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优化设计; 主体作用;科学探究; 教学效率;教学实效
化学新课程是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倡导从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出发,更新师生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理念,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实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使有限的时间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着力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能否优化,成败关键主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实施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教师的团队合作作用,可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率降低,提高教学质量,少走弯路、共同进步。集体备课时,我们就既定课题或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分析教学难点、研究教学方法,大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最终规范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1)、备教材:理解教材意图,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研究施教流程。如关于离子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可按离子的形成、离子的符号、离子的共存、离子的鉴别、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实施递进式的系统复习;(2)、备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乃至言语、性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让教师从一名授业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的引领人、伙伴和心理保健医生;(3)、备学生:教案设计要充分体现和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既有知识、心理特点、思维特点,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预想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并设计相应对策。设计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的空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现学法;(4)、备教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构建教学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小型辩论会、小型交流会、小型讨论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文流、充满活力的过程;(5)、备作业:作业的布置也要研究,不能贪多求全,题目要精练,难易要搭配,数量要适中,要尽可能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现象。(6)、备创新点:化学是一门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做到正确的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强化记忆。对学生感觉记忆困难的知识点,我们创造性地用口诀、谐音句、压韵诗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立体、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建立起一周一次的定时集体备课制,结合当前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既定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定时备课;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时,课后立即自发组织部分教师,进行随机备课,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定时备课的不足。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实现了教师经验、智慧、信息等诸多教育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方法。
二、创设学习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要改变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演员,不能一演了之,一讲了之,学生不再是观众,不能一听了之,懒于思考,疏于创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见到树木,更要让学生见到森林。教师要当编剧和导演,一堂课是否高效,取决于教师这个编剧的剧本编得是否精彩,取决于教师这个导演的安排导入得是否恰当。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层层设置目标,层层提出疑难点,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实验中有合适的事情做,练习中有合适的题目做,让大家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例如,在《溶液组成的表示》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完新授课,然后教师设计出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编写题目或提出质疑问题,分组让学生讨论,各自找出这节课的疑难点,看哪个学习小组编出的题目、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并将它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条件之一。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教科书质疑,看谁能将自己不明白或存有异议的问题提出来,看谁敢于向老师和教科书陈述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予以解决。这样做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再把重点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做统一讲解。当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方法进行提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一些,让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高。整堂课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练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做演员,来分析——讲解——归纳,放手让学生去演绎,人人都有机会可以到黑板上讲解,人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放手不等于放任,小演员演绎得是否精彩,合作学习得是否有效,我们可以用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的方式,立即就会有分晓。这样的过程,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松了,而是更高、更严、更科学了。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学生讲解→教师讲授→分组讨论→反思小结→目标检测五步法,唤醒和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学生实现了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的转变,丰富、和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自觉、自主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三、落实创新教育,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首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推理、思维、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将学生被动式、灌输式接受结论性知识的行为,变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行为。学生只有在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情境创设——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知识迁移”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基本环节。例如,观察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遇到稀盐酸会冒气泡,会激发学生对氢氧化钠变质原因进行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对变质氢氧化钠的检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除去氢氧化
钠中变质的物质的方法,以及如何测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計划就会落空。枯燥的知识很难激起学生探究愿望,因此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用心地设计一些有创造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探究课题,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得到创新和收获,那么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产生“共振”效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摒泣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燃放学生创新和探究的激情,构建有效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最大效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云生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吴运来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化学新课程是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倡导从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出发,更新师生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理念,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实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使有限的时间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着力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能否优化,成败关键主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实施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教师的团队合作作用,可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率降低,提高教学质量,少走弯路、共同进步。集体备课时,我们就既定课题或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分析教学难点、研究教学方法,大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最终规范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1)、备教材:理解教材意图,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研究施教流程。如关于离子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可按离子的形成、离子的符号、离子的共存、离子的鉴别、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实施递进式的系统复习;(2)、备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乃至言语、性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让教师从一名授业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的引领人、伙伴和心理保健医生;(3)、备学生:教案设计要充分体现和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既有知识、心理特点、思维特点,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预想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并设计相应对策。设计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的空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现学法;(4)、备教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构建教学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小型辩论会、小型交流会、小型讨论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文流、充满活力的过程;(5)、备作业:作业的布置也要研究,不能贪多求全,题目要精练,难易要搭配,数量要适中,要尽可能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现象。(6)、备创新点:化学是一门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做到正确的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强化记忆。对学生感觉记忆困难的知识点,我们创造性地用口诀、谐音句、压韵诗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立体、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建立起一周一次的定时集体备课制,结合当前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既定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定时备课;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时,课后立即自发组织部分教师,进行随机备课,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定时备课的不足。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实现了教师经验、智慧、信息等诸多教育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方法。
二、创设学习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要改变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演员,不能一演了之,一讲了之,学生不再是观众,不能一听了之,懒于思考,疏于创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见到树木,更要让学生见到森林。教师要当编剧和导演,一堂课是否高效,取决于教师这个编剧的剧本编得是否精彩,取决于教师这个导演的安排导入得是否恰当。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层层设置目标,层层提出疑难点,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实验中有合适的事情做,练习中有合适的题目做,让大家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例如,在《溶液组成的表示》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完新授课,然后教师设计出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编写题目或提出质疑问题,分组让学生讨论,各自找出这节课的疑难点,看哪个学习小组编出的题目、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并将它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条件之一。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教科书质疑,看谁能将自己不明白或存有异议的问题提出来,看谁敢于向老师和教科书陈述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予以解决。这样做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再把重点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做统一讲解。当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方法进行提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一些,让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高。整堂课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练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做演员,来分析——讲解——归纳,放手让学生去演绎,人人都有机会可以到黑板上讲解,人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放手不等于放任,小演员演绎得是否精彩,合作学习得是否有效,我们可以用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的方式,立即就会有分晓。这样的过程,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松了,而是更高、更严、更科学了。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学生讲解→教师讲授→分组讨论→反思小结→目标检测五步法,唤醒和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学生实现了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的转变,丰富、和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自觉、自主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三、落实创新教育,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地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首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推理、思维、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将学生被动式、灌输式接受结论性知识的行为,变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行为。学生只有在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情境创设——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知识迁移”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基本环节。例如,观察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遇到稀盐酸会冒气泡,会激发学生对氢氧化钠变质原因进行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对变质氢氧化钠的检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除去氢氧化
钠中变质的物质的方法,以及如何测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計划就会落空。枯燥的知识很难激起学生探究愿望,因此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用心地设计一些有创造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探究课题,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得到创新和收获,那么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产生“共振”效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摒泣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燃放学生创新和探究的激情,构建有效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最大效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云生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吴运来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