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真情献给老人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回到25年前,1980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忠县涂井乡望江村一组,一个特殊的社员大会。
  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土地即将下放到户,队里的五保户张大秀、牟其武娘儿俩不再由集体供养,他们将分得相应的土地,并选一户为他们承担土地耕作和赡养义务。
  张大秀的女儿已60多岁了,无力照顾盲人母亲和兄弟。组长牟一登希望能有人担起这个担子。
  他的话刚落地,大家就议论纷纷:“两个都是瞎子,不能做事不说,照家防偷儿都不得行,是个包袱哦!”
  讨论一直进行到下午?熏还是没人接招。
  在漫长的几个小时里?熏有一个人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自己是村妇女干部,又是共产党员,如果不照顾他们,这娘儿俩怎么办?可公公是村支部书记,一天到晚在外忙碌不能回家干活,丈夫又在乡里的社办企业上班,最大的孩子才10来岁,自己一人要干8个人的农活,如果赡养两个盲人,能行吗?”她几次欲言又止,如坐针毡。
  良久,组长牟一登问牟其武娘儿俩:“如果让你们来选,你们愿意跟着谁过?”
  “我们只愿意跟着李淑娥。”牟其武娘儿俩脱口而出。听到自己的名字,正沉思着的李淑娥一个激灵。牟其武接着说:“她一直都在照顾我们,家里煮了好吃的东西也给我们送过来。逢年过节还要把我们接到她家里,给我们买衣服买鞋。”
  钦佩的眼光纷纷转向她,李淑娥,这位众人信赖的妇女干部,也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我一定好生照顾他们!”
  一个新家就这样诞生了。
  一次,张大秀生病不想吃饭。李淑娥担心拖坏了张大秀的身子,想帮忙喂她饭吃。但农活实在太多,抽不出时间。于是,李淑娥用大碗盛上一碗饭,使用同一双筷子,碗沿的一边喂给张大秀吃,自己则在碗沿的另一边扒上几口。
  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正香时,张大秀的女儿看见了这一幕,说:“你不怕脏吗?我们当子女的都觉得吃不下去……”
  “张大妈就像我的亲娘,儿女还有嫌自己的娘不干净吗?”李淑娥的回答很平静。
  1990年,在社办企业上班的老伴牟一高被涂井乡政府安排到敬老院当院长,月工资30元。
  牟一高说什么也不愿去接这个麻烦活,李淑娥也担心,就跑到乡领导那里说情。
  接待李淑娥的乡政府文书说:“叫老牟去干这个活儿,领导是有考虑的:这些老人不好照顾,而你们家个个都孝敬老人;工资低,没人愿意去,你们家的人又不计较这些;再说,你公公是老支书,你也是妇女干部,全家人的思想觉悟都高。”
  一席话,说的就是两个字:信任。
  李淑娥点了点头。
  在李淑娥的劝说下,牟一高当起了这个月工资30元的敬老院院长,李淑娥则隔段时间便去给老人们洗衣服和被盖。
  转眼间,12年时光悄悄流过。李淑娥和丈夫任劳任怨地维持着敬老院。
  2002年9月,因为老伴年老体弱,伺候老人们经常力不从心,李淑娥索性放弃家中的农活,来到敬老院辅助老伴。
  敬老院有3个盲人,李淑娥每顿把做好的饭菜端到他们手中,还把泡菜切成细末放到每个盲人碗里拌匀。她说:“如果不把咸菜拌匀,老人们眼睛不好,就会一口把咸菜吃下去,太咸太辣他们会受不了的。”
  对生病的老人,李淑娥更是倍加关照、精心护理。
  去年3月,陈正荣老人生病。李淑娥除了请来医生治疗,每顿饭都特意煮个鸡蛋,女儿买给自己的补品?熏她也送给了老人。老人觉得很过意不去:“敬老院没有多的钱,我再也不能这样吃了。”
  “您的身体虚弱,需要好好补一补。”李淑娥安慰陈正荣老人,“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女儿,不管哪个老人都是我的亲人,得了病我都一样照顾。”
  “要不是李淑娥,我们坟上的草都不知道长了多高了。”退休职工牟其善说。1990年4月,他因为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妻子周达珍又摔成了重伤,几个孩子都不在身边。李淑娥义务为他们挑水、洗衣服,还上山扯草药给周达珍治伤。每天不是把饭菜端到牟其善夫妇床前,就是把夫妇俩背到自己家里吃饭。
  感激她的人很多?熏但李淑娥甚至已经记不得到底帮助过多少人。因为只要哪家有困难,她都会鼎力相助:没有吃的,她送粮送肉;缺少穿的,她送衣送裤;老人没人照顾,她就如同亲生儿女去伺候……
  “李淑娥是个专门为老人、为最穷最困难的人办事的好党员。我们这些孤了残了的老人没办法报答她,只有求老天爷保佑她活到200岁。”老人们朴实的祝福,带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感动。
  在李淑娥的一个纸箱子里,装满了20多本荣誉证书。今年?熏她又当选全国劳模。但是她的想法很平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宣誓时是怎样说的,我们就应该怎样去办。我只知道,党员就应该不自私,专门为群众,要巴不得人家比我过得好。”
  正是这个“巴不得人家比我过得好”的李淑娥,现在的家还是两间低矮的土墙房。丈夫曾经嘀咕过害怕有个三病两灾的没钱治,小儿子也曾经开玩笑地要她“换设备”,可李淑娥总是说:“生活要求不能太高了,我们总比那些最困难的家庭好吧。”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群众路线,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一批党外积极分子,在艰难岁月里,千方百计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使人感动。  1945年7月6日,《新华日报》刊出同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党的“七大”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这篇政治报告轰动了山城。报纸刚发出便被抢购一空,或被特务没收。  王若飞令加印两万份,由各组党员负责发出,不但要送到重庆市内,而且要送到外地。这项任务,主要通过党的外围
期刊
57岁的马培贵没有读过书。去年秋天,他种植的1亩半辣椒收入了5000多元,丰收的喜悦让这个常年与泥土打交道的文盲也有了诗兴,创作了一首《辣椒歌》四处传唱。  2004年春天,石柱县悦崃镇党委、政府决定在新城村建立辣椒种植示范片。3月的山区春寒料峭,党委书记向炳成来到古城组,连续三天三夜食宿在村里,动员马培贵等30多户农民种植辣椒,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后,西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邓先明、
期刊
1944年底至1945年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很大胜利。日本统治集团更急于谋求迅速解决所谓“中国事变”,一面再次发表“对中国国民政府的声明”,加紧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再度调兵遣将从军事上给蒋介石以强大压力,逼蒋就范。继陷洛阳、衡阳之后,日本又西犯广西,攻陷桂林、柳州、南宁,打通了所谓大陆交通线。1944年12月,日军侵入贵州,攻陷独山,摆出从侧背包抄重庆的战略态势
期刊
与同龄人相比,去年7月从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毕业的陈翠有太多的不幸:55岁的父亲陈庭平在2000年就下了岗;母亲嫌这个家太穷,5年前与父亲离了婚;今年5月24日,76岁的婆婆离开了人世;自己大学毕业后艰难地寻找工作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23岁,正值青春年华的陈翠,心开始失落。  陈翠曾是一个出色的学生。9岁时,她就梦想当一名画家。在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绘画作品就曾获过奖。在重大,
期刊
地处渝东南边陲的黔江和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个区县,重庆直辖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温饱基本解决,农村贫困面显著减少;非农化进程开始起步,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步伐加快,交通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渝东南地区生产总值103.4亿元,比直辖市设立之初的1997年增长83%。粮食总量由1977年以前长期在77万吨左右徘徊,2004年达145万吨;人均粮食由长期不足300公斤,
期刊
秀山是边区,就得敲“边”鼓。6月10日,笔者在秀山县渝东南边贸综合批发市场见到这样一幕——  “嗨,刘老板,这种电扇多少钱一台?”“这个呀,160块。这是电控开关的,性能可靠得很呢。”“价格上有没得优惠?”“我喊的是价,你还的才是钱呢,你开个价嘛。”一翻讨价还价后,电扇以150元成交。  刘老板叫刘木元,湖北省荆州人,先后在湖南和重庆其他一些区县做家电生意,但都没有挣到钱。2000年,刘木元辗转来
期刊
“务必牢记‘三个六万’”    每天中午,成群结队的职工走进宽敞明亮的餐厅,享受公司免费提供的工作餐……一个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而今一派祥和。  “海康”变为“如意海康”,3000多名职工也从下岗的“怨海”中走向了“如意”。  原重庆海康有限公司走过60多年的辉煌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了“死海”。去年11月,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职工上访不断……  紧要关头,区委、区政府领导知难而进,与职工对话
期刊
38岁的云阳县双水乡青山村农民、共产党员颜锦财,拥有着众多的桂冠:云阳县十佳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云阳县优秀人才……去年,他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举动:投资160余万元,筑坝拦断流经家乡的裕溪河,修建一座蓄水6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太阳三天苗发黄,一场大雨土冲光。”这是青山村的真实写照。家门前虽有裕溪河流过,但一遇干旱就断流。  颜锦财10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上山挑水,母子俩走了近10里路才
期刊
渝东南经济发展迈大步,令人欣喜。但是,我们也还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渝东南还有一定的差距——该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建国以来直至1980年代末,国家及省(原属四川省)对该地区极少投入,近40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仅2.17亿元,年均人平不足2元。划入重庆直辖市后,该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但是,2004年该地区人均GDP还是只有3342元,低于
期刊
2002年初,正当綦江县三角镇中坝村村委会主任朱忠元雄心勃勃,准备带领群众连续作战,修建全村9个村民小组中惟一未通的冷浸沟公路时,他却因积劳成疾倒下了。  到医院一检查,是直肠癌,已经到了晚期。害怕丈夫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朱忠元的妻子一直隐瞒着病情。朱忠元自己也根本没有往这方面去考虑。他想的是,如何尽快把公路修好。  第一次手术,直肠被切除,大便的排泄道被改到了左腰部。从此,朱忠元无论走到哪里,腰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