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enumberon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贝内特·雷默,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当代审美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该书将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之争引入音乐教育的层面进行解决,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差异性。并对形式主义、思辨主义和实践主义的优点与弊端进行了详细整合,仔细地分析了不同理论的立论依据,将其中的观点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尺度进行吸纳,进而申明了其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种“融合的”理论方法和“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关键词]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118-02
  1983年,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将音乐定义为智力的一个范畴,打破了以语言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理论,以及包括三元智力理论在内的仍以理性和逻辑思考为中心的智力定义,传统的身心分离的二元论思想被认为是一种谬论。表达情感的音乐首次与智力联系在一起,音乐不再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人们开始更多地重视音乐并且关注到音乐教育的本质。20世纪下半叶,音乐教育哲学趋于被审美教育哲学统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波及哲学、教育、音乐等各个领域,使得哲学的发展有了种种不确定性。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各种思想学派林立,雷默所持有的审美哲学也几经修正,有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内涵。
  一、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的融合——绝对表现主义的哲学观
  娜迪亚·布朗热曾说:“对我来说,最伟大的目标就是,作曲家消失了,表演者消失了,而只有作品还活着。”[1]她的这句话体现出鲜明的形式主义立场。形式主义者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作品本身,也就是构成音乐音响的所有要素。否认音乐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参照之间的联系,割裂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坚持为音乐而音乐的观点。但是,即便把形式捧上神坛,形式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音乐是作曲家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创造性劳动,是表演者产生审美体验并将其外化为可行性行为,是聆听者从情感到感觉到意识最终捕捉到音乐的复杂心理运动,没有这些过程,音乐作品根本不会存在。形式主义的观点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其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优点在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确出类拔萃、炉火纯青,但是由于从根本上缺少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导致学生想象力的丧失与固化。而一旦没了想象力,完全掌握音乐内在要素之后的学生将何去何从?毫无疑问,他们的音乐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思维的禁锢导致他们在达到技术的顶峰之后无路可走。
  思辨主义者认为,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作为一种中介而存在的。也就是说,音乐的价值在于其代表的或者说指向的外在事物,每种音乐的存在都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事物,从而完善自身。强调音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在聆听的时候获得一种感觉,而组成这种感觉的音响则不具备任何意义,仅仅是作为一种产生情感的渠道而存在。毫无疑问,作为听觉的艺术,音乐是由大量感性材料构成的,所以音乐教育必然也是一种感觉教育。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从音乐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作为其中一个合理尺度的话,就丧失了音乐最宝贵的那个“特殊”。在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聆听中,听众都会获得体验——感觉,可每个人的感觉却不尽相同,但冥冥之中又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在,音乐的非语义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思辨主义过于强调对音乐的体验而忽视对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只有通过曲式、和声、节拍、旋律等因素的建构才有形成音响的可能,如果仅仅把这些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那所谓情感的体验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中一味地去宣扬音乐所表现了什么、所代表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即使有所感受又能怎么样呢?缺乏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想象力自然也无从施展,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就只能止步于想想罢了。
  相较于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两个极端的观点,绝对表现主义的适用性体现在既融合了形式主义中的“形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尺度,也赞同思辨主义中行为的必不可少。雷默在书中提到,形式与行为两者是兼容的,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形式的內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要承认形式是音乐和音乐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音乐首先是一种感觉体验,所以行为同样也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将绝对表现主义的观点用于教学实践中,其观点在于审美体验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倡导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双基”的学习则为创造力的实施造就了扎实的平台,只有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通过审美体验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才能真正地弄懂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而自己又从中得到了什么,用基础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巧来促使审美体验具象化,让音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形式主义与实践主义的融合——融合主义的哲学观
  戴维·埃里奥特说:“音乐,追根溯源,就是一种人的活动……音乐从根本上就是人们做的事。”[2]作为实践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埃里奥特把音乐的重点放在人们是怎么做的、如何做的,专注于创造音乐的过程。从引语中可以看出,他,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实践主义者认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取决于创造音乐的人的全部活动。如果我们要了解音乐,也应按照作曲家在创造时的行为语境一般无二地进行。但是,这种强调“实践”的音乐教育观在执行时极易造成偏差。以作曲家为例,当他们创作音乐作品时,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孤独而封闭的空间里,以其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也许是一缕微风拂面,也许是一丝花香飘过,也许是一阵笑声传来,灵光一现,好的音乐作品就跃然纸上。我们不仅很难复刻作曲家当时的工作环境,而且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来探究作曲家的心理路程。而且,“证明他们产品的,是他们生产了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制作产品时,经过了哪些思考”。[3]如果最终没有作品的产生,过程的意义何在?能给人们提供直观感受的永远都是音乐作品,我们了解音乐也必然以成品为切入点,而非主观存在于作曲家脑海里的行为实践。形式主义与实践主义两者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形式主义注重音乐作品,即音乐最终的音响形式,实践主义则强调过程。但是,就像娜迪亚·布朗热那样狂热的形式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没有过程的音乐作品必然不能成形。相应的,埃里奥特也是如此,无论他怎么强调实践的过程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仍然无法否认过程产生产品,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过程和结果,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形式主义与实践主义两者中找到一种平衡,使音乐教育不要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险境,雷默采取了一种融合的态度,他说:“所以,需要一个基于实践的,或者‘实践的’哲学,作为治疗形式主义疾病的良药,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则是对形式主义音乐教育的必要纠正。”雷默再次吸收了实践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尺度,也作为他的融合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融合理论既承认了形式和实践的重要性,也令二者相辅相成,在音乐教育中有更好的体现。
  结 语
  雷默的融合主义很好地避免了针锋相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而是代表了一种合作精神和包容的态度。并囊括了形式主义中音乐音响的构成要素、思辨主义的审美体验、实践主义的创造过程等作为组成其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各个尺度。当然,并不是任何矛盾的观点都能用融合主义协调,其需要在两者立场完全对立且不受外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他广泛容纳各学派理论,不偏不倚,态度中肯,使得《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注释: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 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4.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9.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 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6.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长笛因音色明亮、技巧丰富、演奏形式多样而受青睐,但因其材质是稍冷的金属音色,与之相比竹笛音色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而竹笛音色悦耳、清脆,由于采用音律法和制作工艺与长笛不同,无法任意转调。如果将两者合而为一,将会迸出不同火花。本文将两种乐器的发展历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进行阐述和对比,长笛笛头加膜做详细阐述,希望能为今后的长笛制造改良做些理论支撑,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得到国际认可。  [关键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在音乐活动中巧妙使用,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力。本研究通过了解本地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绘本应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绘本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1-0064-03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化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数字化环境中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文章旨在解决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及社会各领域音乐爱好及学习者普遍面临的视唱学习困境,以介绍“Mentor”视唱教学辅助软件升级版的设计与构想为内容,对这款软件设计的理念、功能和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指出其功能实用、便捷,内容全面、丰富,以及针对性较
期刊
[摘 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是中国音乐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集成工作自1979年开始,历经11个年头,音乐工作者前辈们走遍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国人展示出了一部雄伟的民族文化长卷。这部集成最重要意义便是其调查范围涵盖56个民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歌曲收录其中的集成。本文将围绕其中的《黑龍江卷》《吉林卷》《辽宁卷》中的少数民族部分进行分析探究,提出拙见。  [关
期刊
嬉游曲(管弦樂)
期刊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青主与黄自两位作曲家创作出了我国最早的几首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中体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半音技法与调式组合关系,呈现出半音体系化的进行特征,并非“和弦半音”的特点。本文以此两首作品为依据,分析其中的半音化技法特征。本文认为,黄自在艺术歌曲《卜算子》中体现出了比青主的《大江东去》更为强烈的“调式半音体系”和现代半音技法特征。  [关键词]半音体系;调式半音;
期刊
雙双巧手绣前程
期刊
回声佘致迪詞
期刊
[摘 要]随着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推行,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在音乐教学要求上与演唱课的权重比例一致,通过欣赏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视听联觉感知音乐产生的美,从而感知生活中的美。但对于小学生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教育界有许多专业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在小学音乐实践教学中都显得过于高深。因此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仔细研修欣赏课内容,挖掘其精髓。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课
期刊
[摘 要]以晋中民歌为素材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移植了民歌的旋律,但不是完全“再现”。作曲家通过调式调性、音区、节奏变化、八度加强、和弦加厚、复调、旋律装饰等技法,既保留了民歌的风格特征,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使得晋中民歌的魅力在钢琴上得以传承与发扬。本文通过对晋中民歌钢琴作品的解析,让更多的人了解晋中民歌,学习晋中民歌钢琴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作曲家关注晋中民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晋中民歌主题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