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旨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注意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本文分别从充分运用多媒体、组织合作探究以及重视情感教学三方面围绕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期为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策略
小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主动搜集有效的信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然而,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科学教师专业性比较低,且流动性较大,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转变,但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并不明显,教学策略的选用自然也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合理反思自身的科学课堂,从教学方法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笔者对此谈一谈自己的经验看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的课堂当然也需要多媒体的助力,作为辅助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能够满足教师组织有效课堂的多样化需要,其将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形式有机融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多媒体在创设逼真学习氛围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相对于教师单纯地讲解,有了多媒体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则更容易进入状态,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有关动物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结合谜语谜底,为学生呈现七星瓢虫、蜗牛、青蛙、公鸡等动物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回忆,唤醒学生对于这些小动物的经验认知,为寻访小动物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它们吸水吗”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到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和过程,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为学生动手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材料吸水性的认识。
二、组织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组织方式,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实践探究,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学生间的探究,围绕教材并对教材深入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探究,教师需要设置有价值的探究任务,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学生合理的猜想,进而提升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塑料、木头、钢钉等,制造悬念,让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在水中的表现。请学生四人为一组,首先将不同的材料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它们的材质是怎样的,最后由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汇报,教师给与一定的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猜测,组织学生共同做实验证明,让学生想一想应当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共同观察实验过程,共同记录实验过程,共同分析实验结论。
三、重视情感教學,培养正确观念
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仅有科学理论知识,还有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元素,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情感教学素材,并围绕情感教学目标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养成对自然、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之情,教材涉及的情感教育素材是非常广泛的,教师需要对此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落实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例如,在“大树和小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小草与大树是一样的生命个体,都是不能忽略的鲜活生命,教导学生爱护一草一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校园中的小草,让学生共同查阅资料认识不同种类的草,使学生画它们的样子,教师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关于草的知识,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草的形态、样貌,以拟人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草的怜爱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念。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对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由于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总是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为了实现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使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凤友.小学科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53.
[2] 杨川.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7,(10):99-100.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策略
小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主动搜集有效的信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然而,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科学教师专业性比较低,且流动性较大,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转变,但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并不明显,教学策略的选用自然也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合理反思自身的科学课堂,从教学方法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笔者对此谈一谈自己的经验看法: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的课堂当然也需要多媒体的助力,作为辅助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能够满足教师组织有效课堂的多样化需要,其将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形式有机融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多媒体在创设逼真学习氛围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相对于教师单纯地讲解,有了多媒体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则更容易进入状态,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有关动物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结合谜语谜底,为学生呈现七星瓢虫、蜗牛、青蛙、公鸡等动物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回忆,唤醒学生对于这些小动物的经验认知,为寻访小动物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它们吸水吗”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到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和过程,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为学生动手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材料吸水性的认识。
二、组织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组织方式,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实践探究,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学生间的探究,围绕教材并对教材深入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探究,教师需要设置有价值的探究任务,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学生合理的猜想,进而提升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塑料、木头、钢钉等,制造悬念,让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在水中的表现。请学生四人为一组,首先将不同的材料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它们的材质是怎样的,最后由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汇报,教师给与一定的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猜测,组织学生共同做实验证明,让学生想一想应当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共同观察实验过程,共同记录实验过程,共同分析实验结论。
三、重视情感教學,培养正确观念
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仅有科学理论知识,还有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元素,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情感教学素材,并围绕情感教学目标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养成对自然、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之情,教材涉及的情感教育素材是非常广泛的,教师需要对此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落实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例如,在“大树和小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小草与大树是一样的生命个体,都是不能忽略的鲜活生命,教导学生爱护一草一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校园中的小草,让学生共同查阅资料认识不同种类的草,使学生画它们的样子,教师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关于草的知识,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草的形态、样貌,以拟人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草的怜爱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念。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对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由于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总是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为了实现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使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凤友.小学科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53.
[2] 杨川.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7,(1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