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师范精神 培育万千桃李英才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洛阳师范学院被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这是学校发展征程中的一件盛事,是继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办学层次取得的又一个新的突破。
  近百年沧桑历程,洛阳师范学院坚持以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师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师范院校的特色品牌形象。如今,学校自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重视做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跨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征程。
  
  秉承百年师范精神 高举教师教育大旗
  
  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饱受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沁润和滋养的这所河南名校,不用扬鞭自奋蹄。1988年被国家教委首批表彰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全国10所优秀师范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擎师范大旗,弘扬师范精神,凸显师范性质,凝练出了“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增强特色、增进效益、增加活力”的“两提三增”办学理念,形成了教师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师范院校。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孙金锋指出,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旗帜,是指导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追求。有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师范精神,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精心培育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师范大学。为落实和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制定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四大发展战略,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立足洛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把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作为提升办学层次的突破口。
  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全校的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力加强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使学科建设集中体现师范特色,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有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7个本科师范类专业,专业设置合理,涵盖了教育硕士培养所需的专业领域。
  学校根植河洛大地,秉承近百年师范传统,学人云集,名师荟萃,教化一方,桃李葱茏,筚路蓝缕,含蕴积淀,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50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学校成功承办第四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全国179所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高等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300多人到会。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莅临会议,并深入教学一线考察,对学校的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同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张尧学等先后视察洛阳师范学院,对学校坚持师范精神、90多年来一直高举师范教育大旗、积极服务基础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学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评为123所中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2011年,学校综合指标在网大中国师范类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48位,在全国师范学院中名列第10位……
  
  践行全程教学模式 打造中学教学名师
  
  学校坚持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立足教师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先后三次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即“两高五强”的高素质教师培养目标,建构了“一体两翼”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指以学生的素质为主体,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两翼”是指知识和能力,知识包括人文社科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学校构建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把师范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分项、分段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其核心就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渐进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第一学年以教师口语、教态等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品格养成为主线;第二学年以课件制作、才艺训练和“阳光支教”活动带动职业基本技能养成为主线;第三学年以举办“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为平台,对师范生备课、说课、上课、才艺等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第四学年以微格教学训练和毕业实习促进师范生系统职业技能养成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集中实习。
  “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是学校的重点实践活动之一,是展示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平台。从1992年开始已举办20届,在豫西地区乃至整个河南省影响都很大。当年的“未来教学明星”现在已有90%成为中学骨干教师、70%成为市级教学名师、50%成为省级骨干教师。2002年,河南省教育厅将此项活动作为典型推广到全省高校,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2008~2010年连续3年获得全省高校团体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35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9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7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7年,学校在多年培养“未来教学明星”的基础上,决定创办“名师实验班”,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基础教育领军人物和一流的“名师”队伍。“名师实验班”学生从全校全日制师范教育本科生中进行选拔,采取“个人自荐、院系推荐、学校测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一批“乐教、适教,有志于长期从教、综合素质高、特长突出,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优秀师范生”进行培养。2009年,“名师实验班”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河南省同类院校中唯一具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学校。
  据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时明德介绍,“名师实验班”按照“夯实基础、精选专业、强化实践、优化素质”的原则,旨在造就“信念坚定,人文、科学和艺术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技能超群、教育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名师实验班”在全校范围内优选师资,按照4∶1的生师比配备组建一支较为固定的师资队伍;聘请品行高尚、经验丰富、充满激情、富有爱心、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聘请省、市中学教学名师给实验班讲课,面对面进行教学技能指导。
  洛阳师范学院还提出了“学做并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王利亚告诉记者:“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现在的师范生多是停留在选修美术鉴赏、音乐欣赏之类的课程的层面,‘名师实验班’的学生要高一个层次,比如钢琴,不仅要懂得欣赏,而且要会弹,这就叫‘学做并举,知行合一’。此外,我们还提出既要读‘双百名著’(中外名著各100部),又要学习琴棋书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年来,“名师实验班”学生有3人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5人(次)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一、二、三等奖。在第七届河南省师范毕业生师范技能大赛中,参赛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4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其中2人以学科第一名获得一等奖。
  学校的师范毕业生因为“有爱心、留得住、教风好”而被豫西地区的用人单位赞誉为“牡丹牌”。据统计,在豫西地区,38%的中学校长、56%的中学教学名师都是洛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牡丹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意率在96%以上、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满意率在90%以上、综合素质满意率在98%以上。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塑造了享誉河南的“牡丹牌”毕业生形象,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探索互惠双赢之路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师范院校的理论引领和人才支持。同时,师范院校也必须扎根基础教育,从教育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引来源头活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洛阳师范学院与洛阳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平顶山市教育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先后在嵩县、栾川、宜阳、汝阳、新安、偃师等地建立了145个教育实习基地学校。
  学校实行“两支一挂”的支教方式,每年选拔500名优秀师范生到中学实习支教,3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中学顶岗支教,20名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到中学管理岗位挂职支教。学校定期召开由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教师参加的“中学校长论坛”“中学名师论坛”;聘请教育实习基地学校校长、骨干教师担任学生兼职实践导师,保证实习教学质量,促进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学校实施“中学名师进课堂”系列活动,建立基础教育专家库,与洛阳市教育局合作,从市区各中学聘请一批拥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经验的省(市)级教学名师到校,与学校教师交叉授课。学校还聘请教育局长、中学校长和中学教学名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论证和研讨,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适应中学需要。
  学校设立“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专项基金,以招标课题的形式,要求申报教师必须与中小学校联合申报;建立一批教研基地,每年派出约15名教师到中小学校进行调研,邀请10批(次)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聆听学校教学名师的公开课;与洛阳市教育局、洛阳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申报各类教育规划项目,与中小学校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近年来,学校共获得横向合作项目50余项,申请研究经费100多万元。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教师,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条件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按照“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替补”的动态管理模式,先后遴选了11个校级重点学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基金项目46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被SCI、EI收录期刊论文984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90篇,出版著作270余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社科成果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900多项。
  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青年教师参与重点学科建设及项目研究”等措施,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热情。学校专门出台《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教学达标认定。达标成绩不合格的不能评职称,甚至减少课时、调整工作岗位。达标成绩事关院系荣誉,各院系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在全校形成了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是学校一年一度的重要赛事,也是促进全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大奖赛分预赛、初赛、复赛、决赛几个阶段,成绩由课堂随机听课、学生评价、评委评价、同行评价、教案评比等环节组成。获胜的选手被学校授予“青年教师教学之星”,作为学校未来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没有获奖的教师,经过一年的比赛和锻炼,教学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学校把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相似诱导教学法”在校内外推广应用,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成果也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杰出教育改革家德外特·艾伦博士评价说:“你们在中国师范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开辟了新领域,为教师培训开辟了大胆简洁的新途径。这不仅使你们站在中国研究和发展的前沿,而且也为开展真正世界一流教师培训工作打下了基础。”
  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建成国家教师教育优秀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50门。学校有66项成果通过省级教学成果鉴定,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奖82项;教师发表教育教改论文700余篇,承担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以及河南省教育规划项目180余项。学校教师荣获教育部“精彩一课”优秀教学示范片最高奖和河南省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职业技能竞赛13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获奖等级和比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百舸争流敢弄潮,千帆竞技一江春。洛阳师范学院用近百年的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奋斗的历史华章。十年本科历程,五年内涵建设,四大战略,两大跨越,师资队伍大发展,就业指导有保障,学科建设谱新篇,制度改革出效益,对外交流上台阶,科研实力大提升,成为河南省一颗璀璨的教师教育明星学校。这些成果的获得承载着每一名师生的奋斗与心血。正是洛师人这种奋勇争先、钻研探索的改革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用坚韧的毅力勇敢面对困难的拼搏精神,成就了洛阳师范学院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单位的成功。
  谈及今后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时明德表示:“获准开展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使学校的发展获得了一个支点,它将撬起学校教师教育的明天。然而,申硕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全体洛师人有能力、有信心把教育硕士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洛阳市委、市政府与学校研究,报省发改委和省教育厅同意,学校将利用三年时间,投资20亿元,在洛阳市伊滨区建设占地2850亩的新校区,实施整体搬迁,到2020年学校在校生达到3.5万人。这将使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得到根本性转变,为学校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快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加快实现硕士授予单位和综合性大学建设“两大新跨越”提供千载难逢的良机和坚实基础。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中原地区新的经济大繁荣和大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也为洛阳师范学院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发展动力。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形势下,昂扬向上的洛师人正抢抓机遇,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行。
  责编:路 童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邱明是在河南科技大学校园网上,从照片中看,她清秀而温婉,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才女,眼神中透着一种澄澈和聪颖。第一次和邱明通电话,让我感觉她很亲切,也很随和。由于担心采访的事情会落空,记者提前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发给她,并提出了有些“苛刻”的要求——最好两天之后反馈结果。邱明只是考虑了两三分钟,便爽快地答应了。周一,打开邮箱时,记者喜出望外地看到了她的邮件,心底不由得生出一股敬佩之情。我想
期刊
重返故乡  编者按:“先生、先生,你为什么要回家去?/世上有的是荣华,有的是智慧。/你不知道故乡有一个可爱的湖,/常年总有半边青天浸在湖里,/湖边上有兔儿在黄昏里觅粮食,/还有见了兔儿不要追的狗子,/我要看如今还有没这种事。”诗人闻一多80多年前写下的《故乡》让今天离开乡村、走进城市的很多人仍倍感亲切。远在农村的故乡,是很多人割舍不下而又忧虑重重的地方。幸运的是,很多人已经开始用行动来重建故乡,扎
期刊
摘 要:土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土木建筑类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土木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存在与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三门峡地区设置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土木工程;可行性研究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的建设规模出现连续扩张的高潮。土
期刊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英语专业的学风调查和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完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风建设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英语专业教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加强教风建设;利用实习基地,搭建社会教育平台;等等。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学风建设;技能型人才  一、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健康发
期刊
摘 要:我们通过对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采集平台的专业建设一级指标数据进行SWOT分析,认为学院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要实施做大做强纺织服装类专业,建立良性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SWOT;数据采集平台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或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这种分析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等优点,所以国际上经常使用这种分析法来分析一个组织
期刊
摘要:目前,大量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引起了人们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系的思考。所以,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当继续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科学衡量高校就业工作。高校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够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低就业状态;就业率;就业质量  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得到了政府、社
期刊
摘 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能工巧匠型大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现状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9年实施“大学生素质拓
期刊
摘 要: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汲取经验教训,而且应该引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否则,导致苏联解体的毒瘤也有可能在西方各国滋长蔓延。|  关键词:发展模式;西方国家;理念更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事件,因此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始终是政治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介入讨论者不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并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地位,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中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及科技文化知识产生、发展和集散基地的高校,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
期刊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3月6日下午,河南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邓凯在济源市委书记何雄,市政府代市长王宇燕,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宋万轩的陪同下来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指导工作,殷殷寄语学院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下午2点30分,邓凯一行来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技能实训中心门口,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普锋、院长赵学通向邓凯汇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