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夜在“台湾”过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结束后,根据当时周恩来治丧委员会的安排,骨灰第二天才撤。那么这最后一夜把周恩来的骨灰放哪儿呢?按一般人家习惯,他的骨灰应该回家放置在西花厅,但是,周恩来在生前已经对邓颖超有所交待:他的骨灰要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让他的最后一夜在“台湾”度过。
  周恩来的足迹留在了祖国大部分的山山水水。唯一让他遗憾的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他都未能去西藏和台湾。西藏毕竟早就和平解放了,已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而台湾至今还孤悬海外,这是他临终前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因此,他要让自己的骨灰最后一夜放在台湾厅,以表达他最后还要和“台湾”在一起的心愿。
  (秦九凤/文,摘自《中华魂》)
其他文献
近日,某医院组织专家教授下乡义诊,原计划一天的活动,只坚持了两小时便匆匆收摊走人。群众称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义诊为“一阵风”。  专家教授利用业余时间,主动下基层到乡村进行义务诊断,是种美德,即使是两小时,也殊为不易。而对于基层群众而言,能有这么一次向城里专家问诊求医的机会,更为不易。很多人早早起床、搁下农活,还有的步行十几里路前来。群众如此珍惜这种机会,是因为平时没条件接触名医专家,更别说让他们到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新凤霞、溥仪、杜聿明曾一同在全国政协“劳改队”劳动过一个时期。  新凤霞回忆,一天休息时,皇帝问我:“新凤霞,你老是在休息时打毛线打个没完,都是给谁打的?”  我说:“丈夫、孩子、爹妈……”  皇帝一听,眼睛就湿润了,小声说:“我3岁登基,我父亲就成了摄政王,后来我一步步走向犯罪,就和家人相隔万里再无音信了。直到1951年,我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我那时头脑已经麻木了,不知道因
期刊
台湾新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潘嘉和表示,如果发现身边的老人经常性地为小事焦虑,甚至造成睡眠不良或食欲不振,转移注意力是很好的办法。让老人与老友一起看电影、吃饭、外出旅游,把注意力从他们焦虑的事情上移开,就能够帮助心情逐渐安定。  生活步调太快会影响老人情绪,可以利用接触大自然的方法来排解,每周固定去郊外散心,能让老人心情逐步平静。  (据《台湾新生报》)
期刊
一度千疮百孔的火龙山,如今绿色满眼。  “长年的矿山开采和少数人盗采滥挖,使得山体破损严重,采坑密布。”安徽省肥东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许有柱介绍说。火龙山及周边地区遭破坏山体面积曾达68公顷。对此,肥东县实施环巢湖地区非煤矿山关闭整治行动,对上百家石料破碎企业整治关闭,恢复耕地面积25.18公顷,恢复林地面积28.96公顷。  “火龙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安徽省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缩影。10年来,安徽
期刊
毛泽东称赞他是只“大船”  周小舟原名周怀求,字元诚,191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地主家庭,与毛泽东是同乡。1936年,改名周小舟的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去南京与国民党代表举行谈判。这一年,他只有24岁,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在他四次前往南京后,于1936年8月去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之后调到中共中央军委,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  毛泽东对周小舟也颇为信任,他先派周小舟去新疆盛世才处做
期刊
朋友日本留学归来,在广州一个繁华路段买了一个铺位,准备开家餐厅。有一天,他邀我去参观。我到时餐厅正在装修。只见工人正把原来的门都拆下来,准备更换。朋友笑着对我说:“原来的门都是朝里开的,要改成朝外开的。”我说:“把门设计成朝外开很容易伤到过路人,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他摇摇头:“伤人赔钱是小事,生命才是大事。” 我不解。  “这是我们家的祖训”,朋友解释道,他爷爷年轻时常跟着一帮人打零工为生,因为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歌德曾经说过,人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个阶段。今天,你们即将结束校园里的学习时代,踏上人生更大的舞台,畅游大千世界,勇敢地面对中华民族三千年未有之伟大变革时代。  希望你们永远都要做秉持良心、恪守良知的二外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每个人心中的良知,就如同黑夜星空中的北极星,它指引着人走出生活的迷宫,直达内
期刊
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法律上都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也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一些国家在“精神赡养”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此鼓励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  日本:定期给家属写信组织家属会  现在日本养老院为了增加儿女跟老人的沟通,会做很多工作,包括定期给家属邮寄老人们的生活状况报告,定期进行电话访问和家属会等,让他们之间形成信任,保持固定的联系。亚特力特别养老中心负责人表示,
期刊
4岁的外孙女点点牙疼却爱吃糖,她妈妈为此打过她。一天中午,我带她到小区门口买东西,她缠着我给她买糖。当她吃着糖出门,正好碰到她刚下班的妈妈,急中生智说:“姥爷对我太好了,我不要糖,他非得给我买,咱以后可得好好孝敬姥爷!”  (冉庆亮/文,摘自《快乐老人报》)
期刊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成功,往往离不开良好的家风熏陶。重视家风传承,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欧阳修:饱学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曾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由于他勤奋好学,又从名师,后来文章名冠天下,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学识渊博,自不待言。长子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