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炎卖官公案看家族政治“谎言”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NGSIMAYANMAIGUANGONGAN
  KANJIAZUZHENGZHIHUANG腐败有千种万种,卖官鬻爵可谓腐败中的腐败。道理是明摆着的:花一大笔钱去买一件东西,必然想着连本带利捞个盆满钵满。可以说,卖官鬻爵这件事,是买的贪、卖的也贪,构成了一整条贪腐“产业链”,败坏风气,莫此为甚。
  卖官鬻爵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34年的战国时代,秦国因为境内爆发瘟疫,加上和韩国、魏国爆发战争,粮食严重短缺,下令境内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此时是秦王政、也即后来的秦始皇四年,因此有人说秦始皇是卖官鬻爵的祖宗,这其实有些冤枉,因为这一年嬴政17岁,权力掌握在“仲父”吕不韦手里,而这位吕不韦恰是个把帝王大业当买卖做、说出过“奇货可居”这句著名成语的大商人。
  汉代选拔官员的机制是所谓“察举制”,“察”是考察,“举”是推荐,卖官也好,鬻爵也罢,都比较容易操作,只要把卖官鬻爵和“察举”挂钩也就可以了。
  再往后,西晋这个黑暗腐败的王朝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不要忘了,西晋乃是皇帝出现之后、中国历史上门第观念最强、九品中正制执行最严密的朝代。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朝代里,一个人能做多大的官,是根据其祖宗三代的家世、出身,以及郡望、門第,由郡县专门设立的“中正官”按九个等级评定的。由于“中正官”的人选是清一色的高门大姓,他们势必严格审核、强硬维护这种一板一眼的等级做官制度,而绝不会有丝毫马虎,因为门第、家世、出身本就是他们自己维持和垄断高官厚禄的最大本钱,维持这种官员选拔标准的严肃性,就是维持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这是万万苟且不得的。
  在这样的体制下,从中央到地方,任用官吏都只能从这个只看门第不看其他的九品中正体系提供的人选中“择优任免”,而不可能、事实上也没办法另辟蹊径,去任命一个不被“中正官”们所认可的人做任何一级的官吏。通俗地说,如果您有幸生在户好人家,有个好爹、好爷爷、好祖宗,根本不需要花一文钱,就会有合适的官帽子自动飞到您头顶上;倘不幸您家不过是个自耕农,爹不过是个小商人,往上数三代,连个当县令的都没有,那您就算抱着个金山,也没处买官来做。
  照理说这样的体制下,皇帝虽然有官有爵,却根本无法操作卖官鬻爵的事项——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根本就没有满足需求的市场。
  然而史书上言之凿凿,晋武帝司马炎是卖过官的。《晋书·刘毅传》里记载,司马炎统一全国后不久,有一次去南郊祭天,回来后十分得意,想给群臣一个溜须拍马的机会,就问大臣刘毅“你觉得我像古代哪些帝王的做派”,刘毅应声答道“陛下堪比汉桓帝、汉灵帝”。这下把司马炎吓了一跳——朕好歹也是个吞并东吴、一统天下的开国帝王,再怎样也比东汉末年以昏庸出名的那两位强多了吧?
  刘毅一乐,那二位和您一样卖官鬻爵,可人家卖官换来的钱好歹进了官库,您卖官换来的钱都进了您的小金库,我说您堪比汉桓帝、汉灵帝,那还是跟您客气呢。
  刘毅这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直性汉子,担任过负责纠察官员的“反腐专官”——司隶校尉。据说很多贪官听说刘毅当了司隶校尉,吓得把大印一扔辞官走人,唯恐被他给纠举惩办了。他还曾上书司马炎,指出九品中正制有“八损”(八大缺点),“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认为这种选拔制度是贪腐的源泉,必须加以废除。“司马炎卖官鬻爵”的说法出于此人之口,又见诸正史,且当着司马炎的面直言,司马炎虽很不痛快,却并没当场驳斥刘毅无中生有、信谣传谣,可见应该确有其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西晋从中央到地方,从级别最高的“八公”到郎官、佐杂,从正职官到五花八门的加官,无一例外都被纳入九品中正制的大框框里,变成按门第高下排队分发的“非卖品”,门第高的想当小官也当不上,门第不够,想当大官也基本不可能,皇帝就算想卖,能卖些啥呢?
  其实要揭穿这奥秘也不难:司马炎、刘毅君臣对话透露,司马炎卖官收的是钱,而整个西晋就没有铸造过哪怕一枚钱币,官员俸禄,发的是粮食、布帛和占田补贴,市场上流行的,也是“抱布贸丝”一类的物物交换。谷物和布帛才是当时风行的实物货币,甚至行贿受贿也不是送钱收钱,而是送布帛米谷之类。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曾被鬲县县令袁毅行贿蚕丝一百斤。
  当然,铜钱并没有废除,汉五铢一类古钱还是可以用的,但在这种情况下钱就成了极端稀罕的东西。西晋关于铜钱的记载不多,但每一笔的数量都很庞大,基本上都是上层社会间赏赐、赠予等行为。如名臣刘寔因“光荣退休”,曾被晋惠帝司马衷赏赐“钱百万”,山涛死后因为清廉,被司马炎赏赐丧葬费“钱五十万”。前面提到的刘毅本人,也曾先后两次分别因清廉和退休,被赏赐“钱三十万”和“钱百万”。
  很显然,在西晋这个特殊时代,既有大笔现钱、又有买官资格的,只能是那些本身就已经拥有高级官职、或家世高贵可以担任高级官职的世家子弟。由于铜钱稀少,物价低廉,司马炎卖官鬻爵既然收铜钱,卖的就不会是什么“低级货色”(前面提到的秦汉鬻爵,收的是米谷)。
  如前所述,由于九品中正制将西晋各级官职的“准入”资格几乎完全垄断,皇帝和负责官员任免的职能机构——尚书台管辖下的吏部,只有给中正系统所推荐的人选“盖戳”的选择权,没有另外塞入其他人选的可能性,且官大官小也已“锁定”,“卖官”是近乎“卖无可卖”。司马炎所能卖的,一是爵位,二是加官。西晋异姓公、侯两级封爵有封邑,不会轻易封赏,但伯爵以下则有称号而无封邑,具备“挂起来卖”的资质;“位从公”一类的加官,也与此类似。
  在死守既得利益的“中正官”们看来,购买爵位、加官的,本就是具备门第资格、并担任相应官职的“自己人”,买个爵,加个官,不过锦上添花;而在高喊“反腐倡廉”的司马炎心目中,伯爵、加官之类既无职掌,又不临民,卖了换钱既能贴补私用,又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何乐而不为。
  从司马炎这则语焉不详、却脉络清晰的卖官鬻爵公案可以看出,所谓“家族政治可减少腐败发生率”,是何等荒唐的说法:高门大户之所以“吃相好看”,不过因为他们已从制度上建立了独揽一切特权、不容他人觊觎染指的完整体系,是彻头彻尾的“全贪全腐”,且即便如此,一有机会,他们也仍会意犹未尽地向他们自认为可靠的对象,出卖一切他们觉得可以放心出卖的东西。 YAN
其他文献
秋是肃杀的季节,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
期刊
近日翻读《竹书纪年》,读到一行文字:“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里,讲的是尧晚年败落的事情。堯晚年失势,被舜囚禁。舜不仅囚禁了尧,还阻止尧的儿子丹朱看望父亲。  这是关于古代禅让制的观点之一,即所谓禅让,表面上看是文明的,骨子里却也不无血腥。当然,关于禅让,还有其他的观点,我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之一。
期刊
《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细节描绘生动,动静结合互衬,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中内容描绘记录的是盛唐时期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当时正处大唐繁盛时期,各民族争相与大唐通婚。松赞干布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以禄东赞为使者出使大唐。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了禄东赞。阎立本
期刊
《水浒传》成书于明初,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流传甚广。但由于被认为有“诲盗”之嫌,在其传播过程中,曾多次被朝廷禁毁。  崇祯年间  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水浒传》禁毁事件,发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当时山东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起义军仿效《水浒传》好汉,以梁山为根据地,破城焚漕,声势颇大。崇祯十五年,皇帝降旨禁毁《水浒传》:“凡坊间家藏《水浒传》者并原版,速令烧毁,不许隐匿。”  乾隆年间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
期刊
中庸之道也是传统国学里的核心概念,包括度、权、和。过犹不及:“度”;通权达变:“权”;和而不同:“和”。  第一个“度”,过犹不及。什么叫过犹不及。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就是左倾;及,就是右倾;不左不右就是中庸。  有一个故事,“孔子观于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座右)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
期刊
【编者按】前日收到来稿一封,小编读罢,十分欣喜——作者乃是对本刊之前刊登的一篇文章持不同的见解,发而为文。此文言之有据,条理分明,不失为佳作。其实小编一直想将“争鸣”栏目建设成一方读者与作者切磋、论剑的舞台,看到本文,终于坚定了小编的决心。此后,国学的“争鸣”栏目将不定期刊发“国学,我有话说”的专稿,只要满足两个条件,您的奇文便可与天下《国学》读者共赏,其一、须是对之前本刊刊登文章的异议(可以是论
期刊
有一個书生,穷得家徒四壁,却喜欢喝酒。每天晚上,如果不喝三大杯,一宿不得安寝。所以,他的床头,酒樽里的酒总是满的。  一天晚上,他醒来,觉得有些异样,一摸,身边竟然躺着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掌灯一看,是一只狐,正呼呼大睡。再看床头樽里的酒,已空空如也。哦,原来是只喜酒的狐。书生一笑,非但没撵它,还覆衣为被,与之共寝。  此后,狐常来与书生共饮,遂成为酒友。  狐感念不尽。一天,酒罢,它对书生说,此去东
期刊
在中华帝国初期,“律”取代“法”,成为组合而成法典的各条制定法的名称。可能部分是由于在汉语中名词没有单数与复数的变化,对于帝国时期的“律”一词,似乎可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理解。第一,表示一项律文的名称。第二,包括数个律条的集合名称,构成稍高一等级的 “条”或项。例如,《大清律例》包括436条。但实际上,《大清律例》中的“条”,有时会包括3项或4项律文,甚至会包括6项备具独立性的律文。在中国古代法律典
期刊
春秋时的齐相晏子,门下有众多幕僚。其中有个名叫高缭的,平日里,他对晏子十分尊敬,百依百顺,交给他做的事,均能完成;与同幕间相处,关系不错,人缘很好。  转眼间,三年过去,高缭虽没大功劳,也无什么过错。同幕们都认可他的工作能力,看好他,估计他会得到晏子的提拔重用。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高缭竟被辞退了。同僚们十分不解,有的还为高缭喊冤,并有几人相约去见晏子,要为高缭讨说法。  晏子知道幕僚们的来意后
期刊
在以往的专题中我们谈到过吃谈到过行本期我们来谈谈在今天更热门的话题——住古代的房价水平如何古时候有限购令吗古代有没有炒房的有的话国家怎么管鲁迅这样的名人名下的房产如何这些有趣问题的答案尽在本专题中在这篇简短的导语最后我想借老杜的诗表达一下我的我想也是广大读者的心声——『安得廣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