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国家全域旅游战略密切相关,促进社会共同参与,能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和游客需求,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实现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加强热带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带动精品农业开发,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然而,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和经营上面临着困境。
关键词: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玫瑰文化
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是以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为核心建设的产业小镇,通过旅农结合、多元化发展,通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培育,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叠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从传统花卉种植业华丽转身,打造成集农业种植、观光旅游、大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成为乡村现代化产业融合的新案例。
一、充足的客源市场
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坐落于三亚市亚龙湾区域的博后村,距三亚主城区约20公里,离亚龙湾高端五星酒店群约1.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20000亩。2015年三亚共接待1570万过夜游客,并且每年以10%~12%速度增长。玫瑰谷景区于2014年初试运行,2014年游客流量超过95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收入1.3亿元。2016年1月至11月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二、玫瑰小镇旅游市场的开发
2013年下半年,玫瑰谷尝试产业转型,种植基地作为景区试运营,近3年来,传统原料花种植收入每年增长15%,景区参观人数年均增加近25%,与此同时,玫瑰谷原料花的种植和生产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目前主要涉及的玫瑰产业链有种植(包括种苗、鲜切花)、玫瑰深加工(玫瑰衍生产品)、玫瑰服务(旅游产品等),经济效益占比分别为2:3:5。
2016年玫瑰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种植人员313人。鲜切花生产已经拓展到食用花卉领域,形成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面膜等38个系列,150多个品种的衍生产品系列,2016年收益约为6000万元。玫瑰谷的鲜花主要通过航运销往上海的市场,供不应求。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交通运输成本比以往大大降低,亚龙湾玫瑰小镇将建成一个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如种植、精加工、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玫瑰主题文化基地及主题产业园。
2012年12月,第五届中国月季花展暨首届三亚国际玫瑰节在三亚亚龙湾“玫瑰谷”开幕,共有来自国内外25个城市的单位参展。花展共分为主题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传播活动四大版块。
2015年3月,全球第一个百万网友众筹建成的热带爱情地标在亚龙湾玫瑰谷落户,打造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新的旅游增长点,颠覆传统景区旅游开发的理念,以淘宝众筹为载体,采用“情感+旅游+建筑”的跨界新玩法,创新众筹模式,围绕爱情和婚庆做文章,将时下十分火爆的“互联网思维”、“众筹模式”和海南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以一二三产融合为核心、充分发挥“双创”和“互联网+旅游”的聚能效应,以玫瑰种植、玫瑰衍生产品创意开发、真爱主题项目功能为先导,彰显生态田园和玫瑰主题文化创意价值,引导和深挖玫瑰产业和爱情产业的消费潜能。以高负氧离子生态环境和具有国际服务品质的国内一流品牌机构为基础,构建高附加价值的康养产业。
三、亚龙湾玫瑰小镇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亚龙湾玫瑰小镇建设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玫瑰谷仍处于花卉产业阶段的初级阶段,就其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无法与国外发展成熟的花卉中心相竞争,同时小镇的建设仍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产业现状:以观光农为主,尚处于开发初期,深度消费严重不足深度消费严重不足。
1.农业观光型开发为主,与亚龙湾客群关联度低。以玫瑰的种植、观光、产品加工展销为主。2014年游客流量不足百万人次,人均消费只有几十元,而且游客以旅行社组织为主,与酒店客群的关联度不大。
2.农村问题的主要症结。农村资产难以资本化;农民分散化经营,缺少规模经济;农民现代公共服务意识落后、技能較差;农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
3.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落后,“最后一公里”成瓶颈。车站景点不连通,旅游车跨境载客难。玫瑰谷用地是农用地,按政策,配套设施占地只能占总面积的3%,不超过20亩,要建喷灌设施、育苗工厂、冷库,就没有多余地建洗手间。而作为观光景点,洗手间数量少,直接影响游客体验。
4.国际化水平低。外语服务水平低;国际游客比重低;与国际标准接轨缓慢。同时旅游城市吸引力低,2016中国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中,三亚市排在第46位。旅游城市吸引力,不简单取决于旅游资源或产品,而是城市经济实力、环境资源、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5.用地供应问题和资金投入问题。因为亚龙湾玫瑰小镇项目规划范围内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不一致,导致小镇落实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开发建设困难,无法办理相关土地使用手续,致使项目扩建、融资贷款等出现困难,建议市政府协调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产业小镇新增配套用地专用及收储等工作,解决产业小镇建设用地供应问题。同时项目后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缺乏,工程量大,投资大,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
四、特色产业小镇旅游发展建议
特色产业小镇的建设要以世界需求、国际水准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具有乡愁、时代感、现代化的全球一流特色小镇。在玫瑰小镇建设中,要结合三亚实际,汲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超前的理念、世界的视野打造玫瑰小镇。既要充分体现中国元素、三亚本土风貌和肌理的鲜明个性,又要展现现代化、国际化的特质,使之成为一个农旅高度融合、产业链丰富、能代表中国未来特色小镇建设的风向标。
1. 通过助推亚龙湾旅游产业升级,打造亚龙湾区域标志性节点、建设亚龙湾旅游服务核心岛、创立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特色精品项目。
2. 构建国际“汇智”平台,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汇智平台,吸引高智高资人才,增进国际交流,增强文化和资本的融通,实现面向国际的资源整合,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3. 改造由主干道进入园区的道路,铺设水泥或柏油路面,进行必要的道路两旁绿化。加大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设施和交通、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将特色小镇与主要交通要道连接起来,大力整治村镇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营销策划,积极推进玫瑰谷在岛外的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主打婚庆旅游产品,营造 “美丽·浪漫·爱”为主题的“浪漫主题度假”、“花卉博览观光”的品牌形象。
5. 政府部门协调,提供公共财政支撑:建议市政府协调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产业小镇新增配套用地专用及收储等工作,解决产业小镇建设用地供应问题。市级财政提供项目扶持性资金;政府协调政策性(或商业性)银行给予项目贷款,并由财政给予贴息。
6. 加强培训、交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进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振君.海南:让百个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撑腰”[EB/OL]. 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qg/201510/t20151026_4877361.htm,2015-10-26.
[2]王聚贤,史广峰.以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EB/OL].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5-07/29/content_67594.htm,2015-07-29.
作者简介:陈皪(1976—)女,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旅游管理海洋方向专业硕士。
关键词: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玫瑰文化
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是以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为核心建设的产业小镇,通过旅农结合、多元化发展,通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培育,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叠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从传统花卉种植业华丽转身,打造成集农业种植、观光旅游、大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成为乡村现代化产业融合的新案例。
一、充足的客源市场
亚龙湾玫瑰特色小镇坐落于三亚市亚龙湾区域的博后村,距三亚主城区约20公里,离亚龙湾高端五星酒店群约1.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20000亩。2015年三亚共接待1570万过夜游客,并且每年以10%~12%速度增长。玫瑰谷景区于2014年初试运行,2014年游客流量超过95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收入1.3亿元。2016年1月至11月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二、玫瑰小镇旅游市场的开发
2013年下半年,玫瑰谷尝试产业转型,种植基地作为景区试运营,近3年来,传统原料花种植收入每年增长15%,景区参观人数年均增加近25%,与此同时,玫瑰谷原料花的种植和生产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目前主要涉及的玫瑰产业链有种植(包括种苗、鲜切花)、玫瑰深加工(玫瑰衍生产品)、玫瑰服务(旅游产品等),经济效益占比分别为2:3:5。
2016年玫瑰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种植人员313人。鲜切花生产已经拓展到食用花卉领域,形成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面膜等38个系列,150多个品种的衍生产品系列,2016年收益约为6000万元。玫瑰谷的鲜花主要通过航运销往上海的市场,供不应求。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交通运输成本比以往大大降低,亚龙湾玫瑰小镇将建成一个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如种植、精加工、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玫瑰主题文化基地及主题产业园。
2012年12月,第五届中国月季花展暨首届三亚国际玫瑰节在三亚亚龙湾“玫瑰谷”开幕,共有来自国内外25个城市的单位参展。花展共分为主题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传播活动四大版块。
2015年3月,全球第一个百万网友众筹建成的热带爱情地标在亚龙湾玫瑰谷落户,打造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新的旅游增长点,颠覆传统景区旅游开发的理念,以淘宝众筹为载体,采用“情感+旅游+建筑”的跨界新玩法,创新众筹模式,围绕爱情和婚庆做文章,将时下十分火爆的“互联网思维”、“众筹模式”和海南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以一二三产融合为核心、充分发挥“双创”和“互联网+旅游”的聚能效应,以玫瑰种植、玫瑰衍生产品创意开发、真爱主题项目功能为先导,彰显生态田园和玫瑰主题文化创意价值,引导和深挖玫瑰产业和爱情产业的消费潜能。以高负氧离子生态环境和具有国际服务品质的国内一流品牌机构为基础,构建高附加价值的康养产业。
三、亚龙湾玫瑰小镇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亚龙湾玫瑰小镇建设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玫瑰谷仍处于花卉产业阶段的初级阶段,就其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无法与国外发展成熟的花卉中心相竞争,同时小镇的建设仍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产业现状:以观光农为主,尚处于开发初期,深度消费严重不足深度消费严重不足。
1.农业观光型开发为主,与亚龙湾客群关联度低。以玫瑰的种植、观光、产品加工展销为主。2014年游客流量不足百万人次,人均消费只有几十元,而且游客以旅行社组织为主,与酒店客群的关联度不大。
2.农村问题的主要症结。农村资产难以资本化;农民分散化经营,缺少规模经济;农民现代公共服务意识落后、技能較差;农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
3.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落后,“最后一公里”成瓶颈。车站景点不连通,旅游车跨境载客难。玫瑰谷用地是农用地,按政策,配套设施占地只能占总面积的3%,不超过20亩,要建喷灌设施、育苗工厂、冷库,就没有多余地建洗手间。而作为观光景点,洗手间数量少,直接影响游客体验。
4.国际化水平低。外语服务水平低;国际游客比重低;与国际标准接轨缓慢。同时旅游城市吸引力低,2016中国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中,三亚市排在第46位。旅游城市吸引力,不简单取决于旅游资源或产品,而是城市经济实力、环境资源、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5.用地供应问题和资金投入问题。因为亚龙湾玫瑰小镇项目规划范围内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不一致,导致小镇落实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开发建设困难,无法办理相关土地使用手续,致使项目扩建、融资贷款等出现困难,建议市政府协调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产业小镇新增配套用地专用及收储等工作,解决产业小镇建设用地供应问题。同时项目后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缺乏,工程量大,投资大,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
四、特色产业小镇旅游发展建议
特色产业小镇的建设要以世界需求、国际水准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具有乡愁、时代感、现代化的全球一流特色小镇。在玫瑰小镇建设中,要结合三亚实际,汲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超前的理念、世界的视野打造玫瑰小镇。既要充分体现中国元素、三亚本土风貌和肌理的鲜明个性,又要展现现代化、国际化的特质,使之成为一个农旅高度融合、产业链丰富、能代表中国未来特色小镇建设的风向标。
1. 通过助推亚龙湾旅游产业升级,打造亚龙湾区域标志性节点、建设亚龙湾旅游服务核心岛、创立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特色精品项目。
2. 构建国际“汇智”平台,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汇智平台,吸引高智高资人才,增进国际交流,增强文化和资本的融通,实现面向国际的资源整合,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3. 改造由主干道进入园区的道路,铺设水泥或柏油路面,进行必要的道路两旁绿化。加大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设施和交通、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将特色小镇与主要交通要道连接起来,大力整治村镇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营销策划,积极推进玫瑰谷在岛外的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主打婚庆旅游产品,营造 “美丽·浪漫·爱”为主题的“浪漫主题度假”、“花卉博览观光”的品牌形象。
5. 政府部门协调,提供公共财政支撑:建议市政府协调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产业小镇新增配套用地专用及收储等工作,解决产业小镇建设用地供应问题。市级财政提供项目扶持性资金;政府协调政策性(或商业性)银行给予项目贷款,并由财政给予贴息。
6. 加强培训、交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进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振君.海南:让百个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撑腰”[EB/OL]. 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qg/201510/t20151026_4877361.htm,2015-10-26.
[2]王聚贤,史广峰.以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EB/OL].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5-07/29/content_67594.htm,2015-07-29.
作者简介:陈皪(1976—)女,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旅游管理海洋方向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