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瞬间的感动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an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夏季,对豆蔻年华的我来说,是有些特别意义的。于是,像冥冥中有指引一般,我与第十届创新英语大赛就这样牵手走在了一起,共赴一场华丽的盛宴。
  ——题记
  每一段奇缘都是有令人心动的偶遇
  新学期伊始,还没有将“假期”这个概念从脑中驱走的我,趁着下课的时间偷偷溜到了学校正厅。本想着稍待一下就马上回去,却不自禁地在一张海报前伫立了很久:明明只是很朴素的介绍,明明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号召语,可却像被赋予了魔力一般,死死地揪住了我的视线,就因为那两个字——“创新”。我对于创新的执著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从小就是一个有着稀奇古怪想法的孩子,明明这道几何题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出来了,可是我却非要想出能够超越老师的更简单的方法,就因为这样,我还成功拿到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所以,当这两个字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甚至完全不顾耳边响起的警告般的上课铃声,以博尔特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了门卫室,借来了笔和纸,然后详细地记录着报名方式、比赛时间等等信息。
  初赛的兴奋和精心准备
  当拿到了初赛作文题目“虎妈教育”时,我兴奋不已。了解命题趋向后,我马上开始在GOOGLE上寻找到各种英文原版的权威报刊及学术人士对于该事件的评价与态度,在越过语言障碍的同时,不停地比较与思索各种媒体评论及理由,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影响,并最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得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结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为该选哪种态度而犹豫不决时,我偶然间听到了邻班好朋友的议论,原来她们也参加了这次大赛,于是我们就自发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讨论和磋商各自的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
  走进决赛前的欣喜与温馨
  就如我从未怀疑过的那样,我顺利地通过了初赛、复赛,收到了到北京角逐前20强的夏令营邀请函。
  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偷偷算了一下进入全国前二十强和所有参赛者之间的比率,比哈佛录取率还要低,看来这前20强的意义还挺重大的。于是。我不明缘由地呵呵傻笑,旁边的乘客露出一脸疑惑的表情…
  到站时,恰逢北京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我的心情有些莫名的紧张。可是这些小问题在我进到宿舍的那一秒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有两个亲切的大姐姐主动跟我打招呼。迅速地处熟以后,我们一起总结了一下宿舍基本信息:6位室友分别来自6个不同的省份,讲着6种不同的地方方言,有着6种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在这之中,我是唯一的一个高一生,其他的5位姐姐,不是高三就是高二,也正是因为这样,同寝的室友们都对我格外照顾,让我有种如同亲姐妹般的温馨感。
  决战之时,我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当得知我终于进入20强的时候,我非常淡定,即使也有获得肯定的小小欣喜,但更多的还是要有面对总决赛强强阵容的冷静。在此之前,我已经充分地了解到自己正面临怎样的对手:他们拥有极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他们拥有高达高级别的单词储备量;他们掌握着相当于英语母语同龄人的阅读能力与辩论技巧…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处境后,我决定遵循“努力就是王道”的原则,充分肯定自己的实力,同时绝对不小觑任何一个人的才能,就如同那句话说的一样:“开枪的人必须做好被枪杀的觉悟。”
  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后,我开始着手准备总决赛的比赛内容。我一遍一遍地改着稿件,又一遍一遍地温习、背诵,直到晨曦的光划开天际的黑暗。
  比赛定在下午,上午留给20强选手彩排。看着一边踱来踱去一边背诵稿件的忙碌身影,我突然觉得有些欣喜,又有些紧张:欣喜是因为自己即将与中国高中生中英语综合能力最强的19人同台竞技,紧张是因为对手的强大。
  正式比赛终于开始了,我的演讲以我独特的“王氏激情开场白”赢得了大家不绝的掌声,同时也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跻身10强。比赛中最激励我的一件事,是当我站在台上时,我能清楚地看到同寝室的室友们为我鼓劲的手势,还有在半决赛中随机与我分为一组的男生也在为我加油。
  虽然没有拿到冠军这件事稍稍让我有些不甘心,但当我站在台上,沐浴着灯光与掌声,一位给我颁发证书的领导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你的开场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很看好你……”的时候,我不禁感动得一塌糊涂,名次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份记忆、这份肯定。这份来源于他人的鼓励与信任已经让我最大限度地享受了这次比赛。虽然有遗憾和艰辛,但当我重新审视这次经历的时候,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无愧于自己的努力与大家的期望,我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离别与新篇章的开始
  首都的天气总是这样贴心地关照着我的心情:初来时还是映衬着我那不安情绪的牛毛小雨;离去时,已化作灿烂千阳,充斥在空气中,时刻萦绕着我、温暖着我。创新英语大赛,感谢你给予我的一切,感谢那段温馨美好的回忆。我会打包这些记忆,重整士气,让未来美丽起航。
其他文献
李蓉军:《招生章程》是依法治招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公示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招生录取工作并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各高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实事求是地制订本校《招生章程》,不得提出违背国家法规和招生政策规定的特殊要求。《招生章程》必须真实、准确。  韦巍巍:高校的《招生章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招生
期刊
华北:气吞万里山河    学在中国 选对大学结对缘  三十多个省(区市)。一千多所大学……  你是否迷惘于这组庞丹数字中的选择?  重点大学、一般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院校……  你是否已经明晰自己今后的路途通向何处?  理科的严谨,文科的诗意,你中意什么?  工学的厚重,商学的张扬,你适合哪个?  农学的稳重,医学的精妙,你向往哪个?  你是否渴望了解各地高校的优势特色?  在此,来自各地区的教育
期刊
无论是世博、亚运的开幕谢幕,还是明星大腕的趣事轶闻,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这背后,那些头顶传媒行业“无冕之王”光环的新闻选人功不可没,在许多莘莘学子的眼中,传媒行业可谓魅力无限,吸引无数人为之“竞折脬”。  如果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那么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这四位各具特性的“小兄弟”共同造就了这个“大家庭”的繁荣兴盛。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绝
期刊
按分卡位,幸运Or不幸  我们先看“踩线进去”。按照教育部规定:在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高校应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省级招办按高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既然省级招办的投档人数要高于学校录取人数,那么,低分进去的考生在学校最后录取时就有可能被退档,尤其是仅高于院校投档分10分以内的考生,退档的风险比较大,刚达到投档线的考生退得最多。如果考
期刊
李雪华:我校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2002年就被北京市确定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201 1年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学校有近30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历史,现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我校专业优势和地域优势显而易见,
期刊
梦想——人生的起航  依稀浮现出刚来北京时的情景:繁华的城市,拥挤的交通,匆忙的人群。一幕幕都让我充满着好奇和陌生,新的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004年8月,我怀揣这梦想走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国高等文凭SQA-HND项目。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贴近我们又似乎遥远的项目。SQA-HND是中国留学服务中心(CSCSE)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共同将英国高等文凭HND(g
期刊
亲爱的学弟学姐们:  你们好,我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梅捷,姑且就称一声你们的师姐吧!虽说现在已经是一位研究生,但在法律面前可以说还是一个新人。我本科专业是西班牙语,后保研至法律硕士,在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后,欲将对法律专业的了解告知于你们。  我研究生时选择更换专业,并不是因为我之前的本科专业就业不好或是时它失去了兴趣,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换一种思维方式去了解这个世界。西班牙语对于我而
期刊
主持人:曾老师您好!很高必您来到茶座,我知道您是我的老乡,因为高考。让您从四川来到了北京发展,如今看来高考对您人生的意义显而易见。  曾庆梅:的确,高考对于我来说,是平凡生活的转折点。我是1989年参加高考的,高中就读四川省乐山一中——郭沫若的母校。我们高中受的教育就是: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那时候没什么题海、热门专业、就业等问题的压力。所以比较享受学习的快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
期刊
初到电子科大  和很多的人一样,初到电子科大,我充满着新奇,也有不少迷茫,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学的教育方式与高中的差异。在电子科大,知识并不局限于书本上或者老师讲过的内容,知识的难度也更深了一层,但这让我觉得自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弥补自己学识方面的不足,所以我开始喜欢上了图书馆。电子科技大学的图书馆无论是外观还是藏书量上都算是国内大学中名列前茅的。图书馆就如同一片沃土,我就像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贪婪地汲
期刊
《高校招生》:1984年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选择了比请华大学名气小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并一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基于何种考虑?  陈坚:在大学本科时,我的专业是无意被选择的,但在读研究生时,我有了很大的转变。选择到无锡轻工业学院读研,一是因为我老家在无锡,大学毕业后父母也希望我回来发展,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一次讲座的意外触动。记得在大学本科阶段,我听过钱易老师(编者注: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