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近况以及鞍山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分析了鞍山市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鞍山市 发展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由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提出,积极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工作。其目的旨在通过科技进步,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以后,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并在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0多年来,作为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载体,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受到诸多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它也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专属形式。近年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3月,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60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然而,众多的经验,针对“鞍山市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哪些举措”的研究鲜有涉及。为了快速推进鞍山市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二、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
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城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亦是中国综合实力30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鞍山拥有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4.59万人。目前,鞍山海城市、千山区已成为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期间,鞍山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总体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下降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2.9%。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1家。成为全省唯一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城市。鞍山市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千山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三区一带”即东鞍山独立工矿区、西鞍山专属生态区、大屯汤岗子都市矿业区、文化旅游带),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并带动全市持续推进“蓝天、青山、碧水、净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城乡环境治理工程。为积极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鞍山市加大投入,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40项,矿山生态治理面积3.27万亩,城区7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不足50%提升到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覆盖率均实现100%。城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7.9%,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青山工程示范市。海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以海城菱镁资源项目建设为基础,新建投产项目43个,并建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使菱镁深加工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三、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存在的问题
鞍山市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过程中,海城市、千山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鞍山是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近5年来,尽管鞍山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4:54.3:41.3调整到5.7:47:47.3,但从目前两个省级实验区的建设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较低。全市的第三产业调整的同时,实验区的第三产业仅有千山区略占比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另外,受经济因素影响,实验区的原材料、重工业因外部环境及钢材市场等主导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还有待改变,项目建设的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二是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工作,是需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需要公众的参与。在鞍山市申请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我们有政府的支持,但由于部分干部、公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建设的途径不多,加之各部门及各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导致实验区建设规划有些难以执行。甚至,一旦有人事的调整,实验区建设工作就将延误,出现了重申请、轻建设的情况。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尽管鞍山市近5年通过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已创建一定数量的创新战略联盟。但对项目的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产业上,对第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鞍山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适当的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提升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以优化发展工业。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鞍山市激光科技、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发展个性化、新型的制造模式。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集成建筑构件、光触媒等产品,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加速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如研制高效、新型燃煤锅炉、余热利用技术和设备,使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打造“健康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辽宁钢铁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建设等。
2.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在制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时,要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各直属单位、企业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实验区内的企业提供平台,发挥实验区企业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的积极性并承担重任。政府加大宣传,明确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性。各实验区要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做到严格的目标考核,实现目标管理,保证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准确落实。
3.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鞍山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完善创新的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实体型的技术创新平台。如建设主新区创新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创业产业园,实现每个市区都有一个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高校科研团队。引进海外专家、优秀人才来鞍创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校企联合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设立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将区域性成果转化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链式技术创新,实现实验区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玲等.基于政策引导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15(14):69-73.
[2]禹建颖.河南省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体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1-83.
[3]朱恺军,钱淑琼,单胜道.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28-231.
[4]周思睿,周平.对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12(6):39-40.
[5]李春丽等.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研究[J]科技世界, 2016(11):26-27.
作者简介:王冰(1977—),女,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s20162012.
关键词: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鞍山市 发展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由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提出,积极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工作。其目的旨在通过科技进步,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以后,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并在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0多年来,作为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载体,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受到诸多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它也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专属形式。近年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3月,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60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然而,众多的经验,针对“鞍山市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哪些举措”的研究鲜有涉及。为了快速推进鞍山市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二、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
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城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亦是中国综合实力30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鞍山拥有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4.59万人。目前,鞍山海城市、千山区已成为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期间,鞍山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总体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下降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2.9%。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1家。成为全省唯一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城市。鞍山市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千山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三区一带”即东鞍山独立工矿区、西鞍山专属生态区、大屯汤岗子都市矿业区、文化旅游带),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并带动全市持续推进“蓝天、青山、碧水、净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城乡环境治理工程。为积极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鞍山市加大投入,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40项,矿山生态治理面积3.27万亩,城区7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不足50%提升到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覆盖率均实现100%。城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7.9%,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青山工程示范市。海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以海城菱镁资源项目建设为基础,新建投产项目43个,并建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使菱镁深加工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三、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存在的问题
鞍山市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过程中,海城市、千山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鞍山是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近5年来,尽管鞍山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4:54.3:41.3调整到5.7:47:47.3,但从目前两个省级实验区的建设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较低。全市的第三产业调整的同时,实验区的第三产业仅有千山区略占比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另外,受经济因素影响,实验区的原材料、重工业因外部环境及钢材市场等主导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还有待改变,项目建设的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二是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工作,是需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需要公众的参与。在鞍山市申请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我们有政府的支持,但由于部分干部、公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建设的途径不多,加之各部门及各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导致实验区建设规划有些难以执行。甚至,一旦有人事的调整,实验区建设工作就将延误,出现了重申请、轻建设的情况。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尽管鞍山市近5年通过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已创建一定数量的创新战略联盟。但对项目的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产业上,对第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鞍山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适当的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提升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以优化发展工业。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鞍山市激光科技、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发展个性化、新型的制造模式。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集成建筑构件、光触媒等产品,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加速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如研制高效、新型燃煤锅炉、余热利用技术和设备,使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打造“健康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辽宁钢铁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建设等。
2.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在制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时,要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各直属单位、企业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实验区内的企业提供平台,发挥实验区企业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的积极性并承担重任。政府加大宣传,明确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性。各实验区要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做到严格的目标考核,实现目标管理,保证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准确落实。
3.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鞍山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完善创新的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实体型的技术创新平台。如建设主新区创新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创业产业园,实现每个市区都有一个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高校科研团队。引进海外专家、优秀人才来鞍创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校企联合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设立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将区域性成果转化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链式技术创新,实现实验区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玲等.基于政策引导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15(14):69-73.
[2]禹建颖.河南省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体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1-83.
[3]朱恺军,钱淑琼,单胜道.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28-231.
[4]周思睿,周平.对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12(6):39-40.
[5]李春丽等.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研究[J]科技世界, 2016(11):26-27.
作者简介:王冰(1977—),女,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鞍山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s201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