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曰[1]: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2]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3]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余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以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俗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雖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4]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5]至於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於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6],况堂奥[7]乎!
  (选自《元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释】
  [1]叙曰:墓志铭开头常用的格式。叙即“序”。
  [2]小大之有所总萃:元稹用“总萃”一词来归纳杜甫的成就,认为杜甫是诗歌发展的集大成者。
  [3]赓歌:酬唱和诗。
  [4]自非:倘若不是。
  [5]陵迟:衰微。
  [6]藩翰:篱笆围墙,比喻边缘的地方。
  [7]堂奥:厅堂深处,比喻深入的地方。
其他文献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关于这首词的本事,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十三卷引严有翼《艺苑雌黄》云:“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席上有
期刊
阅读教学需要媒介,这个媒介,广义来说是指能够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凭借,狭义上可理解为教材。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教材,因而媒介即一篇篇课文。根据对话理论,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与选人教材‘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带有解释性质的对话过程”,这里所用的概念是“文本”而非“课文”。综观近年中小学语文界,“课文”见弃而“文本”概念被偏爱的现象愈发明显。那么,所谓的“文本”与“课文”有无关系?或
期刊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在分析文学作品时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风格综合理解的一种鉴赏方法。如辛弃疾,他的经历注定了他的作品以“爱国”为主线,所以在鉴赏他的作品时,用“抗金救国”“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来概括思想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准确的。但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一生的创作也是复杂的。辛弃疾一生的所有创作不可能都表现爱国情怀,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的是热爱田园自然的感情,《清平乐
期刊
高考试题从不是“明日黄花”,更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而是一座“富矿”,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试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与备考工作大有裨益。综观2017年高考三套语文课标卷,不难发现其命题呈现出“抓软肋”“聚盲点”“重思辨”“接地气”四个显著特点。现结合试卷,作简要分析。  一、抓“软肋”,丰富阅读内容  1.丰富阅读文体  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尤其是阅读教学,“文体失衡”,具体
期刊
据说清代才子纪晓岚小时候读书淘气,塾师石先生上课时,他在墙上挖一洞,蓄养了一只小山雀,后被石先生发现,并在墙上书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再去喂鸟,见鸟已死,看见墙上的上联,知是先生所为,心中很是委屈,于是对出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下联形式上逐字逐词与上联对仗十分工稳,且平仄也相对,非常符合先生平时教学生课对的要求。但下联中“石先生”乃人称,与上联的“砖
期刊
什么是小说?著名作家冯骥才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小说类似于一个人正在路上走,冷不防被人推到水中。此语道出了小说故事的可读性和情节的独特性,要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作家李德霞的小小说《三棵树》,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却也在标题上设置了悬念:谁的“三棵树”?围绕“三棵树”,作品刻画出哪些人物?谁是主角?“三棵树”富含怎样的意蕴?  一、《三棵树》托起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丫头”无疑是小说中
期刊
初夏使岛屿有一种肉体上的兴奋。  在花开到烂漫肆无忌惮的季节,掉落在地面上的花瓣,混合着湿热的雨水,被炎烈的日光蒸晒,发出一种熟透的香味,一种熟透开始腐烂的气味。  风沉重地垂挂在每一个慵懒不动的树梢。花叶在腐烂中释放的香味混杂着使人晕眩沉溺的毒素。  所以,岛屿的夏季,在蒸氳着湿热的密林和繁茂的草丛里,有彩色斑斓的蜥蜴,呼吸着奇香如毒的腐烂,试图使一个夏季都只是困倦、慵懒,都只是肉体官能上肆无忌
期刊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一个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
期刊
2017年高考实用文的考查特点是:人物传记淡出,新闻调查成为热点。全国课标卷三套试卷均考核了新闻调查。专家预测,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还应是2108年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其主要考核的内容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统计图表的分析,观点的对比,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等。从考查的能力层次上来说,其考查仍然是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次进行。  新闻从大范畴而言属于记叙文,但又有自己鲜
期刊
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霜较露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