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赣老区振兴新路径

来源 :金融经济·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2002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与后天政策优势缺位的双重约束下,闽粤赣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着人均收入水平低,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且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中央苏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分析
  1、经济规模差距
  从人均GDP看,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2010年人均GDP为14403元,其中最高的崇义县为18592元,最低的石城县仅为7505元,其余中央苏区县人均GDP都在10000元以下。广东7个中央苏区县的人均GDP为15313元,其中新入选的梅县最高为23130元,兴宁、龙川、大埔等县的人均GDP在10000元以上。福建22个中央苏区县的人均GDP较高,平均值为31770元,远高于江西、广东两省。其中龙岩新罗区的人均GDP为61855元,不仅在中央苏区县中最高,也高出了福州、厦门、泉州等市的人均GDP,漳州连城、平和的人均GDP在福建中央苏区县中序次靠后,均不足20000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闽粤赣沿海发达地区12个城市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的人均GDP目前都超过10000美元;中山、厦门、泉州等市超过8000美元;东莞、福州、江门、肇庆、惠州等在7000~8000美元之间,12城市的人均GDP为64483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尽管江西、广东的中央苏区县人均GDP都高于世界银行界定欠发达地区的标准(1000美元以下),但除了广东梅县外,其他各县人均GDP都低于3000美元,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福建22个中央苏区县人均GDP基本跃过3000美元的发展临界点,整体情况稍好。
  2、工业发展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型消费品为主,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增长。在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期,珠三角的重化工业增长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汽车、通讯设备、医疗器械、燃气轮机、造船、纺织和建材机械等重型装备为核心的一批装备制造产业群的兴起,珠三角地区进入以适度重型化为主导的增长周期,珠三角地区的增长优势进一步提升。进入新世纪,福建通过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经济逐步从轻工业拉动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拉动为主的增长新阶段,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一批现代工业制造基地。总体来说,福建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重化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对而言,闽粤赣中央苏区县的工业则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足,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受限于财力的限制,中央和省级政府对闽粤赣中央苏区县的工业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以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区域分工,使闽粤赣中央苏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江西赣州地区由于处于丘陵地带,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不完善,资源开发所需配套条件不理想、成本高,导致投资回报率低,影响了区域资金的投入。
  3、经济外向度差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福建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建成了各种类型的保税区、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主动融入国际网络分工体系,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珠三角地区沿“穗-深-港”经济主轴线,形成了以大陆与香港间以“前店后厂”、“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产业分工特征的投资与贸易制度安排,以投资和贸易的互补互通促进了粤港贸易增长。福建则从厦门经济特区起步,逐步扩大到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区,依托对台“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政策优势,建设了台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经济和政策先行区。同时,福建的华侨资源极为丰富,港澳台资与海外侨资的直接投资约占引进外资的75%以上。
  闽粤赣中央苏区地缘特征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较大,加上原有经济文化基础较差、对外联系不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央苏区县的对外开放度至今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不少中央苏区县既是“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欠开放地区”。从外资依存度来看,江西省中央苏区县的外资依存度高,与广东、福建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大。相对而言,广东、福建两省的中央苏区县,其外资依存度与沿海发达地区则有明显差距。
  二、实现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的核心路径
  1、基于产业对接和产业转移基础上的区域产业联动
  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是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区域,其经济主体之间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合作平台,以此推动区域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的发展态势。产业联动是一个双向选择、互利互惠的过程,以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联动模式具有形式多元、效应多样的特征。
  所谓区域产业对接,是指不同区域的相同或相近产业,在分工协作、产品配套、原材料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通过国际或者区域分工网络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区域产业对接的目的,在于构建基于区域产业间内在技术经济联系,提高区域产业间整体经济效率,以达到区域经济高度融合的目的。当前,闽粤赣中央苏区县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具备与闽粤赣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构建具有内在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链接的能力。
  所谓区域产业转移,是指由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的过程和机制安排。当前,闽粤赣中央苏区工业基础普遍薄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域梯度落差,在区域比较优势驱动下,沿海发达地区具有将非优势或正在失去优势的传统产业向中央苏区转移的意愿。同时,闽粤赣中央苏区通过改革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牵引下,已基本具备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从实践来看,中央苏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大多数中央苏区县超过了沿海发达地区2小时的辐射半径,地理空间距离造成的阻断效应明显,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如何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极化效应”放大等问题。   2、基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基础上的区域市场整合和资源联动开发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纽带,是推进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中长期交通规划方面,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应统一协调、紧密合作、联手共建,通过合理布局区域内主要交通设施的走向、节点、等级、数量等,协调配套各种运输方式,推进区域交通主框架的联网对接,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形成集交通、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设施体系。
  当前,由于市场化发育程度的差异,闽粤赣中央苏区商品及要素市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市场成熟度呈阶梯式分布状态,构成了两地联动实施市场整合、推进区域市场互联互通的主要障碍。中央苏区县的市场形态,无论是从数量规模、竞争公平,还是市场监管和治理水平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市场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由于对市场行政边界的弱化将造成地方各县在经济利益上的再分配,因此推动区域市场整合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协调各方利益,首先建立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共同市场,包括区域商品物流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等。
  区域资源联动开发,是指区域间企业联合开发双方优势资源,促进特色产业的区域对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地区的资源合作开发,一方面能带动中央苏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改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单纯的初级产品输出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缓解沿海发达地区能源普遍紧张、稀缺的状态,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由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闽粤赣中央苏区在应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网络等优势,加快开发辖区内能源、矿产、旅游、农产品等各种资源,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优势。闽粤赣沿海发达地区通过参与中央苏区的资源联合开发,为其资金、技术、人才、产业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产业转移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区域互促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各县(市)书记、县(市)长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区域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区域各方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协作,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同时以加强跨区域公路、铁路、空港、电网、信息网等关联性强的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为契机,着力构建区域市场融合、产业链接、企业联动的市场机制。
  二是建立部门与行业衔接平台。双方应切实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衔接落实,对具体合作项目及相关事宜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制订详细的合作协议、计划和工作方案,落实协议提出的合作事项。对已达成合作意向和已签约的合作项目,应责成有关管理部门和协会跟踪服务与协调落实。对协作过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和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为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提供战略思路和决策参考。
  三是建立区域合作规则。没有共同的规则,就不能对合作双方进行有效约束,甚至一方领导人的人事变动就可能让合作项目前功尽弃。为了合作的顺利推进,由必要对合作双方达成的共识在自愿的基础上加以制度化、法规化的规范、固化,通过合作规则约束彼此的医院和行为,以降低合作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成本。
  2、建立区域互动机制,实现区域互补发展
  一是建立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支持各地区搭建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的良好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提升产业对接水平。
  二是完善区域互助机制。鼓励闽粤赣沿海发达地区采取县市对口支援、企业业务链接、社会捐助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中央苏区加快发展。以对口支援中央苏区为突破口,以推动区域产业对接和产业转移为核心,鼓励沿海企业到中央苏区发展支援投资项目,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放大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促进中央苏区将外生动力和援助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
  三是构建区域产业联盟。产业联盟通常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自发联合在一起,以形成强劲、持续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借助区域产业联盟的虚拟化组织,区域资源和信息共享等功能性要素可以使区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财、物、信息的优化配置,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3、联手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
  积极协调制订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规划或操作方案,通过加强合作互动,由中央苏区核心区政府牵头,促进闽粤赣中央苏区核心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手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一是给予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财税政策支持。建议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共建园区发展,优先支持共建园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规定前若干年内,将园区内的税收全部返还给园区,用于园区滚动发展和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给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转移投资优惠政策。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园区,符合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报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省有关部门负责安排的挖潜改造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资金等,要向转移企业倾斜。对在转移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的项目,要优先安排贷款贴息。金融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融资便利。
  三是给予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分享共建产业园区收益。目前,闽粤赣沿海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面对本地发展空间不足、劳动力成本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迫切需要推进产业向外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又担心产业空心化,出现税收减少、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不足等问题。为消除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顾虑,两地政府可签订合作协议,将增值税、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让渡给发达地区政府;中央苏区同时承诺将转移企业的管理营销部门留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共建园只承接加工制造部门,这样,加工制造部门产生的生产环节增值税在共建园缴纳,而其他税收在发达地区缴纳。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GDP指标分解和绩效考核办法,增强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积极性。
  4、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区域合作发展基础
  一是在行政区划调整上创新。要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区界限,推动地区间的规划、产业、市场、交通联动,着力整合区域资源,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通过行政区划改革创新,促进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改善社会利益结构,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二是在发展模式转型上创新。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功能资源优势互补,实现闽、珠两个三角洲资金、管理、信息、品牌与闽粤赣中央苏区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中央苏区应积极实施“南向追随”发展战略,重点推进连接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主动融入、承接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的区域产业网络分工体系,提升产业分工收益,避免步入“孤立发展”或者“悲惨增长”的路径依赖。
  三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创新。闽粤赣中央苏区要切实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内在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形成“集群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发展代价,提升发展质量,力求全面振兴。
其他文献
摘要: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向新的步伐,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得到有效促进,其自主定价能力将会逐步提高。金融机构间的利率竞调对一直炙手可热的储蓄式国债发行带来了巨大挑战,适时调整国债发行机制对我国国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国债发行方式 国债发展模式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及
期刊
摘要:在我国当前银行业整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牌照管理、分类规定等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对行业市场的持续盈利、风险管控、社会经济效益平衡等内容的影响逐渐扩大,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对现有银行牌照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银行分类和牌照管理的思路,以期完善相关制度在优化市场布局、指导机构定位、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服务
期刊
摘要: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在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中,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但面对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传统意义上的好客户未必能贡献高收益。因此,改变以往的客户选择策略和理念,基于效益与风险双重维度,构建一个大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占比合理的客户结构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公客户选择;效益;风险  客户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和价值创造的源泉,优质的客户结构对于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使上市公司享有主动权去任意的、唯他所愿的更改所聘任的会计事务所,使得近些年更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频繁发生。本文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六年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整体上分析变更行为与审计意见变化的关系,并进一步将审计意见变化分为初次变更和再次变更,以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存在的购买审计意见行为,最后提出建立ABC审计意见变化分析
期刊
摘要:小微企业发展和成长中,“融资难”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成为其瓶颈的重要难题之一。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企业、政府都急于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上海市徐汇区商会企业互助融资平台进行分析,探讨其“政、企、银”互助融资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集群环境下小微企业互助融资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互助;融资;小微企业  随着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
期刊
摘要:无论从世界范围内卷烟销量下降的趋势和国际一流烟草品牌发展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家局党组的品牌战略发展来看,所有的地区烟草销售公司都应该在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基础上,着力强化知名卷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知名卷烟品牌的客户忠诚度,以此解决烟草公司的运营模式,由原来简单的追求“量变”向不断追求“质变”的跨越,不断提升烟草公司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顾客忠诚;品牌;服务;需求  1、顾客忠诚相
期刊
摘要:支付结算监督管理是基层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随着支付结算从“服务型管理”向“监管型服务”的转变,监管型服务将贯穿支付结算工作。本文梳理当前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监督管理  一、当前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监管工作的做法  (一)完善机制,促进支付结算制度执行力的有效落实  一是认真履行“两管理、两综合”职责。201
期刊
摘要:文章以邵阳市的实际情况为例,介绍了当前政府机构或组织查询征信信息的现行模式及查询的主要用途,重点分析了目前政府部门在查询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如何规范政府部门查询行为,更好的应用征信信息服务社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征信信息;查询  一、引言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个人征信系统已
期刊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业利差较大对商业银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然而利差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而收窄。本文在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变动的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利差收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特别是对盈利的影响,最后提出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差收窄 盈利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利差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证作用。但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对利率
期刊
摘要: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时尚消费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更是获得了大学生这一较为特殊群体的青睐。时尚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本文采用访谈和抽样问卷的方法分析在校大学生被时尚文化的渗透度和对时尚消费的态度,力图通过对大学生时尚消费的透视,来阐释人文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时尚消费;符号消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