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贵州省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区之一, 贵州又是全国贫困的省区之一,如何稳定退耕地, 加快还林还草工程, 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根据目前林业产业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金投入不足、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 林业 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0-01
贵州省黔南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区之一,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如何稳定退耕, 减少复垦情况的发生,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 是当前 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它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 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 退耕还林工程” 的顺利实施, 意义重大。
一、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以前,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往往偏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 扩充数量, 而忽视产业结构质量, 即产业素质的改造和提高。据分析, 贵州林业资源的集中度很低, 在劳动密集度指数中, 只有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资金密集度指数来看, 在林业行业中还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产业; 在结构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培育与工业利用方向脱节; 二是以原木为中心的原始生产格局仍无根本性改变; 在产品结构方面, 林业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精深加工产品少, 附加值低。
1.2 技术含量低, 效益差
贵州林业工作欠发达, 技术水平较低, 木材综合利用率仅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采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小于1”% 。木材资源利用方式落后, 资源消耗量大。1991~ 1996 年, 森林工业及其主要产业中, 进步率最大的是木材加工业, 为3516% , 其次是林化工业, 为15122%, 最低的是木材采运业, 为213%, 整个森林工业的技术进步率仅为2175%。林化工业、木材采运业、家具制
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仅相当于全省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 左右; 从效益指标上看, 除造纸及纸制品外, 其它产业也保持着同样的差距。
1.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林业产业方面: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育苗基地、森林旅游设施、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项目无法开展或开展缓慢, 龙头企业缺乏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科技工作的础条件差, 装备落后, 科技图书资料严重缺乏, 科技队伍人心不
稳。
1.4 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 林分质量低劣。
贵州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森林资源总量小, 林分质量不高, 残次林面积大, 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中中幼林比例大, 现有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偏低。
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进行产业规划, 抓好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首先要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坚持生态优先、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的原则, 立足于各地不同的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等, 从实际出发, 科学论证, 注重林种结构
及优化树种配置,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宜竹则竹, 顺应自然规律, 努力提高林草成活率, 保证造林种草的质量。二要在工程布局上, 与建设” 公园省”、” 畜牧大省” 紧密结合, “ 点、线、面” 总体推进, 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 围绕主导产业, 统筹规划, 形成与资源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营格局。三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准确定位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选准选好当地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向” 精、优、特、新” 的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林业, 发展林产品加工转化,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1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 加快经济生态型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省地两级要按照市场需求, 分别抓好全省带全局型龙头企业和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及商品林基地的定位, 打破” 大而全”、” 小而全”的全能结构, 发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广泛开展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 以解决目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分散度都比较差、生产能力闲置、无规模效益等问题, 逐步使企业由” 封闭全能型” 向” 开放协作型” 转化, 推动产业组织的优化组合, 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2 创新经营模式
高效率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林业产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高度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只有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相结合, 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和新的生产力,针对贵州农村具体情况, 可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比如依靠科技进步, 支撑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土层浅薄, 地力贫瘠, 造林难度较大, 要提高坡耕地造林种草成效, 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应以科技为先导, 全面加强科技保障工作。依靠科技进步, 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调整林业的第一产业的结构, 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等,增加林农、森工企业、地方财政的收入, 减轻对木材的依赖程度; 切实办好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精品工程。如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干鲜果基地、精品速生丰产林基地、精品园林村( 户) 等。
2.3 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从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建设“ 公园省” 的要求来说, 都必须对现有的林种、树种进行调整。各地在退耕地、荒山造林中, 规划时应以生态优先、面向市场、稳步发展、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原则, 结合自然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和经济条件,把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提倡林下和果园种草、种药,通过低产林改造、新品种推广,使林种、树种结构更符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政府, 政府不应过多插手农民生产经营, 应充分发挥服务、示范、引导、扶持、带动等作用, 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把自己的作用渗透于林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对企业少干扰多服务多支持, 不搞行政命令和形势主义; 在市场建设上:为林产品流通提供载体, 建立林产品流通体系,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抓营销重市场信息。做到瞄准市场抓加工,抓好加工带基地, 建好基地保加工,抓好销售促发展,逐渐形成”外有窗口,内有阵地,下有网络” 的营销体系;加强宣传, 大力推出我省的名特优新产品,大力发展“合同林业”、”订单林业”;¨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秩序;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电网、通信、供水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进一步夯实林业基础。
2.5 加强政府监控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制度、政策与立法的管理与实施, 实行政府、部门与社会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布局、具体任务和措施要求,把退耕还林建设纳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中。实行规划设计审批制,项目投入”报帐制”,项目实施招标制、经理制、终身负责制,项目质量监测”监理制”。配备相应的检查验收队伍, 制定检查验收办法,严格进行验收,实行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做到有问题能及时解决或预先处理。此外,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不断总结、完善并巩固和扩大实施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庆媛1贵州乌江流域地区退耕还林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1林业经济,2,(1):33~381.
[2] 方小平,龙秀琴1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J]1林业科技开发,21,(5)59~611.
[3] 江泽慧,等1中国现代林业[M]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
[关键词]退耕还林 林业 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0-01
贵州省黔南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区之一,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如何稳定退耕, 减少复垦情况的发生,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 是当前 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它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 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 退耕还林工程” 的顺利实施, 意义重大。
一、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以前,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往往偏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 扩充数量, 而忽视产业结构质量, 即产业素质的改造和提高。据分析, 贵州林业资源的集中度很低, 在劳动密集度指数中, 只有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资金密集度指数来看, 在林业行业中还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产业; 在结构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培育与工业利用方向脱节; 二是以原木为中心的原始生产格局仍无根本性改变; 在产品结构方面, 林业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精深加工产品少, 附加值低。
1.2 技术含量低, 效益差
贵州林业工作欠发达, 技术水平较低, 木材综合利用率仅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采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小于1”% 。木材资源利用方式落后, 资源消耗量大。1991~ 1996 年, 森林工业及其主要产业中, 进步率最大的是木材加工业, 为3516% , 其次是林化工业, 为15122%, 最低的是木材采运业, 为213%, 整个森林工业的技术进步率仅为2175%。林化工业、木材采运业、家具制
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仅相当于全省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 左右; 从效益指标上看, 除造纸及纸制品外, 其它产业也保持着同样的差距。
1.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林业产业方面: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育苗基地、森林旅游设施、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项目无法开展或开展缓慢, 龙头企业缺乏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科技工作的础条件差, 装备落后, 科技图书资料严重缺乏, 科技队伍人心不
稳。
1.4 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 林分质量低劣。
贵州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森林资源总量小, 林分质量不高, 残次林面积大, 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中中幼林比例大, 现有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偏低。
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进行产业规划, 抓好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首先要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坚持生态优先、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的原则, 立足于各地不同的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等, 从实际出发, 科学论证, 注重林种结构
及优化树种配置,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宜竹则竹, 顺应自然规律, 努力提高林草成活率, 保证造林种草的质量。二要在工程布局上, 与建设” 公园省”、” 畜牧大省” 紧密结合, “ 点、线、面” 总体推进, 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 围绕主导产业, 统筹规划, 形成与资源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营格局。三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准确定位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选准选好当地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向” 精、优、特、新” 的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林业, 发展林产品加工转化,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1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 加快经济生态型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省地两级要按照市场需求, 分别抓好全省带全局型龙头企业和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及商品林基地的定位, 打破” 大而全”、” 小而全”的全能结构, 发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广泛开展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 以解决目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分散度都比较差、生产能力闲置、无规模效益等问题, 逐步使企业由” 封闭全能型” 向” 开放协作型” 转化, 推动产业组织的优化组合, 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2 创新经营模式
高效率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林业产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高度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只有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相结合, 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和新的生产力,针对贵州农村具体情况, 可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比如依靠科技进步, 支撑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土层浅薄, 地力贫瘠, 造林难度较大, 要提高坡耕地造林种草成效, 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应以科技为先导, 全面加强科技保障工作。依靠科技进步, 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调整林业的第一产业的结构, 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等,增加林农、森工企业、地方财政的收入, 减轻对木材的依赖程度; 切实办好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精品工程。如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干鲜果基地、精品速生丰产林基地、精品园林村( 户) 等。
2.3 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从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建设“ 公园省” 的要求来说, 都必须对现有的林种、树种进行调整。各地在退耕地、荒山造林中, 规划时应以生态优先、面向市场、稳步发展、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原则, 结合自然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和经济条件,把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提倡林下和果园种草、种药,通过低产林改造、新品种推广,使林种、树种结构更符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政府, 政府不应过多插手农民生产经营, 应充分发挥服务、示范、引导、扶持、带动等作用, 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把自己的作用渗透于林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对企业少干扰多服务多支持, 不搞行政命令和形势主义; 在市场建设上:为林产品流通提供载体, 建立林产品流通体系,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抓营销重市场信息。做到瞄准市场抓加工,抓好加工带基地, 建好基地保加工,抓好销售促发展,逐渐形成”外有窗口,内有阵地,下有网络” 的营销体系;加强宣传, 大力推出我省的名特优新产品,大力发展“合同林业”、”订单林业”;¨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秩序;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电网、通信、供水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进一步夯实林业基础。
2.5 加强政府监控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制度、政策与立法的管理与实施, 实行政府、部门与社会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布局、具体任务和措施要求,把退耕还林建设纳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中。实行规划设计审批制,项目投入”报帐制”,项目实施招标制、经理制、终身负责制,项目质量监测”监理制”。配备相应的检查验收队伍, 制定检查验收办法,严格进行验收,实行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做到有问题能及时解决或预先处理。此外,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不断总结、完善并巩固和扩大实施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庆媛1贵州乌江流域地区退耕还林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1林业经济,2,(1):33~381.
[2] 方小平,龙秀琴1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J]1林业科技开发,21,(5)59~611.
[3] 江泽慧,等1中国现代林业[M]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