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许多社区已经尝试将共享理念融入到不同类型的社区空间更新实践中,出现了实践与理论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共享理念出发,解读并剖析这些具有前驱探索意义的社区更新案例,总结一般性的更新方法与实施策略,从理论高度提升实践案例的价值,为新时期的社区更新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这便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创新点。
【关键词】共享理念;社区;微更新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通过的核心文件《新城市议程》中提出“人人共享城市”,“即人人平等使用和享有城市和人类住区,我们力求促进包容性,并确保今世后代的所有居民,不受任何歧视都能居住和建设公正、安全、健康、便利、负担得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促进繁荣,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关于“共享”理念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居住区配套设施共享、共享街道以及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将“共享”理念运用于城市和社区微更新的方法路径以及实践探索。在城市和社区转型升级、老龄化社会和全面二孩来临的新时期,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微更新将提供新的思路。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共享理念
在城市空间的主题下,“共享(for all&share)”比“公共(public)”含义更加丰富。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等理念,‘“共享”包涵社会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含义。社会层面上强调满足不同年龄、身份、文化、经济、生理等多元背景人群的需求(for all),尤其是为儿童、老人、残疾人、农民工、蚁族等弱势群体提供公平享有城市生活的机会;物质层面上强调空间和资源让更多的人分享使用(share),提高物质资源尤其是闲置资源的利用效能减轻城市土地供给紧张和降低社会运营成本。此外,与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相比,共享空间的营造更加强调公众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与运营、人与空间的互动等。
1.2.微更新
我微更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转型而逐渐兴起,类似于“城市针灸”强调针对城市中衰败、活力不足的小尺度空间,以创新的理念和渐进的艺术化方式进行空间修补,居民参与,共建共享,修复空间及人文生态,以微小的切入 点激活全面,对于产权复杂、改造难度大、不适宜大拆大建的地区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所涉及的微更新对象不仅仅限于城市老旧地区,而是泛指空间品质低下、活力不足的城市建成区。
2.构建共享平台
2.1.共享的空间要素
共享的空间要素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对居民的包容开放性,指对全体社区居民持开放态度,在维护本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也为临近社区或更大的城市范围内的居民提供服务;二是居民对空间的多元适应性。社区微更新要以人为本,调查研究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多元需求,空间设计要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使人人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此外,可采用开发社区共享APP,将线上空间活动和线下空间活动相结合,吸引青年居住者的参与互动,扩大社区微更新的影响范围。
2.2.共享的资源要素
共享的资源要素包括共享的物质生活资源和人力资源要素。通过一-定的共享机制,如设置社区闲置物品分享平台、社区“人才广告”、社区资源共享APP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为社区和居民服务。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增进相互感情。
2.3.共享的活动要素
通过基层社区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定期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工作坊,如绘画、摄影、雕塑、舞蹈等,吸引居民参与其中,促进居民之间相互交流了解。或者邀请外界青年创业者、设计师、艺术家共同为社区举办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体验性,提高社区活动的质量。此外可以模仿國外“CO-housing”中“共享晚餐”的形式,举办社区集体聚餐或Party,鼓励居民们自己动手准备食物,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共度美好社区时光。
3.案例分析
3.1.上海创智农园
上海创智农园是“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代表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坊社区睦邻中心北侧。创智农园原本是社区无人问津的荒芜边角地,自开发建设以来,由于其“生态环保、共建共享"的设计与运营模式,使其成为学者研究以及新闻报道的热点。据初步统计,涉及创智农园的研究论文已达18篇,央视新闻也曾给予正面报道。
3.1.1.空间更新分析
上海创智农园最主要的空间更新特征是生态性与互动性。生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农园中配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等海绵设施,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增加生物多样性:二是在农园中设置堆肥、垃圾收集及分类、小温室等环保设施,促进绿色循环。互动性表现在居民可以参与到空间建设过程中,如为儿童提供涂鸦墙,轮胎花园等设施,为种植爱好者提供一米菜园、公共农事体验区等,实现人与空间、自然的良性沟通。
3.1.2.“共享”经验
共享的社区环境应体现在社区资源与技能的共享,通过居民之间分享生活物资或专业技能,增加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创智农园的“共享"则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与园艺两个层面。植物景观层面,创智农园的运营团队鼓励社区居民将自家植物移栽到农园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并与 其他居民分享;一米菜园则为居民深度体验农耕提供机会,成为居民共享种植的“试验田”;轮胎花园则由运营团队指导儿童参与种植与养护,成为儿童之间分享喜悦的“快乐田”。
3.2.北京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
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是2017 年“白塔寺再生计划"中的一-个空间实践项目,位于北京市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宫门口东岔81号,东距白塔寺仅90M。作为一个长期动态的城市更新计划,“白塔寺再生计划"的目标是在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引入社会力量设计与运营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更新重构白塔寺地区的邻里关系。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自建成以来,北京的主流新闻媒体纷纷给予正面报道,在白塔寺地区的邻里街坊中也颇受欢迎,调查问卷显示居民满意度高达93.33%。
3.2.1.空间更新分析
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的最主要的空间更新特征是怀旧与温情。怀旧表现在空间的装饰仿照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供销社风格以及- -些“老物件”,能够引起居民对过去四合院和胡同生活的温情回忆;温情则表现在客厅中的一些物品是由居民捐赠,通过资源共享提升邻里关系,此外,亲切的厨房和桌椅也模拟了“家”的场景。
3.2.2.“共享”经验
北京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通过开放共享的理念,为老街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共享空间,重新拉近邻里关系,并通过文化场所的营造再生白塔寺地区人文记忆。
4.结语
我国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更新案例较为丰富,体现“共享"理念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其中,两个成熟的案例体现出“共享"理念对社区更新有较好的促进意义,包括升华社区空间、促进人文关怀、推动更新方式、激活社区资源等方面,为解决我国社区更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是人类文明共享的时代,共享空间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如何将共享理念运用到整个城市的更新体系,形成“共享空间-共享社区-共享城市”的空间架构,仍需不断的探索。
作者简介:
赵宇坤(1994.11),女,满族,辽宁省义县,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共享理念;社区;微更新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通过的核心文件《新城市议程》中提出“人人共享城市”,“即人人平等使用和享有城市和人类住区,我们力求促进包容性,并确保今世后代的所有居民,不受任何歧视都能居住和建设公正、安全、健康、便利、负担得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促进繁荣,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关于“共享”理念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居住区配套设施共享、共享街道以及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将“共享”理念运用于城市和社区微更新的方法路径以及实践探索。在城市和社区转型升级、老龄化社会和全面二孩来临的新时期,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微更新将提供新的思路。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共享理念
在城市空间的主题下,“共享(for all&share)”比“公共(public)”含义更加丰富。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等理念,‘“共享”包涵社会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含义。社会层面上强调满足不同年龄、身份、文化、经济、生理等多元背景人群的需求(for all),尤其是为儿童、老人、残疾人、农民工、蚁族等弱势群体提供公平享有城市生活的机会;物质层面上强调空间和资源让更多的人分享使用(share),提高物质资源尤其是闲置资源的利用效能减轻城市土地供给紧张和降低社会运营成本。此外,与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相比,共享空间的营造更加强调公众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与运营、人与空间的互动等。
1.2.微更新
我微更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转型而逐渐兴起,类似于“城市针灸”强调针对城市中衰败、活力不足的小尺度空间,以创新的理念和渐进的艺术化方式进行空间修补,居民参与,共建共享,修复空间及人文生态,以微小的切入 点激活全面,对于产权复杂、改造难度大、不适宜大拆大建的地区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所涉及的微更新对象不仅仅限于城市老旧地区,而是泛指空间品质低下、活力不足的城市建成区。
2.构建共享平台
2.1.共享的空间要素
共享的空间要素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对居民的包容开放性,指对全体社区居民持开放态度,在维护本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也为临近社区或更大的城市范围内的居民提供服务;二是居民对空间的多元适应性。社区微更新要以人为本,调查研究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多元需求,空间设计要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使人人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此外,可采用开发社区共享APP,将线上空间活动和线下空间活动相结合,吸引青年居住者的参与互动,扩大社区微更新的影响范围。
2.2.共享的资源要素
共享的资源要素包括共享的物质生活资源和人力资源要素。通过一-定的共享机制,如设置社区闲置物品分享平台、社区“人才广告”、社区资源共享APP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为社区和居民服务。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增进相互感情。
2.3.共享的活动要素
通过基层社区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定期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工作坊,如绘画、摄影、雕塑、舞蹈等,吸引居民参与其中,促进居民之间相互交流了解。或者邀请外界青年创业者、设计师、艺术家共同为社区举办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体验性,提高社区活动的质量。此外可以模仿國外“CO-housing”中“共享晚餐”的形式,举办社区集体聚餐或Party,鼓励居民们自己动手准备食物,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共度美好社区时光。
3.案例分析
3.1.上海创智农园
上海创智农园是“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代表项目,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坊社区睦邻中心北侧。创智农园原本是社区无人问津的荒芜边角地,自开发建设以来,由于其“生态环保、共建共享"的设计与运营模式,使其成为学者研究以及新闻报道的热点。据初步统计,涉及创智农园的研究论文已达18篇,央视新闻也曾给予正面报道。
3.1.1.空间更新分析
上海创智农园最主要的空间更新特征是生态性与互动性。生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农园中配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等海绵设施,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增加生物多样性:二是在农园中设置堆肥、垃圾收集及分类、小温室等环保设施,促进绿色循环。互动性表现在居民可以参与到空间建设过程中,如为儿童提供涂鸦墙,轮胎花园等设施,为种植爱好者提供一米菜园、公共农事体验区等,实现人与空间、自然的良性沟通。
3.1.2.“共享”经验
共享的社区环境应体现在社区资源与技能的共享,通过居民之间分享生活物资或专业技能,增加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创智农园的“共享"则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与园艺两个层面。植物景观层面,创智农园的运营团队鼓励社区居民将自家植物移栽到农园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并与 其他居民分享;一米菜园则为居民深度体验农耕提供机会,成为居民共享种植的“试验田”;轮胎花园则由运营团队指导儿童参与种植与养护,成为儿童之间分享喜悦的“快乐田”。
3.2.北京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
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是2017 年“白塔寺再生计划"中的一-个空间实践项目,位于北京市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宫门口东岔81号,东距白塔寺仅90M。作为一个长期动态的城市更新计划,“白塔寺再生计划"的目标是在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引入社会力量设计与运营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更新重构白塔寺地区的邻里关系。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自建成以来,北京的主流新闻媒体纷纷给予正面报道,在白塔寺地区的邻里街坊中也颇受欢迎,调查问卷显示居民满意度高达93.33%。
3.2.1.空间更新分析
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的最主要的空间更新特征是怀旧与温情。怀旧表现在空间的装饰仿照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供销社风格以及- -些“老物件”,能够引起居民对过去四合院和胡同生活的温情回忆;温情则表现在客厅中的一些物品是由居民捐赠,通过资源共享提升邻里关系,此外,亲切的厨房和桌椅也模拟了“家”的场景。
3.2.2.“共享”经验
北京白塔寺社区共享客厅通过开放共享的理念,为老街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共享空间,重新拉近邻里关系,并通过文化场所的营造再生白塔寺地区人文记忆。
4.结语
我国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更新案例较为丰富,体现“共享"理念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其中,两个成熟的案例体现出“共享"理念对社区更新有较好的促进意义,包括升华社区空间、促进人文关怀、推动更新方式、激活社区资源等方面,为解决我国社区更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是人类文明共享的时代,共享空间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如何将共享理念运用到整个城市的更新体系,形成“共享空间-共享社区-共享城市”的空间架构,仍需不断的探索。
作者简介:
赵宇坤(1994.11),女,满族,辽宁省义县,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