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年不单单是文化交流,我们要全方位的碰撞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是个很独特的国家,它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上,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小摩哥相望,扼大西洋和地中海航路的咽喉,号称“永不沉没的航船”。占伊比利亚半岛绝大部分的西班牙,面积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万,是欧盟的成员国之一。
  比利牛斯山脉的阻隔让西班牙有着迥异于欧洲大陆的风土人情,而共同的拉丁语传承,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有着一层更为亲密的关系。在西班牙驻华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比亚(Carlos Blasco Villa)的身上,似乎就体现了这两种因素的矛盾统一:浓密的大胡子、略胖的身材,不太熟悉时让人觉得有着欧洲人惯有的刻板和严肃,一旦熟悉之后,他那热情的招呼、开朗的笑声以及无拘无束的思路,又传递出拉美语系国家热烈奔放的民族气息。
  


  
  对中国人来说,西班牙在文化和地理上显得有些遥远,然而双方的相互交往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8世纪初,双方就有使节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交往的基础上,1973年3月9日双方签署了建交公报,进入了中西友好关系的崭新阶段。
  2007年7月,随着北京塞万提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点燃了京城百姓对西班牙文化的热情。7月15日,西班牙“博物馆迷宫”开展了,爱好参观博物馆的大人和孩子又有了周末的好去处:用模型、照片和影音视频给京城的人们带来了西班牙现代艺术馆的全貌。
  金秋十月,北京世纪坛迎来了100张设计独特的海报,100把形状各异的椅子和100盏缤纷悦目的灯具——这是来自西班牙的“300%西班牙”的设计,在京城刮起了西班牙艺术之风。
  今年,恰逢中西文化年和中西建交三十五周年来临之际,西班牙驻华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比亚先生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专访。
  
   “中国与西班牙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对外传播》:大使先生您好,您是在2006年10月份来到北京上任的,在出任驻华大使之前您来过中国吗?您对中国的印象怎样?您在本届任期内的使命有哪些?您当时递交国书时的心情怎样?
  卡洛斯:2006年10月我来中国赴任之前,曾有很多机会访问中国。在1982年到1992年之间,我担任过西班牙外交部国际经贸司司长。那时,西班牙政府向一些西班牙企业提供贷款,以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我陪同一些企业团来中国考察,比如,我们西班牙最知名的高营养固体饮品品牌之一高乐高。可以说,我和中国的缘分可以追述到20年前。
  得知自己要来中国做大使,我感到十分高兴。目前,中西两国关系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1973年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关系持续升温,近几年来双边关系发展尤为迅速,2005年4月西班牙参议长罗霍·加西亚来华访问;2007年6月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在中国西班牙年之际,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007年11月中西论坛第四次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闭幕……
  我的使命正是推动这种良好关系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中西两国间高层互访频繁,各个领域的合作全面发展。2007年,我们举办了中国西班牙文化年,旨在进一步推进双方的理解、交流与合作。11月,为纪念中国西班牙年,西班牙王储夫妇完成了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我陪着王储夫妇出席了各类企业、经济和文化活动;紧接着,我又参加了11月27日在马德里举行的第四届中西论坛。现在,中西论坛已成为两国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外传播》:最近两年,中国和很多国家相互举办了文化年等系列活动,旨在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我们发现众多国家的文化年活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自己举办文化年的目标定位为向中国民众呈现一个开放、发展、充满活力的国度。那么,在众多想要吸引中国人民眼球的国家中,贵国的文化年有何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卡洛斯: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也在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年活动,希望从中得到灵感或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我想强调的是,在西班牙文化年里,双方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文化领域,它更是一个全方位的中西碰撞。
  中国“西班牙年”在体育活动、艺术展览等方面精彩纷呈。我们安排的展览以全景的方式给中国观众呈现出西班牙从古典到最现代的西班牙艺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在中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珍藏品展”。我们的普拉多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是了解西班牙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不去普拉多美术馆就等于没有去过西班牙。
  通过与中国的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我们在两国之间建构起一个过去没有的联络与合作网,使得未来继续保持这种合作关系和深化相互了解成为可能。中国“西班牙年”的文化活动期冀为中国打开西班牙文化的大门,特别激励西班牙人前往中国,在中国展示他们的创作和
  计划。
  另外,我强调的“全方位碰撞”的另一层面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国和西班牙的政治互信日益加强,但是经济合作还不够密切,所以我们举办中国西班牙年,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中西两国的经贸合作,让西班牙企业家了解并关注中国市场。
  在促进经贸合作方面,我认为中国“西班牙年”有三个亮点:
  首先,国王夫妇在6月底刚刚结束的访华行程中带来了西班牙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并在北京主持了“第二届中西企业家峰会”,这极大推动了两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西班牙王储夫妇11月出席在上海举办的中西企业家洽谈会,给两国企业增进了解,发掘商机搭建了又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三个重要的活动则是在中国“西班牙年”的活动框架内,于11月底在马德里召开的中西论坛,此次论坛收获颇丰,在开设政治、经贸、文化、体育、司法和社会管理这6个分论坛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如,在经贸领域,中西两国的专家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西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的问题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在体育领域,中国确定将全力支持马德里申办2016年奥运会,而西班牙则将帮助中国提高足球和篮球水平。
  
  “不被了解的西班牙市场”
  
  《对外传播》:在人们眼里,今天大使的角色与以往不太一样了。过去,大使主要是传播两国友谊,润滑两国关系,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使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招商引资。请问您在这方面有哪些感受?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
  


  卡洛斯:你说得很对,刚才我也提到在促进中西企业交流方面我们所做的努力。但我认为,中国和西班牙企业彼此之间还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举个例子,在食品行业,西班牙的葡萄酒、火腿等非常有优势,但我们的宣传却明显不足,中国企业和民众对我们的产品认同度不高。在中国,人们一提到红酒都会想起法国,一提到橄榄油会想起意大利,殊不知,西班牙的红酒比法国的红酒还要醇美,同时西班牙也是全球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
  近年来,不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都在积极促进双方经贸的发展。但一直以来,两国双边贸易表现并不很理想。我们知道,虽然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还比较低,但中国已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我们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西班牙企业来华发展。目前,大概有450多家西班牙企业在中国投资,我希望2008年这个时候,这一数字能够得到很大的增长。
  在同中国加大贸易往来之中,我们有一个担忧,那就是中间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问题。2006年,中国对西班牙出口额已达到150亿欧元,而进口只有17亿欧元。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工厂,它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便利。我们认识到西班牙不能在传统制造行业方面,比如,纺织品等,同中国进行有效的竞争,所以我们转向出口一些高科技或者具备先进设计理念的设备及产品。我们对自己在铁路、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高科技产品十分有信心,希望能够加强同中国企业的合作,让我们的产品被中国市场接受和喜爱。
  
   “中国西部是中国的未来”
  
  商场好比斗牛场,需要热情奔放的舞台。如今,四川等中国西部地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西班牙企业青睐的大舞台。地处中国内陆的四川省,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西班牙投资者的视线。
  


  1994年3月,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与四川省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进行交流。目前已有很多西班牙公司落户四川,双方经贸合作越来越多。
  
  《对外传播》:我们的记者观察到,西班牙企业对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似乎情有独钟。比起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西班牙企业选择落户中国西部,是出于何种考虑?
  卡洛斯:在我看来,中国西部是中国的未来,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将会为中国经济做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比如,四川省在电力和木炭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刚才您提到的我们决定在四川投资金属硅工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中西双方在农业、皮革、实材、橄榄油制品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已逐渐走向成熟。
  2002年1月,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的四川成都万巴洛克艺术家居中心,精美、典雅的西班牙古典家居用品首次步入中国西部市场,同时也打开了四川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合作窗口。
  在中国西部的城市中,我们最看好3个城市:成都、重庆和西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城市也很有发展潜力。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当地发展很大帮助。2008年长江三峡工程完工正式商业运行,重庆到上海的交通会变得十分便利,这会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西班牙企业选择落户西部还有一个原因,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有许多很有竞争力的国外企业,我们选择西部可以扬长避短!如今,中国内地已经完全融入了国际大循环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毫无疑问,这里将成为西班牙企业家们新的“斗牛场”。
  
  “希望每一年都是西班牙年”
  
  《对外传播》:2007年11月26日,西班牙第一所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在马德里隆重举行,孔子学院架起了西班牙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除此之外,在今天信息传播十分发达的年代,贵国人民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呢?
  


  卡洛斯:西班牙人民对中国文化十分好奇,对戏剧、古琴,杂技、皮影、木偶戏等没有语言障碍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在西班牙的艺术节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注目。中国在西班牙举行的艺术节十分成功,给西班牙观众提供了亲眼目睹中国国粹的机会。
  谈到马德里孔子学院与2006年落成的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他们是中西两国政府共同推动的文化项目,旨在促进两国人民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加强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在这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大使馆文化处也为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做出很多
  努力。
  然而,不论是塞万提斯学院和孔子学院,还是大使馆所做的努力,在我看来,都比不上互联网的作用。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都喜欢到网上去了解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遥远国度的消息。我很希望两国人民互联网方面深入交流。
  另外,我想提及的一点是关于两国文学著作的互译问题。目前,在西班牙的中文著作并不齐全,这给学习中文的西班牙人带来了不少困难,我希望在这方面两国加强合作。一些西班牙书商参加了在北京的国际图书展览会,2008年在西班牙将举行西班牙国际图书博览会,希望双方加强出版社交流和合作,为两国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文献资料。
  西班牙正在努力地将西班牙作品译介成中文。2007~2008年,将有50余部西班牙当代作家的作品首次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在此领域中,中西官方机构及出版社将通力协作。西班牙作家还将到中国举行作品推介会,届时将举办研讨会和圆桌会议,期待把中国读者带入西班牙语文学殿堂。
  
  《对外传播》:中国媒体一直在努力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同时也让中国观众领略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中国期间,您接受了许多媒体人的采访,可否请您谈谈对中国媒体的看法?另外,能否根据您的工作切身经历为我们的外宣工作提些建议?
  卡洛斯:中国的记者们和西班牙的同行一样,工作很努力,很辛苦,他们作为沟通两国的桥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中国的平面媒体对我们支持很大,一些报纸杂志纷纷介绍了2007年西班牙年的各种活动,我也很感谢你们的杂志对西班牙的报道。
  但中国电视媒体的对西班牙的报道还不够。比如西班牙国王访华时,电视上给予的报道并不多。我们希望能和电视媒体进行密切合作。电视传播是很重要的手段,利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可以给观众一个更直接的冲击。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她在另一个国家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很希望和中国各个媒体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电视台看到更多介绍西班牙的节目,希望在中国每一年都是西班牙年,向中国民众展示最新鲜的西班牙形象。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2007年6月份的时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西班牙环球探险公司启动了“中国行”、“西班牙行”联合采访活动。作为中国西班牙文化年官方项目之一,有两支西班牙越野车队和一支中国车队载着中西两国主流媒体记者,以及热爱越野运动的两国知名人士,在对方国家进行联合采访。其中,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儿子、国际奥委会委员小萨马兰奇,参加了西藏至新疆一段的吉普车越野活动。关于这次活动的相关采访报道,不仅向西班牙民众展示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也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种种积极变化。
  《对外传播》:我们希望您在中国工作、生活得快乐,您在中国工作期间,有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的家人和您在北京生活得愉快吗?您有没有在学习中文?
  卡洛斯:我在北京的生活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作为大使,我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张,要参加很多的活动,没有时间到外地旅行。我只去过一些西班牙企业比较多的地方,但都是去工作,没能很好地游玩,这很可惜。我去过上海、香港、大连、南京等地方,但还没去过广州。听说广州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我很想去那里看看。
  在北京,我的夫人和女儿都和我住在一起,还有我夫人的母亲,她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妈妈,她也和我们住在北京。大家都很喜欢这里。
  起初,我努力地学习中文,然而由于中文很难,我的听力和口语很差,我最终放弃了学习。但我鼓励我周围的人认真学习汉语,这样可以和身边的中国人直接交流。
  我的一位比利时朋友建立了“晨露基金”,资助中国一些贫困山区里失去父母的孩子。我曾想邀请一些孩子来大使馆做客,为他们开一个小的聚会,可是后来由于北京冬天的室外气温太低了,在户外搞聚会不方便就暂时放弃了这个
  计划。
  
  记者手记:我们衷心祝愿卡洛斯大使的老母亲健康长寿,也衷心祝愿“晨露基金”能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梦想。
  
  (稿件反馈请至zhoujin_gongwu@sian.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
期刊
2008年3月,在春风轻拂花蕾的季节,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政府派遣的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1000人抵华,分别对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四川、浙江、辽宁等地进行访问,并出席了中日双方共同在京举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活动。  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是两国政府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两国将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旅游等领域开展一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王蒙《伊朗印象》的新闻发布会。因知道王蒙同时也是一位红学家,便在得到他的新作的同时,也将笔者与霍国玲合著的两部红学书赠予王蒙,这样便得到一个与他交谈的机会。  曾有记者问王蒙:“你受哪些文学家的影响最大?”王蒙说出几个名字,其中便有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我曾经想:伊朗是个诗国。欧玛尔·海亚姆首先是个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之后才是诗人,王蒙为何要提及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呢?如果
期刊
2007年12月18日晚,北京昆仑饭店宴会厅里灯火辉煌。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年招待会在这里举行。各方宾客共襄盛举,新老朋友无不把酒言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部分外国驻华大使和使馆新闻官员,有关国际组织和商社的驻华代表,外国驻京新闻机构记者,以及中央有关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和有关新闻单位的负责人等数百人参加了当晚的新年招待会。  去年也在这个时候,本刊记者见证了2006年的新年招待
期刊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
期刊
走过了四年改版之路,《对外大传播》的追求已渗透在我们每一期封面人物的策划中——寻找传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追踪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人物,将这些人物的重要思想与智慧在刊物上放大,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  今天,在国家图书馆陈列架上,我们欣慰地看到《对外大传播》的每一期杂志都被读者翻毛了边。我们看到,如果把每一种杂志看作一个圆的话,各个圆之间都有重合的地方,而《对外大传播》因其“理论的润泽,个案的鲜活,
期刊
编者按: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发展,就如同中国需要他们一样。对大多数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已经是全球最适合投资的十大市场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决策者开始不满足中国总是作为“世界工厂”的形象出现,他们正试图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而不仅仅是生产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廉价商品。  “南橘北枳”语出《晏子春秋》,意为:南方的橘子又甜又大,到了北方就成了枳又小又苦。如今,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生存面临着如何使南方
期刊
编者按: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2005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7年8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赵启正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  此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
期刊
编者按:跨国公司、无国界交流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外国公司在中国很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本土化”。从2008年第1期起,本栏目连载新世界出版社的《世界500强企业CEO谈中国攻略》一书,每期讲述一位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总裁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宏伟计划。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攻略会对中国的外宣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刚到中国,郝睿强就爱上了驱车在北京宽阔而繁忙的
期刊
100 Questions Become 1000 Questions    编者按:“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