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鉴赏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细节描绘生动,动静结合互衬,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中内容描绘记录的是盛唐时期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当时正处大唐繁盛时期,各民族争相与大唐通婚。松赞干布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以禄东赞为使者出使大唐。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了禄东赞。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以中轴线为界,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圖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唐太宗坐在有六个宫女抬着的步辇上,他的形象是全图的焦点,作画者着重对其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唐太宗神情庄重、大方,体态壮硕,目光炯炯有神,和蔼可亲之外,又透露出几分霸者气息,充分体现了一代盛世明君的风范和威仪。唐太宗身边的宫女们,或抬辇,或扶辇,或执扇,或撑伞,姿态轻盈,年轻,漂亮,面形微圆偏润,神情自若、仪态万方,而且各具特点,从她们身上能看到六朝仕女的秀骨清像已经开始转向唐朝的丰腴肥硕。她们看似徐徐向前而行,富有动态。另一方面,她们又都很娇小、稚嫩,这样就充分反衬了唐太宗的威严和深沉。此外,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边的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唐太宗正前方着红衣者是内廷译官,他手持笏板,引见身后的禄东赞入朝,很明显可以看出,三个人无论是神情还是身着,都体现地区差异,同时从三个人的形态举止也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左侧第三位着红袍、虬须、持笏板者是朝中引班的典礼官,他因见过世面而体态和神情比较放松。左侧第二位拱手肃立、穿着西域流行的联珠纹袍的为吐蕃使者禄东赞,因为远道而来,神情疲惫,同时姿态上又庄重、诚恳,左侧第一位束手站立的白衣人为朝中翻译员。尤其是站在最后的翻译员因为官卑职小不免惶恐不安,又怕翻译出现错误,紧张得头部仰起,但目光又不敢正视皇帝,竖起耳朵,认真聆听每一句说辞,他的上体前倾得厉害,显示出高度紧张感。这样就从侧面衬托唐太宗的严肃、大气,但又不失平和,可亲。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就像人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落俗套;一唱一和,和谐有序。唐太宗的威严大度,禄东赞的谦和肃穆,官员内侍的恭敬拘谨,宫女的矜持柔美都一一跃然纸上。整幅画显得对比鲜明,重点突出,人物性格、地位描绘得恰当得体。
  整幅画中的细节描绘也是非常细腻的,仔细看左边人物的靴子,甚至可以看到那种靴皮皱起来的立体感,再仔细看下,你又会发现,唐太宗和引班的典礼官体格都画得很健壮,而禄东赞和翻译官体格都很瘦小,宫女则别是一种纤细,这种画法,我想并不是因为刚好他们的体格就是如此,而是作画者的故意创作,为人臣子,为盛唐服务,理当把盛唐刻画得更加壮大、强盛。从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大唐盛世的场面。
  从整体的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显得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而且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从色彩上讲,《步辇图》在设色上也用色浓重,非常大胆,除了主要的平敷手法,也采用了晕染的方法,黑色为主色,同时也有红、黄、白、绿等色彩相结合,显得沉着稳重而又恰当。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用红色来衬托喜庆的色彩。作画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的衣着画成红色。这样做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而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能考虑到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一方面,该画的用色也很讲究呼应的关系。左边引见官官服大块红色与右边宫女衣裙上的小条红色在面积上既对比又呼应——要是只有典礼官一个人红袍在身,就会显得有点儿单调,也很难显现出喜庆的氛围,要是和宫女们一搭配,那种气氛就无形之中传染给了观赏者;左边随从人员白色长袍与右边宫女的白色上衣的呼应也恰到好处,增加了画面的统一性。而唐太宗的深赭黄色的服饰与周围宫女浅色的上衣色彩在明度上形成了对比,犹如众星拱月,从而突出了重要人物。
  《步辇图》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佳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中国汉藏民族友好的见证,是中国一段繁荣历史的刻录。
其他文献
唐代玄宗时做过宰相的卢怀慎自奉甚俭,他做黄门侍郎时,家里没有像样的东西,常卧于单席之上;门户无帘子,遇到风雨天常不得已用席子遮风避雨。  与俭约相反的是奢侈,不可否认的是,世风常以奢靡为荣,《世说新语》有“汰侈门”,说是讥刺奢侈,却也流露不少叹羡的成分。但奢侈之害,古今中外言之者实众,物质层面且不说,追求奢侈意味着欲望的扩充,奢侈常与贪婪为邻,所为愈奢,而所求也愈多,于是他(她)永远感到不足。于是
期刊
那里有佳人如玉,  那里有琼花似雪。  那里有美酒如饴,  那里有月华似水。  到扬州已是夜晚。  华灯璀璨,漫无目的地走在扬州的闹市街头。  冬秋交汇之际,夜渐深,路上行人寂寥,腿脚也有些疲惫了,于是随意地拐进一条小巷,欲寻一廉价旅店歇息。  从亮如白昼的大路上穿进这幽深幽深的小巷,人就一下子怔住了,感觉全身忽然都浸在了一种透明的液体里。  慢慢抬起头,一轮满月寂然无声地挂在天心。月华如瀑,将我
期刊
一般说来,皇帝视野里都是文臣武将,昼思夜想的都是朝廷兴亡的大事,哪还顾及小小黎民苍头百姓;而乾隆皇帝则不然,在他的诗词里既描写了风雷激蕩、惊天动地、声名远扬的大人物,也勾勒了若干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牧童、山僧、农夫、农妇、轿夫、盐民、说书人、孔丘弟子等等。  牧童以放牧牲畜为本,对牲畜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这一点要比坐在书房里的文人、画家高明。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以画水牛著称。他画的牛和韩干画的马
期刊
我昔未生时  ◎(唐)王梵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唐诗是怎样开始的呢?是从一件怪事开始的。這怪事发生在隋末卫州黎阳。  黎阳城东十五里处,有一户人家叫王德祖。这一年,他家的一株林擒树生了一个大如斗的瘤子。三年后,这瘤朽烂了。德祖见状,去那树上将瘤子皮(即裹在瘤外的树皮)撕开,其中一个孩子呼然而出。德祖惊异
期刊
弃婴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痼疾,人们出于对幼小生命的怜悯,往往收其所养,给予帮助。纵观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有专门收养弃婴机构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创设了慈幼局、举子仓等育婴机构。明清以后,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大量的育婴堂等慈善团体。  弃婴与溺婴的陋习  中国自古就有溺婴的陋习。早在汉唐时期,史书就载有民间溺男婴之事,至明清以后,弃溺女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
期刊
袁枚,这名清代出了名的美食家,曾在《随园食单》放肆炫富,夸耀他家做了好多好多茶叶蛋:“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如蛋五十个,只用五钱盐,照数加减,可作点心。”茶叶蛋居然一做就是一百个,这种“奢侈”程度,甚至可以让光绪皇帝自叹不如。光绪每天要吃四个茶叶蛋,一直以来,光绪都以为茶叶蛋是昂贵的奢侈品,外面的老百姓是吃不起的,因为御膳房开出的茶叶蛋价钱是每个“三十四两银”。有一日,光绪手
期刊
纸里有春风。春风曾吹拂过大地、吹拂过树木,当然也吹拂过一张张纸,也吹拂过这沓古老的纸。让你从这上了年纪的纸上,沐浴到了千年前的春風,抚摸到了盛唐的绿叶、大宋的春色。  纸里有故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写在纸上的,一张薄薄的纸此时已等同黄金,只因这来自千里外的纸上有故乡的呼吸、母亲的心跳与老父的体温。  纸上有节日。过年了,家家剪窗花、糊窗纸、写春联、贴门神、买年画,挂一对纸做的大红灯
期刊
前些天读到清朝名臣谢济世的故事,颇多感慨。  谢济世一生颇多坎坷,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被充军,一次刑场陪斩。这些遭遇足以让我们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但事实并非如此。  雍正四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監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他就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引起雍正不快,结果被免去官职,谪戍边陲阿尔泰。  与谢济世一同流放的还有两个人。经过漫长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陀罗
期刊
秋是肃杀的季节,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
期刊
近日翻读《竹书纪年》,读到一行文字:“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里,讲的是尧晚年败落的事情。堯晚年失势,被舜囚禁。舜不仅囚禁了尧,还阻止尧的儿子丹朱看望父亲。  这是关于古代禅让制的观点之一,即所谓禅让,表面上看是文明的,骨子里却也不无血腥。当然,关于禅让,还有其他的观点,我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