分五分,一角两角,甩子张拱拱手,五老婆登场拣钱,一个破碗仅盖了底。细心的人发现,这女人少了只手。
  张告又拍胸口,说,五老婆的手被他剁了去,要养一辈子。
  一摊练完了,甩子张赶下一场,撵过去的人还真不少。   小城太小,小得没有位份,甩子张的名气比镇长大。学他拍胸口的人多,起句就是我有五个老婆……说得有津有味,神彩飞扬。
  有人发现,甩子张在一低矮的房子边佝着腰数钱,三分五分的给围过来的人,围过来的人多是讨饭的。
  还有人看见,张告和他的五老婆,搀着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小城的河边慢慢地走,小河水清澈,小河边有一卧棚,知道的人说,双目失明的是缺手老婆的母亲,卧棚是他们的家。
  不知为什么甩子张和人打了场死架,按说张告一身的本事,不会吃亏的。可,错了,甩子张大败,还被赶出了小城。
  胜利者趾高气昂,放出话,甩子张像棉花,也不明白,指的是什么。
  甩子张自此从小城消失了,小城很长时间没有一团团人簇在了一起,不宽的马路突然敞亮了不少。小城也自此缺了些什么,但仍有人拍着胸口,把甩子张学得唯妙唯肖。
  许多年后,甩子张回到了小城,小城大了,大得多了很多舞台,甩子张占了一座,还是玩大把戏,他仍是主角,不过开场白变了:我是甩子张,我有五个女儿,大女儿杏花,二女儿桃花,三女儿指甲花,四女儿茉莉花,五女儿柳花……五个女儿一字摆开,靓丽得戳目。一只手的老婆还是怨怨的看观众,只是在高高的舞台上,看不清她失去的一只手。
  有些故事传奇了,五老婆自小失过手,随瞎眼的母亲讨饭,遇上了甩子张……五个女儿是他们领养的,一个比一个可怜。
  甩子张无后,五个女儿个个漂亮。
  问甩子的意思,答曰:甩子就是痞子。张告号称甩子张,也就是痞子张了。痞子英雄,甩子张算得上。
  刀子孙
  刀子孙不玩刀,玩嘴。
  小城玩刀的人有,三五成群的练,练得有模有样,砍劈带响声,花舞洒风月。估计和武术之乡有关,刀剑逗人喜爱。练成绝活的不止一两个,其中最牛的李三把,刀剑舞起来风打不进,雨淋不湿。
  李三把有讲法,别人练刀最多两把,李三把多了一把,三把刀在双手中蹿,寒光闪闪,却又有条不紊护住周身。李三把的绝活少见,练刀时让人向他泼水,上下三路、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任意泼,三把刀舞起来护住周身,只见一个个水珠剖开,跌落地上湿了一片,身上却不溅一滴。
  可惜的是李三把一身刀功,还是没赢得刀子李的美誉,生生被不玩刀的孙嘉苹抢了去。
  孙嘉苹嘴巴头子锋利,比小城所有的刀都锋利,削铁如泥,还能斩断所有的目光和语言。
  刀子孙没浪得虚名。她的语速快,薄薄的嘴唇嗡嗡响,话语向连发的子弹射出,别人一句话,她至少十句落地,以一当十,谁也接不上招。她的语言还刻薄,尽拣煞馋的讲,句句见血,却没一句脏的、浪的。
  难得的是孙嘉苹长得漂亮,柳眉、丹凤眼,顾盼生风,加上皮肤白净、脸庞周正、身材高挑,如不说话,一群人气场全是她的。
  年轻时追她的人多,但几个回合下来,多退避三舍,怕她一张嘴。如今的丈夫,按刀子孙的说法是独种丈夫,原也是话多的人,恋爱后就变了,到了结婚就没了语言,三棍打不出来个闷屁,彻底没话了。
  丈夫也不吃亏,在单位偶尔受气,刀子孙必上,天翻地覆的事注定发生,最终败阵的自然是给丈夫气受的人。刀子孙的话哗啦啦的淌,淹没了和她对话的人,受不住这张嘴只能三缄其口,认输。
  刀子孙的名号是有来历的,主要是和李三把的对峙。
  有一天李三把耍刀,边上人泼水,刀舞水珠碎,溅了路过的孙嘉苹一身。孙嘉苹不高兴了,亮开嘴就说,一时间天昏地暗,十分钟不到,李三把的三把刀竟脱手落地,直直的插在草坪地上。
  李三把的刀被孙嘉苹的语言击落了,古人化柳为刀,孙嘉苹的语言赛刀,枝兰之气,吹煞了刀光剑影。
  也有人说,李三把的刀是被孙嘉苹的美丽惊落的。不管怎样说,就从这次起,刀子孙的名号坐实了。
  刀子孙几乎没有朋友,都说她嘴损。
  那几年作兴大批判,斗个牛鬼蛇神或者孔孟之道类的,小城的头头脑脑就想到孙嘉苹,如此的嘴还不把牛鬼蛇神批得体无完肤?
  就有一天批判老师,站在台上的正是刀子孙的小学班主任。上学时,班主任没少训过孙嘉苹,常是狗血喷头,害得她辍学回家,字没认得一升子。
  看到了好戏,刀子孙上了台,一把揪下了老师胸前的牌子,一言不发,推推搡搡将老师推下了台,临了时说了句话: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语速极快,锥得人心疼。
  没有人敢拦,都知刀子孙的唾沫星能淹死人的。
  据说刀子孙把老师推回了家,和三棍打不下来个闷屁的丈夫下了三天三夜的象棋,战火纷飞,也没见个输赢。
  刀子孙少友,有一个瘫在床上的婆婆。婆婆在床上一瘫十多年,就喜欢刀子孙哗啦啦的语言,一会不听就过不去。刀子孙就说给婆婆听,飞快的语言和闷闷的笑声常在巷子里撞来撞去。
  婆婆活到九十有六,临去世前拉着刀子孙的手不放,眼含笑容,嗫嚅地说:嘉苹讲几句。刀子孙突然就沉默了,只顾流泪。倒是老太太没闲着:刀子嘴,豆腐心,刀一子一孙。刀子孙一愣,老太太从没叫过她的外号,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婆婆干干净净的走了,刀子孙无话,话被眼泪灭了。
  刀子孙有后,不知为什么没继承她,都是些沉默无言的人,倒让小城少了抹风彩。
  一帖胡
  毛竹巷淡淡的药香,草根香、绿叶香、果实香,香成一股子清烟,在小城袅袅娜娜。
  香和胡一帖有关,他住毛竹巷的深处,小小的窗口对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药香让人皱下鼻子,又深深吸上一口。
  胡一帖行医,以看疮科闻名。俗话说:病怕无名,疮怕有名。胡一帖专治有名的疮肿。比如落头疽、搭背疮。
  落头疽生在人的头上,多在后脑当中位置,来势凶猛,疼痛难忍,难治,治療不及时常落个掉头的下场。搭背也如此,反手由脖部摸了去,正在指尖,称为搭背疮。   胡一帖的名号,就由治疗落头疽、搭背疮而来。病急乱投医,大小医院治不了,算是死马当活马医,找到起先还不叫胡一帖的戳包医生胡三毛。胡三毛不推不挡,看了毒疮还没有出头,从脏兮兮的箱子里摸出一帖同样脏兮兮的膏药,撕开了哈上一口热气,缓缓的贴上。对着不信任的目光,说:一帖,三天包好。病人给钱,他又摇摇手:好了在说。
  还真的神了,三天后,落头疽、搭背疮真就消了肿。人精神了,气也足了,小城人厚道,千恩万谢,送来药钱,十块、八块的不等,胡三毛不客气,收,但仅收两元,多一分不要。如若请喝酒,他不拒,酒量不大,十喝十醉。
  如此再三,胡三毛名声传了出去,名字也改了叫为胡一帖,文气点的叫一帖胡。
  胡一帖也有一次失手的时候。落头疽时间熬长了,疽出了头,膏药贴了三天,人却去了。胡一帖遭了大罪,家被抄了,人还被打了个半死。胡一帖不还手,任人打,边上人看不过,护着、拉着,他才拣了条命。
  也就是这次,让人对胡一帖产生了歧义,胡是糊弄人的糊,写在字面上就是糊一帖了。
  好在那些年生毒疮的人多,胡三毛想关门都关不了,找上门的人不少。胡一帖又操起旧业来,两元一张膏药仍卖得火热。
  不管怎么说,胡一帖的膏药是灵验的,清肿去痛治根,一整套的走向流畅得很。传说胡一帖的膏药是祖传的,祖上就靠这膏药吃饭。
  胡一帖也靠膏药吃饭,撑不死饿不坏,老鼠吃面糊,糊吃。他的膏药自己熬,草根的药自己采,袅袅娜娜的药香多是他关门闭户熬膏药时传出的。
  胡三毛长相不敢恭维,个矮干巴,眼小脸盘窄。不过,他找了个小城数一数二漂亮老婆小翠。
  找上老婆时的胡三毛,已经有了不错的雅号胡一帖。和看疮有关。小翠生了毒疮,要死要活的痛,打针吃药,花了不少的钱,却越看越重,竟不能下床行走了。家人抬着她找上了胡一帖的门。
  小翠的疮生的不是地方,屁股上。胡一帖不看不敢下药,看,小翠又不愿意,抽抽泣泣的哭,为救命小翠终是答应了。谁知胡一帖却找来毛巾,扎了自己的眼睛,仅伸出手摸摸索索的向毒疮摸去。疮好烫,胡一帖的手一抖,小翠尖尖的叫。
  膏药贴上了,胡一帖取下毛巾,还是老话:一帖,三天包好。另加了两个字:割根。
  小翠脸红了又红,潮潮的红,疮处痛却去了好几分。
  三天后小翠家人来送药钱,顺带着提亲。理由简单,大姑娘屁股都不愿看的男人,一定是好男人。不过小翠吵着家人的理由是屁股都被人摸了,不嫁他嫁谁?
  胡一帖就有了老婆,在毛竹巷开了夫妻店,生意不咸不淡,有日子过。
  或该有事。一天小翠起得早,门前竟倒着个半大孩子,头肿得笆斗大,忙喊醒胡一帖,胡一帖扫了眼,轻轻叹声:落头疽。膏药贴上,胡一帖还是一句老话:一帖,三天包好。气得小翠狠狠的扫了他一腿:讲给谁听。毛竹巷清净,半大孩子还咬着牙关。
  三天后,半大孩子疮好人来劲,叨叨絮絮的说,他叫三德子,孤儿。小翠心软,留下了三德子,当个帮手。
  三德子机灵,叔叔婶婶的喊,时间一长,胡一帖就把他当了家人,什么也不瞒他,采药熬膏,都在一边。
  日子艰难起来,小小的膏药难养家糊口,何况小翠又有了身孕。突然有一天,三德子就消失了,无影无踪。起先胡一帖到处打听,不久又懈过劲来,三德子一定学会了他的家传,自己跑码头去了。屁股拍肿了,胡一帖只有哭的份了,小翠挺着个肚子也暗暗抹泪。
  也不知为什么,胡一帖的生意陡子好起来,小小的房子人来人往,待小翠十月分娩时,他们的积蓄已足以将孩子养得好好的了。
  还是露了风声,来这求医是一半大小伙子介绍的。胡一帖一拍桌子:三德子。
  事情过去许多年,小翠老了,胡一帖更老,小翠问胡一帖:老东西,那年摸我屁股,摸到什么了?胡一帖答:我摸到一颗心,怦怦跳。胡一帖没笑,小翠却哭了。
  油条吴
  油条吴的油锅支在葛大巷的巷口。葛大巷不长,一百来米,却有些来历,巷子的青石板路就是证据,青石照人,还勒着一条条车辙印,深深的,早晨落满夜露。
  油锅散发着呛人的油香味,小城人熟悉,凑上鼻子,就闻出是菜油还是花生油。
  葛大巷醒得早,油条吴的油锅边围了一圈的人,乘着热乎劲买几件油条,是许多小城人的作派,不过最爱油条吴的油条。
  油条吴的油条地道,分量足,香脆可口,一色头的金黄。小城不小,聚了两三万人,早晨的油锅也不少,但炸油条的不多,比不过油条吴。
  冠以油条吴,当有过人之处,独独的,且坐定头牌。面是同祥的面,油是同样的油,火是同样的火,人却不一样。油条吴的油条,一斤面三十根,不多不少,匀称,没大没小。油要么菜籽油,要么花生油,棉籽油绝对不用。别的油锅就不一样了,一斤面四十根,个头小,油也不纯,总是把棉籽油掺了用,炸出的油条灰头土脸,咬进嘴里卡嗓子。
  油条吴坐定葛大巷,一坐就是三十年,眼见把自己坐老了。每天十斤面,和好、揉好、发好了,天麻麻亮在巷口生火,火是柴火,旺旺的烧开一锅油,就等人来了。闻着油香上人,油条吴利索,揪面、成型、旺火,十根油条下锅,一气呵成,油条在锅里滚,同时又重复刚刚的过程,一浪接一浪,有头绪得很,十条油条出锅,新的十根又下锅了。白森森的下锅,黄橙橙的出锅,油条吴如玩魔术。
  早有人等不及了,抓起出锅的油条就咬,烫得嘴直歪,还是舍不得口中的酥美,左一口右一口,不一会就风扫残云,油油的手向头上一抹,当是上了头油。
  油条吴卖油条讲究个先来后到,不论表叔二大爷、贫民百姓吃官粮的,加队不得,如是想加队占便宜的,对不起,肯定放在最后,有时连根油条渣子也买不到。好在小城人习惯了,排队等着,何况看油条吴炸油条是种享受,还能学一招两招呢。
  油条吴支锅早,收摊也早。一天十斤面,不多不少,三百根油条也不多不少。油條吴的手就是秤和尺,五分钱一根油条,数下钱就有了准数,油条吴心中明灯笼样。   油条吴似乎一生就干这业计,早早收摊,回家洗洗擦擦,扛着鱼竿就奔小河边。油条吴和水亲,喜欢钓鱼。一年三百多天,风雨无阻,油条吴就干两件事,炸油条、钓鱼。
  想不通的是油条吴不找老婆,日子能过,有人算过账,十斤面三百根油条,毛收入一天十五元,除去成本,纯收入也不少于五元,比小城人的日子好过多了,养家糊口足足有余。
  对油条吴背地里的议论不少,先说他的油条好吃,是一绝。之后就说他的人,人标标致致的,又有一身手艺,咋就不想女人?莫非是出了锅,冷了、凉了的老油条。老油条软软的,皮得没筋骨。如此一来,油条吴,又有了新的意思。
  好在油条吴的油条太好吃,小城人好这口,议论归议论,还是一大早围了去,把油条吴的十斤面油条买个一空。
  油条吴没朋友,一个人独来独往,除了买面买油就是钓鱼支油锅,有人悄悄盯梢,干净得没杂质,家也安排有条理,床是床、桌是桌,一尘不染。有一件事油条吴天天必做,下半夜下面、盘面、揉面,他做得郑重,先是里里外外的净身,手洗了又洗,面秤足了,再戴上口罩,把面和得呼呼的响,嘴中还念念有词。好事的人把耳朵贴近了,才听清,油条吴念叨的是:面醒来,面醒来。小城人放心了,对油条吴又有了一说道。
  不过小城人都知道一件事,油条吴每天十斤面的三百根油条,卖出的只有二百九十四根,剩下的六根任谁说也不卖。油条吴的手下有数的很,最后的十根下锅,火渐弱了,十根油条起锅,面还剩下一小团,那是做酵头的。还有的就是六根油条躺在案板上,油条吴拾掇好油锅、案板、炉子等,最后把脚下的青石板擦亮了,扯张纸把六根油条一字摆好,油条热热的喷着油香,之后头也不回,挑着担子走人。
  就有许多猜测,油条吴留下的六根油条是祭祖的、是敬神的、是救济穷人的、是给野猫野狗的?没有结论,也就不去猜,见怪不怪了。
  油条吴没能善终,一年小河发大水,鱼多得成群聚窝,油条吴收摊钓鱼,竟被一条大青鱼拽进了河里。
  油条吴的丧事办得简单,几个葛大巷的热心人联手,把油条吴发送了。奇怪的是油條吴有人摔了老盆,摔的人是葛大巷大芝的两个齐桌高的儿子,大芝早年死了丈夫,带两个孩子挣日月。
  送葬天,油条吴唯一的花圈是大芝送的,花圈上写得明,吴北方千古。油条吴叫吴北方,北方人会炸油条。
  过了许多年,小城长大了,大芝的儿子也长大了,在小城和小城以外的城市开了油条连锁店,店名叫“六根油条”,商标为“油条吴”,很是著名,一斤面三十根油条,一色头的金黄。
  博士孙
  小城人形容博士孙为“孔夫子的卵蛋文 (纹 )皱皱的”。话糙,却准确。博士孙文静,静得如不起风的树,文得像一枝拧开帽子的笔,不小心在纸上就流出大篇的文章。
  博士孙在小城名气大,小城本身小,但家喻户晓也是不容易的。博士孙,人人皆知。原因不复杂,博士孙,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还粗通几国语言,比如英、法、俄、日语,都能捣鼓上几句。
  小城人最赏识认识字多的人,博士孙对汉字拿手,寻常的不用说,生僻字难不倒他。曾有人从《康熙字典》上找字,故意为难博士孙,竟没难住。博士孙一口读准了,还另外说出了一二三四,而这字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不会碰得到的。
  博士孙家住得偏,瘦瘦的房子,门前一棵巨大的黄连树,筛下半壁的阴凉。家偏不影响人来人往,到博士孙家的多有讨教,问一个字、讨教一道方程式的解法、儿女结婚求副对子、添了大孙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博士孙好脾气,来者不拒,总让人欢欢快快的走。
  奇怪的是博士孙还通医道,头痛脑热开个方子,花钱少见效快,许多草药小城边上的田埂荒坎上就有。偏方治大病,博士孙有偏方,专治妇女不育症。大老爷们看妇女病,不屑的人多,可见效,一些年下来,博士孙的干儿子、干女儿就大串大串的了。小城人实诚,盼天盼地生了孩子,无以回报,干脆就让孩子认了干亲,喊声爹。博士孙乐意。
  博士孙有职业,属小城搬运队的,拉着大板车,运送城乡间的货物,粮食、化肥、布匹,那时汽车少,板车是主流的运输工具。文人干粗活,兄弟们心疼他,运货半路上你卸一包,他卸一包,博士孙的板车上就轻飘飘的,轻快得不累。不过,兄弟们也不放过他,博士孙就讲书,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的讲,兄弟们爱听,活干得顺顺畅畅。有时兄弟们要他说点荤的,博士孙绕开话题,把杈头打开,故事却更精彩。
  之乎者也,常从博士孙的嘴里流出,听了怪怪的,多少有些酸气。正好小城的学生们上鲁迅《孔乙己》课,就有人把博士孙向孔乙己身上引,却又不像,少见博士孙看书,也不喝酒,清清爽爽的,若不见他穿着草鞋拖板车,截然就是个教书先生的形象。
  不烟不酒的博士孙,最大的喜好是下象棋,家门前的黄连树下摆有棋盘,谁都可以下上几盘。不过这棋盘讲究,一方将的棋子是被钉子钉死的。红为帅,黑为将。红先黑后,博士孙永远持黑棋。名膛下棋的人都知道,博士孙的将永远不动,动就认输了。可惜的是,博士孙的老将就没动过,自然没输过。不服气的人不在少数,甚至省里象棋冠军也来较量过,十步下过,冠军起身鞠躬,一句话没说,走人。
  小城常有象棋赛事,兄弟们鼓动博士孙参加干上一场,博士孙摇头,说了句:不为伍,不为伍也,天地间有输赢乎?难懂。
  对博士孙小城人知根底,自小在黄连树下长大,随寡母生活,寡母眼神本不好,一年比一年不好,终于瞎了。苦底子是不用说的,寡母拉扯博士孙长大,全靠帮人洗衣服,糊着母子俩的口。博士孙一天书没念过,神奇来自何处呢?没得解释,就归结为黄连树显神了。
  博士孙孝敬,对瞎眼老母恭敬,一有闲着就引着老母在小城转悠,有一句无一句说话。或坐在黄连树下面静静对望,一深一浅的两个目光,似乎看得明明白白。
  小城感恩博士孙的人多,二芬是其中之一,十年没生育,差点酿出人命,用了博士孙的偏方,竟一把生了双胞胎,龙凤胞。二芬感恩送钱、送物,瞎眼母子就是不收。只好在一风雨交加的黑夜,提了鸡蛋送到黄连树下。夜黑雨密,二芬却听到了黑洞样瘦瘦房子里的声音,博士孙和瞎眼母亲下棋呢。   二芬搁不住话,第二天就把头天晚上的事传了出去。有人说:下盲棋呢。小城人见怪多了不怪,博士孙神。也有犯疑惑的,瞎眼老太太也会?
  疑惑仅是一阵风,不久去了。也就是不久,博士孙的老母去世了,黄连树下的丧事办得简简单单。简单的如黄连树,落下的几片叶。
  不过简单的丧事,让人提起了博士孙的本真名字:孙汉武。名字是瞎眼老母亲起的,有寓意。
  许多年后,小城长大了,拆的拆、建的建,老黄连树没动。博士孙老了,在黄连树下建了棋院,奇特的棋盘格式不变,只是换成大理石的了。
  象棋院有建树,竟培养出国家一流棋手。省报记者采访,一口一声博士孙。少见博士孙动气,这天突然另样,桌子一拍:我叫孙汉武,我妈才是博士。怒罢,泪流满面。
  博士孙,原名孙汉武,生于武汉,眼神不好的博士母亲拉扯大。博学,文绉绉的,来自瞎眼母亲。无后,喊爹的人不少,干爹。
  麻烦虞
  虞字难写,不好认,小城人却都识得,显得有些文化。
  三羊姓虞,連起来就叫虞三羊,名字简单,姓怪了些。上学前,三羊父母费大心,让三羊把虞三羊三个字学会了,省了老师的事。可也是怪,第一天点名就闹笑话,老师喊吴三羊,连喊三遍,没人应答。恨得老师摔桌子,吓得三羊跳了起来,一个劲“虞虞”的嗫嚅。
  老师没面子,在虞字上打了个红红的叉,在边上写了个“余”,虞和余同音。三羊回家说,父亲先恼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虞不姓余,老祖宗丢不得。
  父亲就和三羊说虞姬的故事,外带着教了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故事好听,歌悲壮。三羊知道项羽和虞姬都是大英雄,还知道自己的虞是虞姬的虞。
  三羊拿了《垓下歌》和老师说事,老师愣怔半天,还是认了。虞就虞吧,好歹老师又多认识了一个字。老师是代课教师,肚子里也就三五十个字蹭痒。
  三羊顶着个虞姓,常多操口舌,工作年,别人都三羊、三羊的喊,倒没什么,只是偶尔填表格时,有人问可是把姓写成繁体了,或是不认识,害得三羊把虞姬的故事、《垓下歌》讲了一遍又一遍。
  到了谈恋爱时,上门见老丈人,报上名号,老丈人问是余还是于,三羊费口舌,又不敢多卖弄,大半天工夫才把虞字说明白了。老丈人脸冷冷的,回了句:这姓真麻烦。
  实际上老丈人内心喜欢三羊,三羊不丑,还乖巧,只是不放在脸上。老兄弟们相聚,说女婿,就有问的,姓余还是于,他解释不清,笑眯眯的回:他这虞麻烦。
  就这般麻烦虞传了出去,传着,传着,虞三羊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麻烦虞。小城太小,传得猛,当了笑谈,如此都认识了虞字,麻烦虞的虞,记得深刻。
  三羊的老婆不干了,对喊麻烦虞的人跳着脚骂:你才是麻烦张、麻烦刘、麻烦王呢?骂得难听,跳得凶。在小城说麻烦有另层意思,把男女间不正当关系叫“犯麻烦”。三羊的老婆受不了,麻烦虞有麻烦,把她放在何处?三羊只有摇头的份,但喊的人多了,也只能认栽,一声麻烦虞喊,也答得清脆。
  再后来,三羊的老婆听耳熟了,三羊不喊,喊了也不见答,就随了大流,叫麻烦虞。再之后,如有人问三羊的姓,他答的有趣:麻烦虞的虞。当了话题,三羊还是要把项羽和《垓下歌》讲上一遍。
  三羊属羊,羊祥善。对老婆好,对老丈人一家好,所说的“麻烦”和他粘不上边。三羊的工作不起眼,在农机厂当名车工,却活计干得漂亮,带了三个徒弟,一男二女,人前人后的喊虞师傅,让三羊的心热热的。其中一个女徒弟叫丽华,常用异样的眼光看三羊,有时还有些出格。三羊没留意,边上的人却看得清。就有了闲话:要想学得会,得跟师傅睡。麻烦虞真的要有麻烦了。
  闲话是从老婆的眼睛里看到的。三羊一笑,他有办法。他把丽华带到了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边包边说。从他的虞姓说起,老一套项羽和《垓下歌》,说说笑笑,得出了个结论:简单好,连姓也是。丽华悟性强,突然就泪眼花花,连哭带笑的喊了声:虞师傅,麻烦虞。
  麻烦虞没麻烦,如是无病,日子乐乐和和的过。
  临老,三羊终是惹了场麻烦。七十多岁,儿孙满堂,正是好日子。却不知为什么皮肤搔痒难忍,彻夜的痒,没有好梦。医院看了一个又一个,偏方用了一个又一个,钱大把大把花,就是不见效果。毛竹巷的一帖胡,是他最好兄弟,见天在一起,没好办法,最后说:止痒,割不了根。
  止痒的法子,三羊心中有。他去小城的河边挖了黄泥巴,纯正的黄。他把门闭了,私私的配着止痒药。还真的配成了,一些日子,他身上一股子泥巴味,人却精神了许多,又能在人前人后谈东论西了。
  合该有事,小城的混混三王八染上了痒病,久治不愈,就找上了三羊门,求他配的药。麻烦虞摇头,不给。三王八耍无赖,三羊还是摇头,绝决。三王八有法子,也去挖了黄泥,在三羊配药时偷偷的趴门缝,学了一招。
  也就是第二天,三王八打上了门,三王八捂着脸上门寻事,说是用了三羊偏方,脸毁了,下身废了。
  三羊大惊,麻烦找上门,他得应付。三羊心里明白,是敲诈,他的偏方简单,黄泥巴加稀硫酸。三王八没偷到真经,硫酸浓了。
  麻烦虞争辩几句,心却软了。三王八不像人样了,病得治。三羊一咬牙,说:给五万,治不好再给。三王八没理,嘴却硬:麻烦虞,等着,饶不了你。
  七十岁的三羊一愣,好久没听人叫他麻烦虞了,连自己都忘了。
  一天深夜,有苍老的声音在小城的天空荡来荡去: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苍凉悲壮。
  虞三羊平静的去了,有碑立在坟前。麻烦虞的虞字,小城人都读得准,麻烦虞的虞。
  阿拉樊
  老樊不凡,在小城行走,许多年里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小城土,起于人,人土得掉渣,一口土里土气的话,土得腥气。老樊不同,穿戴周正,头梳有样,关键是开口,口吐芝兰,如唱歌。那时老樊还是小樊,一口一个“阿拉”,说得最多的是“阿拉”是上海人。   小城人土生土长,八辈子不出门,外来人也极少,纯属自产自销,形成紧密的圈子。小樊出现在小城不意外,之前小樊的父母已在小城葛大巷安了家。
  小樊进葛大巷拍父母的门,若是个讨饭叫花子,蓬头垢面,没个人样。一家人抱头痛哭,事情就摆了出来,小樊从新疆阿克苏跑来,路上足足三个月。那时小樊十七岁,中专毕业,在阿克苏一学校当老师。
  小樊留了下来,说是没车旅费,小城人见怪不怪,吃饭了添双筷子,小城不多这一个人。小城人心里明灯笼般亮,没车旅费是假,没了也可以凑,小城人不抠门。小樊应是当逃兵,回不去正常。不过,小城人从不说破。
  上海人稀奇,小城人先是三三两两去葛大巷看小樊父母,几年过去,小樊的父母没了上海味,也和小城般土土的。好在小樊续上了,葛大巷又静不下来。
  就有了阿拉、阿拉的卷舌音,在小城飘来飘去。当然是小樊的。小樊不讨人厌,除了保持作派,也和当地半大小伙子没二样,调皮,有时还捣上一乱。
  小樊有功夫,吹拉弹唱,都不输人。就被镇里看上了,宣传队缺人,拉進去,一人抵好几人用。有报酬,不多,也足以吃喝不愁。
  宣传队演出,开始吸引人了,多是来看小樊的,看他吹笛子、弹琵琶、拉胡琴、唱越剧,更重要是听他的介始:阿拉是上海人,阿拉小葛,吹一曲阿拉喜欢的曲子……一串阿拉好听有余味。
  阿拉樊不久就叫出了。两层意思,小樊为上海人,阿拉是上海符号。樊和烦同意,估计是阿拉听得耳朵生茧,听阿拉听烦了。但可以保证,小城人无恶意,只是一说。
  小樊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城风光,亮相的时间多,叫一声阿拉樊,他总是昂着头答。
  当小樊成为老樊,发生过了几件大事。首先是父母早回了上海,他却随不了,逃兵的事浮出水面,逃兵没人要。再一他谈了次恋爱,惊天动地的爱,却是棒打鸳鸯,一个叫小凤的姑娘嫁了小城毛竹巷人家,肥水不流外人田,小城规矩大。如此,老樊到了七十多岁了还是一人,孤零零的。
  七十多岁的老樊把言必“阿拉”弄丢了,似乎丢了有些年头。他已成了正宗的小城人,也土里土气的,土话比当下的小城人说得还地道,好多方言别人说不上来,他张口就来,头绪大得很。
  小城本来是有历史的,沉淀下一些故事,老樊打捞,记在心里,常和人说,听得小域人直摇头,说老樊胡扯。老樊不气,不紧不慢数落着,引带的是小城“六景”:葛家紫韵、竹海翠色、西凉余晖、黄莲生烟、派河春晓、古埂柳飞……有出处,能点到位:葛大巷、毛竹巷、西凉城、黄连木仍有余意,派河水流、古埂柳飞一天没停过,由不得人不信。
  老樊丢了“阿拉”,却有保留的,算了算有三五样,衣着鲜亮,唱越剧,不吃腌货、油炸物品。前两样小城人让了,毕竟是上海人。后几样小城人摇头,咸鱼、咸肉多好吃,老樊没口福。老樊却执着,自己不吃,看小城人吃,还要有的无的劝上一气。
  老樊活得精神,老了仍是小城一景,广场上一站,吹拉弹唱,总是吸引一帮人,还有人指指戳戳:阿拉樊。
  七十四岁的老樊在小城掀了股风,在葛大巷办了婚礼,热热闹闹、火火红红,迎娶的是七十有二的小凤。小凤的丈夫早两年走了,旧缘又续,续了个尾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老樊闯过了七十三,还有活头。
  老樊自拟了一副对联贴在新房:两个老东西一对新人,一双旧鸳鸯两颗初心。不对仗,但喜庆,老樊对贺喜的人说:阿拉喜欢。
  实际上有段旧故事,五十多年前,老樊从阿克苏跑回,是小凤引的路到葛大巷,顺手还塞给一个山芋。
  夜深了,老樊说这故事,小凤早睡着了,一脸的皱纹在笑。
  小城这几年变大了,老樊走得慢,但总要走个遍,偶尔会说“阿拉”,不过对象一定是上海人。小城隔三差五有上海人来,不稀罕了。
  车夫倪
  骑马巷是小城最宽的巷子,清朝时还能打马穿行,而这之前,马车穿行足足有余,青石板的路面坚固,但也受不住车轮摩擦,至今还留着深深的车辙呢。
  车夫倪的家就在骑马巷的中段,门楼高,左青龙右白虎对他家都没影响,好在是历史留下的印迹,左邻右舍也就没个说道。据说张献忠当年还在这宅子歇过,小城的几个史学家,多次上门考证,在墙壁上多处打探,终没找出“张献忠到此一游”之类的痕踪。倒是车夫倪,天天把大卡车停泊在门前过夜,引发了不少目光。
  一些年里小城车稀巴巴的,有也是拖拉机,蹦蹦跳跳的像个老头蚂蚱,能开上拖拉机,或者坐上拖拉机头就算风光的了,就别说大卡车和卡车司机了。车夫倪就开上卡车了,还是赫赫有名的“跃进”。
  车夫倪家的老坟有力,谋了好差事。不过也说不上,老倪家的坟墓都葬在一起,相邻的就是张家的老坟,界限不明,都窝在西凉城的一隅,几乎是你踢一脚,他蹬一腿。小城不大,张、倪二姓是大姓,几乎占了大半壁江山。张家对倪家出了个车夫大有议论,倪家人又问张家为什么出了镇长,如此,算是扯了个平。张倪二姓相安,小城就平静多了。
  车夫不大好听,过去称赶马车、牛车、驴车的为车夫,小城的老人有说法,拖拉机叫个铁牛,铁牛也是牛,只不过不吃草,喝油,类推卡车和马、牛、驴没啥两样。于是卡车司机就叫卡车夫了,倪车夫自然喊出了口。车夫倪先是发脾气,让喊倪师傅或倪司机,却是没人愿意,时间一长也就随之去了。
  骑马巷有文化,几个老者论证,司机是外来语,夫是中国的,孔夫子中还有个夫字,车夫倪中的夫就是孔夫子的夫,怎么也不憋屈,车夫倪算是坐实了。
  车夫倪把车停在大门前,倒不是想炫耀或表明什么,只是小城没个停车的地方,车是供销社的,供销社的院子就屁股大,停不了。马路上也不好停,偷车上部件的有人,一不注意车胎气就被放了。好在骑马巷宽,一车停在家门前,不惹人事,还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车夫倪开车,还是水到渠成的。
  有好业计,车夫倪却不张狂,小城人外出,碰上了顺风车,招招手,车夫倪一准停下车,送上一段。车夫倪的车上从不空着,驾驶室里人满,连车箱里也趴满了人。为这事供销社的头头脑脑找过他,说他慷公家之慨,也就是一说,耳旁风般,车夫倪仍是一如既往。   车夫倪用车干了不少好事。比如大牛的老婆难产,半夜三更大牛敲开车夫倪家的大门,车夫倪二话不说,拉起产妇就向省城跑。幸亏有车,大牛老婆母子平安。医生说,迟来半个小时,就太危险了,吓得大牛小腿肚子发抖,半天说不出话来。儿子满月,大牛一家三口跪着感情。车夫倪不承情,一句话回得绝,是车子在跑,我坐着的。言下之意,谢卡车去吧。大牛一家三口对着“跃进”叩头,响响的,如是骑马巷奔过马蹄声。
  车夫倪的毛病多,首选的是他的车谁也碰不得。车停下了,他的眼睛就黏在车上,似乎向车吹口气,车夫倪都能感受到,别说摸上一把了。车子稀罕,尤其是骑马巷的孩子,最想的是爬上爬下疯个痛快。车夫倪不依,像和孩子们有仇,孩子们还没靠近,一声怒吼就冲出去了,吓得孩子们贴天飞。别人的孩子如此,对自己的宝贝儿子也一样。外人说,卡车是车夫倪的老婆谁也碰不得。
  车轮一滚,黄金万两。车夫倪家的日子,显见着比别人家好。车夫倪的车跑山路,任务单一,把山货拉出,供销社出售,简单明了。小城的人隔三差五的向他家跑,不外乎让他挟带些山里的东西,车夫倪不拒绝,顺带着就捎回了,不外乎就是木耳、山菇、板栗之类。起先车夫倪先收钱后带货,一掼两响。后来变味,先带货后收钱,拖泥带水有了差价。一次两次没什么,長年累月,小日子就滋润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供销社不饶车夫倪,停职、批斗,差点要了他的命。按规矩车夫倪的车开不成了,谁知抖落来抖落去,除了车夫倪,小城还没人会开车的。没好法子,车还得动,车夫倪又摸上了方向盘。
  车夫倪突然木讷了一截,车来车去中变了个人,好在车少人少,否则不知要出多少事故。但还是出事了,车夫倪撞死了自己的儿子。放学的儿子,刚走到家门前,鬼使神差般,“跃进”冲了上来,车刹住了,儿子却躺在血泊里。儿子是龙蛋,车夫倪三十大几才生下的。一家的天瘫了,哭声将骑马巷的尘土,惊冒得三丈高。
  骑马巷再也不见泊着的车,倒是时而看到车夫倪提着自己的一双手,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的看,如看一部天书。看够了,又把双手向地下摔,像摔一块铁,震得青石铮铮的响。
  过上两年车夫倪死了,大牛的儿子摔了老盆子,和青石交锋,老盆碎得有模样。“跃进”车停在巷口,静静的,也老态了。
  再过上几年,小城的车多起来,车夫两字突然消失了,不叫司机,不叫驾驶员,叫司长。
其他文献
梨花贴  梨花盛开时节,故乡是一座空山  母亲一个人,守着故土家园  她的石头房子是一座空房子  有野草和苔藓在墙壁的缝隙里生长  风雨在房子的外墙上留下足迹  她年过半百的残疾丈夫远走浙江  在义乌人的轻工业厂里整日与布为伍  她的大龄儿子依旧在外求学  他们是她用土地长出的玉米、大豆、  蔬菜一寸寸养育长大的,转眼  就到了离开故乡的年纪,知识和前程  都在群山之外。十多年来,她已习惯  每年
期刊
水從山中来,流到缸中  老人坐在墙角,白花花的头  将核桃敲开,白花花的核桃米  饱满和瘪,都是一个春秋  房顶上,有人安装新式太阳能  螺丝固定、水管连接  夕阳也从山脚,移到山顶  炊烟四起,又在风中凌乱  乌鸦啄食,从远处来  又到远处去,每一只乌鸦  都像水中浸泡的石头  带着亘古的残梦  在红乐,天黑之前  我有一个方向,来了要回去  下雪偶感  雪花,轻巧玲珑  安静地躺在地上  它有
期刊
那黑色的保温杯是父亲的  带着它走,带着它来  永远离不开那随身的公文包  杯壁脱落的漆是他匆匆的脚步  那透明的玻璃杯是母亲的  一会拿起,一会放下  永远逃不出那把透明的茶几  杯壁重叠的指印是她不变的等待  那随处可见的杯子都是女孩的  今天咖啡杯,明天玻璃杯  永遠没有一个杯子能陪她走太久  杯壁鲜艳的口红是她未知的前路
期刊
我喜欢  偌大的相片只有一个孑然的背影  眼前人  或是站在天台边缘  发丝被风吹乱  瘦削的身形仿佛融进如墨的黑夜  温暖的万家灯火洒满孤寂  或是站在粼粼湖畔  长身伫立背包比肩  被云纱遮住面庞的太阳影影绰绰  湖里的成双天鹅划开离别  这一刻  万千清欢在你眼前铺成画卷  可你不是局中人  你用孤独的背影与热闹的世界水乳交融  而我只想走上前  張开双臂拥抱你  就像拥抱了全世界
期刊
被雨淋湿的男人  到了傍晚,喧嚣了一天的火车站广场才开始慢慢安静下来。其实,也算不得安静,是另一种热闹就要开始了。  我和李冉把桌子一张一张地搬了出来。我们每天都要干这个活儿,八张小方桌,梧桐木的,并不沉,但日复一日。黎明的时候把桌子搬回屋里,傍晚再搬出来。确切说,是早上七点赶在城管巡逻车到来之前和下午六点等到城管下班之后。当然,这绝不是说城管只在这个时间段执法,而是说,相对安全——他们随时执法,
期刊
早就忘了那些少年时候四方游走的话  我决定隐居在纸上田园  用诗来打渔,牧马,翻瓦,春耕秋收  用诗来打伞,点灯,濯衣,生火做饭  每天都要守着太阳  守着太阳从牛眼睛里落下去  鸡嗓子里升起来  我决定坦荡  我决定空旷  我决定跌跌撞撞  你不用说话,我都明白  诗人的宿命  只有风吹麦浪  只有一首孤独,一声大雁  在六个平米的出租屋  单扇门,向外开  開合起来像书的一页被翻动  像鳃  
期刊
我的马蹄声不响,  你雪中自在,  彷徨。  稀稀落落的不是寒冷,  是破碎的婚纱。  浪迹浪迹,  支支吾吾的半天一声  你这无声的脚步,  是重锤在我心口的鼻息。  何日的夕阳,  余晖中,  一缕清香。  我捏着清香,  漫步血红的长江。  我的马蹄声不响,  長江不响,  你也不响。
期刊
焦急的无线电波接通另一头无措,  白大褂笼罩病床,呼吸机窃窃私语,  躺着的是灵魂皱眉和细胞吐纳,  见得床前该隐与亚伯泪目,  微动脚趾好似蚂蚁爬进耳朵,  闻得毛孔摧枯拉朽,静默拥抱,  消毒水和着草木灰拖在地板上。  红色鞭炮纸黄色铜钱纸漫天,  观世音背光不辨男女双手合十感恩,  地阎王交叉抱胸沉溺慈悲,  三更不耐五更寒,五更不待攫去過一座桥,  桥上白水绕梁,香烛缭缭,  花轿开路,大
期刊
我含着梨花来到人世  不知道,皲裂的树皮  在等待一场春暖来愈合  寒意拉开白色帘幕  冰霜过后,坐等一片梨花带雨  花苞绽放如同爱情来临  我要給你在梨园穿上纱裙  在枝头,系上红丝巾和风铃  流水守卫青山,目睹物哀  的过程。梨树像极我的一生  崩裂的外部,藏满生活的意像  日子反复,在春天格外轻快  多年以后,老夫妻  屋檐的炊烟,袅袅升起  逆流而上的唯有回忆  我走过纵横的乡野,忘却霓虹
期刊
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似乎在冥冥之中与今后的命运走向有了极其隐秘的关联。  赫尔曼·黑塞对自己的出生时间(1877年7月2日星期一,黄昏。巨蟹座,水象星座)是这样的自我认识(母亲对他的评价则是聪明可爱,但也非常顽固、执拗):“在一个炎热的七月,夜色降临时分,我来到这个世上,那一刻的炎热无意中成为了我一生都极为珍爱,并想寻回的事物,当它离开我的时候,我是那样疼痛地想念它。”(《略传》)  林语堂也格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