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是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话题,由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热切关注和真情付出,孩子们缺失的亲情得以弥补,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两免一补”工作的有序运作,维护了教育公平,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惠及农村千万家庭,让贫困家庭孩子沐浴时代的春风,享受良好的教育。浓郁的校园文化代表一所学校的品位,我们从审美的高度精心设计和全盘规划,充分挖掘其陶冶匡正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校后勤亲力亲为尽职尽责精益求精
多年的后勤服务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为学校、师生谋福祉,必须做到热心、尽心、精心,这既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和品格,也是服务育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1.热心服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谈到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这是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话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就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这些孩子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一少部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还有极个别是自己单独生活。这些孩子最大的特点是生活上缺少家庭的关爱,学习上没有父母的指导,心理上明显感到孤独。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任何消极、逃避甚至听之任之的做法,都不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建立了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在心理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好后勤服务。为搭建起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学校筹措资金,先后开通了“亲情邮箱”、“亲情电话”、“亲情视频”通道,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互通的桥梁,实现三者之间“零距离”的交流。周末,非留守学生回家了,部分留守学生孤独地呆在校园里“无家可归”,倍感失落。针对这一问题,我镇初级中学三星分校后勤组及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安排愿意住校的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学校健全了周末住校生管理制度,同时在周末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他们把留守学生分成影视、书画、棋类、球类等不同兴趣小组,安排年轻教师跟他们一起活动和交流。学校图书室、校园网在周末照常开放。对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则由生活老师负责,指导他们生活起居、洗衣晒被、打扫卫生等。在养成独立生活习惯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学校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自强、自信的精神。我镇中心小学则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自觉行动,既增强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又弘扬了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收集废品所得的收入全部用来资助和奖励留守儿童中的特困学生和优秀学生,用善行诠释人间真爱。由于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热切关注和真情付出,孩子们缺失的亲情得以弥补,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与其他学生一道共享蓝天,共享快乐。
2.尽职尽责,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为广大贫困农民减轻了负担,使众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在这项政策执行的初始阶段,有的学校“走样”了——没把这项政策用在该享受政策的孩子身上。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几类情况:1、个别学校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学校没有按政策把关,而是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确定,一方面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不细,摸底不清,另一方面开“后门”、打招呼的频频出现,导致上报的补助名单中有不少学生不是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2、有的学校和班级采取申报的办法,让贫困家庭孩子自己推荐自己,这样导致了敢说话会说话的孩子进入了资助范围,而那些胆小自尊心强的贫困家庭孩子却没有了机会;3、还有的学校则采取轮流享受的办法,把所有的学生大排队,这学期你享受减免……,如此种种做法,使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身上。
我们深知,“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让困难家庭的孩子得到实惠,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以上一些情况,我们深入农村,走访家长,倾听广大农民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看法,制定出适合我镇社情民情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要求学校和老师定期家访,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对贫困学生心中有数,严格把关,并根据贫困学生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建立贫困学生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就认真执行好、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及时做好贫困学生的界定、公示、审批和上报工作,确保了“两免一补”工作有序动作,维护了教育公平,使广大学生家长放心。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惠泽真正贫困的学生家庭,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沐浴时代春风,享受良好的教育。
3.精益求精,追求校园文化品位
浓郁的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文化所追求的,首先是育人环境、育人条件、育人氛围和育人效率的最优化。在学校,一尊雕塑、一块刻着名人名言的石头、一张宣传画,它们是物质的,但它们透射出的却是精神的内容、教育的力量,即使是一块绿色的草坪,也应该发出教育的声音,给学生以美和文明的熏陶。
近几年,我校多方等措资金,精心改善办学条件。去年争取了台湾国格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淑贞女士的爱心捐助,建成高标准的师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完成了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的整体搬迁。今年又开源节流,自筹经费,对教学楼、校门进行了全面包装,硬化了校园干道和活动场地,陈列室、实验室装备一新,并添置了大量仪电、体卫器材,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内从绿化带到教学楼,从操场到教室,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宣传窗、黑板报,我们都从审美的高度精心设计和全盘规划,以便挖掘其陶冶匡正与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实现让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的教育效果。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熏陶、被教育。
可见,从事后勤服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热心、尽心、精心,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常思使命之重,常怀律已之心,常念贪腐之害,工作中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管理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留有任何一点疏漏,致力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收稿日期:2008-3-20
【关键词】学校后勤亲力亲为尽职尽责精益求精
多年的后勤服务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为学校、师生谋福祉,必须做到热心、尽心、精心,这既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和品格,也是服务育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1.热心服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谈到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这是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话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就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这些孩子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一少部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还有极个别是自己单独生活。这些孩子最大的特点是生活上缺少家庭的关爱,学习上没有父母的指导,心理上明显感到孤独。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任何消极、逃避甚至听之任之的做法,都不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建立了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在心理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好后勤服务。为搭建起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学校筹措资金,先后开通了“亲情邮箱”、“亲情电话”、“亲情视频”通道,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互通的桥梁,实现三者之间“零距离”的交流。周末,非留守学生回家了,部分留守学生孤独地呆在校园里“无家可归”,倍感失落。针对这一问题,我镇初级中学三星分校后勤组及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安排愿意住校的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学校健全了周末住校生管理制度,同时在周末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他们把留守学生分成影视、书画、棋类、球类等不同兴趣小组,安排年轻教师跟他们一起活动和交流。学校图书室、校园网在周末照常开放。对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则由生活老师负责,指导他们生活起居、洗衣晒被、打扫卫生等。在养成独立生活习惯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学校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自强、自信的精神。我镇中心小学则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自觉行动,既增强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又弘扬了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收集废品所得的收入全部用来资助和奖励留守儿童中的特困学生和优秀学生,用善行诠释人间真爱。由于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热切关注和真情付出,孩子们缺失的亲情得以弥补,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与其他学生一道共享蓝天,共享快乐。
2.尽职尽责,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为广大贫困农民减轻了负担,使众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在这项政策执行的初始阶段,有的学校“走样”了——没把这项政策用在该享受政策的孩子身上。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几类情况:1、个别学校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学校没有按政策把关,而是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确定,一方面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不细,摸底不清,另一方面开“后门”、打招呼的频频出现,导致上报的补助名单中有不少学生不是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2、有的学校和班级采取申报的办法,让贫困家庭孩子自己推荐自己,这样导致了敢说话会说话的孩子进入了资助范围,而那些胆小自尊心强的贫困家庭孩子却没有了机会;3、还有的学校则采取轮流享受的办法,把所有的学生大排队,这学期你享受减免……,如此种种做法,使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身上。
我们深知,“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让困难家庭的孩子得到实惠,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以上一些情况,我们深入农村,走访家长,倾听广大农民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看法,制定出适合我镇社情民情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要求学校和老师定期家访,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对贫困学生心中有数,严格把关,并根据贫困学生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建立贫困学生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就认真执行好、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及时做好贫困学生的界定、公示、审批和上报工作,确保了“两免一补”工作有序动作,维护了教育公平,使广大学生家长放心。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惠泽真正贫困的学生家庭,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沐浴时代春风,享受良好的教育。
3.精益求精,追求校园文化品位
浓郁的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文化所追求的,首先是育人环境、育人条件、育人氛围和育人效率的最优化。在学校,一尊雕塑、一块刻着名人名言的石头、一张宣传画,它们是物质的,但它们透射出的却是精神的内容、教育的力量,即使是一块绿色的草坪,也应该发出教育的声音,给学生以美和文明的熏陶。
近几年,我校多方等措资金,精心改善办学条件。去年争取了台湾国格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淑贞女士的爱心捐助,建成高标准的师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完成了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的整体搬迁。今年又开源节流,自筹经费,对教学楼、校门进行了全面包装,硬化了校园干道和活动场地,陈列室、实验室装备一新,并添置了大量仪电、体卫器材,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内从绿化带到教学楼,从操场到教室,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宣传窗、黑板报,我们都从审美的高度精心设计和全盘规划,以便挖掘其陶冶匡正与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实现让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的教育效果。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熏陶、被教育。
可见,从事后勤服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热心、尽心、精心,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常思使命之重,常怀律已之心,常念贪腐之害,工作中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管理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留有任何一点疏漏,致力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收稿日期:200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