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00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确切地说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就是展现美的世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睁大双眼,你就会发现自然界成了审美教育的大课堂。作为农村中小学来说,走进大自然有非常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环节就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美。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作佳篇,文质兼备,蕴含大量美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充分挖掘美的资源,展现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将学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带他们进入美的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美。如阅读朱自清著名散文《春》:“春雨图”中“静默”二字写的最妙,传达出春雨中安静而祥和的气象,突出静态美。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把学生引入美的天堂。又如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注重绘声绘色地讲述百草园里美丽可爱的景物以及正是这些景物才是“我”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的道理。这样,就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草园的生活,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带入美好的世界。在教授《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在简介黄果树瀑布之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再让学生概括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然后,通过听瀑布的声音(放录音),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声音是如此气势宏大,进而得出总的感觉──黄果树瀑布美,美在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美在大自然挟来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因此,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发现美,增强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感悟生活中的美。
  二、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
  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断。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目,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战士的英雄主义美,爱国主义美和共产主义美,再联想到抗震救灾的战士,不畏艰辛,舍生忘死的精神,使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更加壮丽,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引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授《一厘米》时,文中在公共汽车上,在寺庙里,母亲陶影的神态、动作、充满母性光辉的目光、时而温柔时而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美德也有陋习的真实可信的母亲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那份浓浓的亲情,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让学生知道事情虽然未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但是其中的不良社会风气比比皆是!特别是像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只求有利于己。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不要做那种虚伪透顶的学生,怕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太阳下面而想尽办法掩盖。因为在学习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大胆暴露自己的缺点,让别人、让自己尽快发现,才能使自己很快改正缺点,而越来越进步,离成功也越来越近!真正发现真善美。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唯有创造才是快乐。只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创造。怎样引导学生创造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在朗读中锻炼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让学生以充沛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准确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是一种美的创造。教授《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美文时,我就非常注重朗读。通过朗读,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条迸溅着水花的淡紫色的瀑布;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在那里欢笑、嚷嚷;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张满了的帆。在朗读中,那片瀑布般的紫藤萝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带来了舒心的欢乐;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再读,在读者的引领下,随着作者感情的抒发,我们又会进一步的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意识到要加快步伐,鼓起生命的勇气前进,我们便会是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因此结合教学,可组织诗歌朗诵会、散文朗诵会等形式,激励学生饱赏诗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引导他们去创造美。
  (二)在口语表达中提高
  语文教学口语训练方式很多,如复述课文内容、课堂讨论、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对抗等等,在各种训练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下逐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进而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每节课首始,教师可给学生几分钟自由演讲时间,促使学生自由搜集课文中的优美词汇,然后描写成生动的画面,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作文中创造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最能激励学生创造美而又能体现这种创造美的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所以要经常开展写作活动。教师每周要布置两到三篇的作文,让学生发挥写作创造水平。让学生把对美的发现、感受、追求、熏陶表达出来。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又密切联系,教师只有在学生获取美感以后,及时的组织他们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优美的文字、结构形式准确地表情达意,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美便得到创造、得到升华。
  总之,审美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长期坚持不懈。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独厚的条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张创先,男,1966年生,江苏泗洪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对话。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显然又暴露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因对话不畅通致使阅读活动虚浮、肤浅而流于形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对话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公开课激发思考,建构“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  【关键词】倾听;高效对话;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摘要】问题导学与合作互动的结合改变了小学语文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防止机械照搬。“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特点灵活运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效率;提问;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同学们,我们今天讲……”之后,教师便滔滔不绝地把教材内容一股脑地说写出来,不仅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还对学生
【摘要】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上饶人来说,又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丽上饶、热爱美丽家乡的感情。全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真实地反映出我们上饶农村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学习的快乐交还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兴趣;质疑;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
【摘要】基于微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和实践,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本文仅就微信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展开论述。从引入微信可行性分析、微信参与方式探索、微信重要性阐释三个角度,阐述了建构以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微信;朋友圈;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微博、
【摘要】小说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语言诚挚,象征意蕴丰厚,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遭遇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主体意象——药方、行走、琴弦这三个角度,研读分析,解读作者对于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目标;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这
【摘要】本文想探究“兴趣”的外延与内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诸多方面的“兴趣”。这不仅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激发;力炼;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成长显现其应有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科学把握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能让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教研的盲区,本文提出了“一二三”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缘起,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校本教研”这一字眼,也逐渐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追随着这一课改洪流,我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教”“课例研讨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将语文的诗意带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本文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中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通过观察引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