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侄女读初二,一次段考中她的语文成绩为八十九分,这让我很惊喜,同时又有几分不相信,因为她的语文成绩不好,特别是作文,半天也逼不出一个字来。我拿出她的试卷查看,作文满分是四十分,而她的作文成绩是三十九分。我看了一下作文内容很好,中心明确,立意新颖,行文流畅,与她平日的作文练习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我问她作文得高分的秘诀,她悄悄地不好意思地说:“考试前两个星期拼命背十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八九不离十!而我这次运气特别好,连作文题目也跟我背的一篇作文一样。我背的作文都是从《优秀作文选》、《精选作文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能不得高分吗?”我哭笑不得,难怪她的书桌上有那么多的作文书。天真的侄女最后还加上一句:“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背作文来参加考试!”
这不禁让我掩卷深思。
学生为什么要背作文应付考试呢?
一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有不少学生认为,作文训练费时、费劲,而且,如果不对阅卷老师的胃口的话,就不容易拿高分,没有高分在班上就会落后,在老师和父母面前就会交不了差。在学生中这种“唯分”的思想,功利性思想,非常严重。他们只想找捷径,背作文选,写拼凑作文,认为这种拼凑的作文分数又未必低。
二是学生生活感悟不够,写不出富有文采的习作。学生毕竟年龄有限,生活阅历有限,所以他真正的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时候相对少了一点,也难以表达出来,学生们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然后告诉你:“我今天干了什么什么事……”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空洞了,不知道拿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去写,都是想现成的东西,从作文选里找。教师布置了作文题目,他们就去翻作文选,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然后直接挪用。
甚至有的老师也主张学生、提倡学生背作文选,认为这样省时、省事,而且有的老师还亲自圈几篇文章让学生来背,围着这些来拼凑,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就慢慢地降下去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虚情假意,即便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须知学生学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
我认为学生对作文的认知上的错误缘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教学标准的认知错误。
一是部分老师把作文变得太难太难了,向学生提出了高不可攀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兴趣,作文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在作文评改的环节上。有人曾经用“愚公移山”来形容语文老师改作文的辛苦,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可是老师这么辛苦,改完的作文发回去之后,学生可能就看了一眼分数,然后就把它扔在一边了,有的可能甚至看都不看,至于老师,很多是认真准备的: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但很多学生心不在焉,爱听不听,整个作文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为什么老师这么辛苦,这么敬业,收获的不是丰收呢?学生对作文兴趣难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可以概括地说这么一句话,就是教师辛苦,学生厌烦,效益低下。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就是部分老师把文章看得太神圣,等同于圣贤,作文变成“做文”。而实际上作文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手段,是最基本的承载体、交际媒介。语文老师拿伟大的作品中的技巧、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我认为是大错特错。
二是任何人的写作是为了影响读者的,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一些信息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关心读者是谁,每写一篇作文的时候,眼前浮现的都是语文老师的那一张脸。中学生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老师是唯一的读者,由于读者单一,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不关心读者是谁,局限了我们对作文的认知。成年人知道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比如《背影》,朱自清的文风比较华丽,独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正是这种朴实感动了多少天下父母和子女。所以说写作有时是给一个人看的,有时是一群人,有时是自己之外的所有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生作文的读者,而不是让他们把老师当作唯一的读者。比如《我的学校》这个命题作文,老师可以试着创设情境:设想你的隔壁搬来一家人,正好他家有一个跟你同龄的孩子要找一所学校,要求你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好让他们对你的学校有一个了解。这时,如果学生写作的话,站在他们面前的就不是老师而是邻居一家人了。学生有了明确的读者对象,有东西可写,就不会花时间背作文去应付考试了。
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清楚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文。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喜欢从遣词造句、手法是否精巧,布局是否完善等方面去考虑,这种给作文人为设置的门槛让有些学生感叹:“我这一辈子是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就像我们拿“时装”的设计标准来衡量“日常工作服”一样。
其实作文同说话一样,本来就是个体的人的综合精神活动。人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同时相应地产生了对新认知的态度,在群体生活中,人便会自然产生表达的需要,而表达的方式就是“说”和“写”。叶圣陶说:“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话’。”对于中学生来说,文章不是“工艺品”。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首先要做到通俗,写出来的东西是大白话,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其次放低标准,“先求通,再求好”,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感,不感到窝囊。
总而言之,将作文认知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我侄女读初二,一次段考中她的语文成绩为八十九分,这让我很惊喜,同时又有几分不相信,因为她的语文成绩不好,特别是作文,半天也逼不出一个字来。我拿出她的试卷查看,作文满分是四十分,而她的作文成绩是三十九分。我看了一下作文内容很好,中心明确,立意新颖,行文流畅,与她平日的作文练习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我问她作文得高分的秘诀,她悄悄地不好意思地说:“考试前两个星期拼命背十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八九不离十!而我这次运气特别好,连作文题目也跟我背的一篇作文一样。我背的作文都是从《优秀作文选》、《精选作文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能不得高分吗?”我哭笑不得,难怪她的书桌上有那么多的作文书。天真的侄女最后还加上一句:“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背作文来参加考试!”
这不禁让我掩卷深思。
学生为什么要背作文应付考试呢?
一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有不少学生认为,作文训练费时、费劲,而且,如果不对阅卷老师的胃口的话,就不容易拿高分,没有高分在班上就会落后,在老师和父母面前就会交不了差。在学生中这种“唯分”的思想,功利性思想,非常严重。他们只想找捷径,背作文选,写拼凑作文,认为这种拼凑的作文分数又未必低。
二是学生生活感悟不够,写不出富有文采的习作。学生毕竟年龄有限,生活阅历有限,所以他真正的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时候相对少了一点,也难以表达出来,学生们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然后告诉你:“我今天干了什么什么事……”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空洞了,不知道拿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去写,都是想现成的东西,从作文选里找。教师布置了作文题目,他们就去翻作文选,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然后直接挪用。
甚至有的老师也主张学生、提倡学生背作文选,认为这样省时、省事,而且有的老师还亲自圈几篇文章让学生来背,围着这些来拼凑,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就慢慢地降下去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虚情假意,即便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须知学生学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
我认为学生对作文的认知上的错误缘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教学标准的认知错误。
一是部分老师把作文变得太难太难了,向学生提出了高不可攀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兴趣,作文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在作文评改的环节上。有人曾经用“愚公移山”来形容语文老师改作文的辛苦,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可是老师这么辛苦,改完的作文发回去之后,学生可能就看了一眼分数,然后就把它扔在一边了,有的可能甚至看都不看,至于老师,很多是认真准备的: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但很多学生心不在焉,爱听不听,整个作文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为什么老师这么辛苦,这么敬业,收获的不是丰收呢?学生对作文兴趣难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可以概括地说这么一句话,就是教师辛苦,学生厌烦,效益低下。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就是部分老师把文章看得太神圣,等同于圣贤,作文变成“做文”。而实际上作文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手段,是最基本的承载体、交际媒介。语文老师拿伟大的作品中的技巧、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我认为是大错特错。
二是任何人的写作是为了影响读者的,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一些信息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关心读者是谁,每写一篇作文的时候,眼前浮现的都是语文老师的那一张脸。中学生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老师是唯一的读者,由于读者单一,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不关心读者是谁,局限了我们对作文的认知。成年人知道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比如《背影》,朱自清的文风比较华丽,独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正是这种朴实感动了多少天下父母和子女。所以说写作有时是给一个人看的,有时是一群人,有时是自己之外的所有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生作文的读者,而不是让他们把老师当作唯一的读者。比如《我的学校》这个命题作文,老师可以试着创设情境:设想你的隔壁搬来一家人,正好他家有一个跟你同龄的孩子要找一所学校,要求你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好让他们对你的学校有一个了解。这时,如果学生写作的话,站在他们面前的就不是老师而是邻居一家人了。学生有了明确的读者对象,有东西可写,就不会花时间背作文去应付考试了。
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清楚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文。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喜欢从遣词造句、手法是否精巧,布局是否完善等方面去考虑,这种给作文人为设置的门槛让有些学生感叹:“我这一辈子是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就像我们拿“时装”的设计标准来衡量“日常工作服”一样。
其实作文同说话一样,本来就是个体的人的综合精神活动。人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同时相应地产生了对新认知的态度,在群体生活中,人便会自然产生表达的需要,而表达的方式就是“说”和“写”。叶圣陶说:“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话’。”对于中学生来说,文章不是“工艺品”。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首先要做到通俗,写出来的东西是大白话,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其次放低标准,“先求通,再求好”,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感,不感到窝囊。
总而言之,将作文认知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