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对生命的观照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十九首》对文人的启蒙与濡染逐渐沉淀,在魏晋士大夫身上形成了一种对生命的痛苦与挣扎和对宇宙本体的回归与追求。以玄学为哲学基础,产生的这一系列振荡,形成了一种时代潮流。它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并在文学艺术领域,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产生激变。
   生活于晋、宋时期的陶渊明,自然也深受熏染。玄学思想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静态沉淀后的觉醒的自由和对生命本质一种苦苦追寻后的终极关怀。“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古诗十九首》以来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李泽厚语)他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回归到自然,服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为一。,他将田园山水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完成了对文学题材与风格的转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之第一人。
   陶诗中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主要表现为“任真”的思想和“委运任化”的态度。时代思想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就了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这种热爱大自然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生活的情趣。彭泽归来,他情不自禁地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返自然”三字,一语道尽了他的生活理想,揭示出其对生命真切地体验和洞察,也宣告了其人生观的真谛。生命与万物一起流淌,与自然相融为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这便是一种宁静状态之中的纯粹生命状态。“ 一種人化的自然,也更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对生命真谛透彻领悟的诗化形态。”(李泽厚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幽幽的宇宙时空中,一切存在都是一种静静的生命状态。此处之“真”是真的生命,即指自然的生命、有意义的生命,不是玄学之无为的生命。
   陶的“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也昭示着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诠释,因而也并非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面对当时浮华奢靡的风气和统治阶级谋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陶渊明以一种无畏的坚决,出淤泥而不染,视官场如身外之物。坚持文人气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向人们展示了生命本身高贵而又纯净的内涵。但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和观照也让诗人陷入了一种忽视现实社会意识的“真空”之中,他更注重个人人格的完善和生命意义的实现,一味地让自己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这虽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某种批判和抵制作用,但也在社会进步意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思想。“惜生”的观念在陶的思想中也是存在的。
   陶渊明在社会动荡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并向社会放射出这种人格的魅力。他将“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外化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将自己独具的人格贯注其中,并在诗歌中处处展现。对文学和文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因而,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将陶渊明放在当时的历史真实中来看待,才是正确的。
其他文献
清晨,阳光细腻绵软地铺洒在草地上,就像一层凝滑的油脂。   这个美好的周末,我约好同学一起去公园玩,背着爸爸偷偷溜出来。来到公园的草坪上,我就如一只挣脱缰绳的快活马儿奔腾在这如同一卷巨幅毛毯平坦铺开的草地上。   就在我玩得不亦乐乎时,一抹瘦弱的身影从我身边走过。我被她的背影吸引,目光随之而去,原来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她满脸皱纹,饱经沧桑,穿着一双不知走了多少路早已被磨破的鞋子,一件不知洗
期刊
教育的真谛是实现爱的无缝对接。  ——题记   参加工作二十余年的我因为辗转领域比较广泛,所以在教学理论上一直没有很精辟的建树。但是随着青春棱角的磨平,我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怀揣着教育梦想的我急于织就一片灿烂的云霞。于是乎,全身心投入,为了追求白天课堂的精彩,晚上经常备课到深夜。可是学期末的统一考试测评却给了我结实的一击,我们班的低分同学明显多出其他班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其内容所决定,必然要以人文价值为中心。在这样的前提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开展,如何去实现目标呢?   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回归阅读的本真   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揭
期刊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为我们用钩针编织各式各样的手套、帽子、袜子、罩衫吗?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妈妈的爱心与汗水。钩针艺术历史悠久,在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父辈这一代,可以说人人皆知钩针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享受高度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逐渐冷落了、丢掉了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为了培养民族意识,发展艺术专长,今年春季开学初,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新开设了一门社团走班课程——高年级的钩针编织。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的新突破。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索全新教育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媒体的信息加工和组织,提高多媒体班会的召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學生的学习效率。通
期刊
“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黑板的藩篱。讲台黑板,给学生留一半。   一、让学生到讲台前演讲   每周四语文课的前十分钟,我会安排学生到讲台上作演讲。针对现在语文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指向,我给学生规定了演讲的内容:就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某个细节,或这本书的写法特点,或这本书吸引你的地方作演
期刊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贯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关怀他人冷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收社会正能量,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主要以这几种方法为渗透途径: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关注社会热点科学融合   1.通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关注社会热点,吸收正能量,不再为生活琐事烦恼,珍惜生命,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   我校有部分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程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主要由本村的学生和外来打工子女构成,因为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大多都是靠在学校里的上课时间完成,父母没有能力做太多辅导,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和习惯,课上没有认真听,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在有限的课堂学
期刊
文章要写好往往离不开“以情动人”,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还要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来抒情,尤其注重文章结尾部分,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点题之笔,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巧设非常必要。   文章结尾的技巧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抒情的新巧别致是我们应该去追求探索的。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文章结尾的几种抒情方法。   一、清音有余,繞梁不去  
期刊
摘要:走过了风风雨雨,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今已经四岁了。成长的过程尽管几多波折,却也见证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新格局的开创。文章就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维意识习惯的培养,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现实土壤”,并大胆对它的嬗变反思进行一番探讨,试图把握高考作文命制和写作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考作文;写作意识;写作思维  一、绿肥——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现实土壤”  (一)写作意识的养成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