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对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合作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和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上,过多地应用合作学习、过分地追求合作形式,缺少充分的前期设计和准备,缺乏对合作学习原理、方法、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使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是多人(两人以上)相互配合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它在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目标完成度的测定和奖励措施的制定上有很大不同。就像篮球或足球比赛一样,只有全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场比赛。结果如何取决于每个队员的水平、努力情况以及队员们相互合作的程度,最后队员共享一个成绩。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和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关键环节是如何设计互助学习任务;如何分组,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如何测定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评定小组学习成绩。每个环节实施方法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
对于合作学习方法,不同著作的叙述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有小组成绩分工法、拼图组合法、小组调查法等。小组成绩分工法的流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学习、个人测试、小组评分及小组奖励或认定,其特点是学生每周都要参加一个测试,每次个人测试的成绩与他先前的成绩相比,比之前高,差值就作为“进步分”,否则“进步分”为零,小组的成绩是全组成员进步分之和。拼图组合法则是把一个学习任务分成几部分,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掌握其中一部分学习内容,再通过汇报等形式把所学内容教给组内其他成员。小组调查法较其他方法复杂一些,它要求学习小组自己确定学习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调查,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
合作学习通常以4~6人为一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成绩等因素,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进行分组。
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尽管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和社会性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课堂、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由于合作学习设计与操作的复杂性,在使用它时,首先要针对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充分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要滥用。
信息技术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大特点,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综合性较强,可以给学生以宽阔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其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探索实践中体验方法,如我为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所设计的“自助游计划”。这类实践活动通常内容多、耗时长、难度大,且其中一些内容(如素材选取、策略选择、方案制订等)需要集中多人意见才能做出决策。这时,采用合作学习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
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内容开放的较复杂或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信息技能水平起点参差不齐的现状,将教学内容设计在适合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应用合作学习的一个切入点。如我为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所设计的实践活动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将图像、音视频处理等技能的学习融入主题活动中,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质及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学年开始的一两周后使用,以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三、合作学习如何备课
由于合作学习设计、操作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进行比平时更加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目前,尽管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依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灵活设计。下面以“我的同学,我的校园”为例进行说明。
1.选择内容,设计互助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学习任务是互助的。在确定内容后,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新同学,新校园,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新奇。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确定小组主题;根据主题用数码相机采集图像、视频等素材;围绕主题,利用图像、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处理工具对素材进行恰当加工,充分表达主题;选择集成工具,集成小组加工处理后的图像、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呈现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内容综合性较强,必须以一个鲜活的活动主题为载体,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校园生活为背景,由小组来确定选择什么主题、采集哪些素材、如何加工处理素材、如何表达主题、如何集成作品……由于每个环节都是开放的,学生需要自己设定目标,自己做出决策,并将其实现。这些工作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所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该单元教学约为12~14课时。
2.划分小组
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由于需要小组自己选择主题、采集素材和进行加工,在分组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成员间的友谊和共同兴趣,其次才是能力和性别上的差异与调整,每组人数控制在3~4人,并确定组长。此外,分组名单要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确定,并通知到每个学生。
3.确定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
确定在哪些内容上合作、如何合作和在哪些内容上分工、如何分工,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分工、合作不明,每个学生的工作做不好,也就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积极互动原理,提出既合作又分工的要求,在机制上保证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或任务,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细化学习任务。
确定主题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我的校园,我的同学”,采取轮流发言方式,讨论并确定本组主题,确定一名执笔人,以Word文档撰写计划书(内容包括主题、内容摘要、需要采集的素材、成员及特长等),以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本阶段约1课时。
采集素材阶段:阅读教学网提供的技术支持。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本组主题,用数码相机在校园内采集素材(每人采集的素材不少于10个),并按要求建立本组素材库,将素材导入。本阶段约1课时。
加工信息阶段:基于教师提供的网上教学资源、技术支持和教学案例,小组长围绕小组主题,将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进行分工。分工明确后,每个成员从小组素材库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提交4个作品。这些作品将作为小组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本阶段约8课时。
集成信息阶段:选取集成工具,分工进行作品集成,分别提交各自完成的内容。本阶段约2课时。
交流汇报、评价阶段: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汇报本组作品,并就技术、创意、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讲解。汇报时,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负责讲解的内容,配合要默契。全班学生利用网上评价系统,依据评价量规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
该案例对活动的每个阶段均提出了详细的分工合作要求,实现了目标、资源、角色的互动。小组成员任务的互助体现在主题内容上的分工合作,但成员要完成的任务是相对独立的。
4.设计与准备学习资源
教师备课时,除了准备课上讲解的内容外,还要为学生准备技术支持、学习指导及任务单等学习资源。以下是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的部分学习资源。
(1)往届学生作品集、小组主题任务单。
(2)有关数码相机的知识及技巧、ACDSee使用方法、Photoshop简介、信息采集任务单。
(3)“Photoshop加工图像方法”系列的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图像信息处理任务单。
(4)“ImageReady动画制作”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动画制作任务单。
(5)“简单视频处理”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视频信息处理任务单。
(6)“录音与音频编辑”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小组作品配音任务单。
(7)集成信息工具的使用、小组作品集成任务单。
5.设计评价与奖励方案
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同,评价奖励措施也不同。如小组成绩分工法通过不断的测试,将每个成员的进步分累计为小组成绩。通常,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合作学习,要加强过程中的评价,以便对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的每个阶段均设计了评价量规表,对最终的小组作品也有详细的评价量规。这里列举一二。
6.安排时间与空间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更需要时间资源,因此,备课时要精心安排时间,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所需的时间。此外,如何安排座位也需要事先确定,以保证同一小组成员能就近坐在一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更多地是学生间的互动,组织管理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特有的管理方式。如让学生明确小组目标及合作规则、帮助学生从单独听课向合作学习小组过渡、协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交流技能与合作行为等。
参考文献
[1]David W.Johnson,Roger T.Johnson(美).合作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Richard I.Arends(美).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Donald R.Cruickshank,Deborah L.Baner,Kim K.Metcalf(美).教师指南(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J].人民教育,2004(1).
[5]盛力群.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6]马 兰,盛力群.究竟是什么促进了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
[7]马 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2004(13-14).
[8]王 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上,过多地应用合作学习、过分地追求合作形式,缺少充分的前期设计和准备,缺乏对合作学习原理、方法、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使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是多人(两人以上)相互配合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它在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目标完成度的测定和奖励措施的制定上有很大不同。就像篮球或足球比赛一样,只有全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场比赛。结果如何取决于每个队员的水平、努力情况以及队员们相互合作的程度,最后队员共享一个成绩。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和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关键环节是如何设计互助学习任务;如何分组,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如何测定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评定小组学习成绩。每个环节实施方法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
对于合作学习方法,不同著作的叙述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有小组成绩分工法、拼图组合法、小组调查法等。小组成绩分工法的流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学习、个人测试、小组评分及小组奖励或认定,其特点是学生每周都要参加一个测试,每次个人测试的成绩与他先前的成绩相比,比之前高,差值就作为“进步分”,否则“进步分”为零,小组的成绩是全组成员进步分之和。拼图组合法则是把一个学习任务分成几部分,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掌握其中一部分学习内容,再通过汇报等形式把所学内容教给组内其他成员。小组调查法较其他方法复杂一些,它要求学习小组自己确定学习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调查,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
合作学习通常以4~6人为一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成绩等因素,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进行分组。
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尽管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和社会性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课堂、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由于合作学习设计与操作的复杂性,在使用它时,首先要针对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充分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要滥用。
信息技术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大特点,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综合性较强,可以给学生以宽阔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其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探索实践中体验方法,如我为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所设计的“自助游计划”。这类实践活动通常内容多、耗时长、难度大,且其中一些内容(如素材选取、策略选择、方案制订等)需要集中多人意见才能做出决策。这时,采用合作学习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
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内容开放的较复杂或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信息技能水平起点参差不齐的现状,将教学内容设计在适合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应用合作学习的一个切入点。如我为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所设计的实践活动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将图像、音视频处理等技能的学习融入主题活动中,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质及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学年开始的一两周后使用,以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三、合作学习如何备课
由于合作学习设计、操作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进行比平时更加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目前,尽管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依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灵活设计。下面以“我的同学,我的校园”为例进行说明。
1.选择内容,设计互助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学习任务是互助的。在确定内容后,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新同学,新校园,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新奇。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确定小组主题;根据主题用数码相机采集图像、视频等素材;围绕主题,利用图像、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处理工具对素材进行恰当加工,充分表达主题;选择集成工具,集成小组加工处理后的图像、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呈现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内容综合性较强,必须以一个鲜活的活动主题为载体,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校园生活为背景,由小组来确定选择什么主题、采集哪些素材、如何加工处理素材、如何表达主题、如何集成作品……由于每个环节都是开放的,学生需要自己设定目标,自己做出决策,并将其实现。这些工作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所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该单元教学约为12~14课时。
2.划分小组
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由于需要小组自己选择主题、采集素材和进行加工,在分组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成员间的友谊和共同兴趣,其次才是能力和性别上的差异与调整,每组人数控制在3~4人,并确定组长。此外,分组名单要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确定,并通知到每个学生。
3.确定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
确定在哪些内容上合作、如何合作和在哪些内容上分工、如何分工,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分工、合作不明,每个学生的工作做不好,也就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积极互动原理,提出既合作又分工的要求,在机制上保证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或任务,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细化学习任务。
确定主题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我的校园,我的同学”,采取轮流发言方式,讨论并确定本组主题,确定一名执笔人,以Word文档撰写计划书(内容包括主题、内容摘要、需要采集的素材、成员及特长等),以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本阶段约1课时。
采集素材阶段:阅读教学网提供的技术支持。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本组主题,用数码相机在校园内采集素材(每人采集的素材不少于10个),并按要求建立本组素材库,将素材导入。本阶段约1课时。
加工信息阶段:基于教师提供的网上教学资源、技术支持和教学案例,小组长围绕小组主题,将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进行分工。分工明确后,每个成员从小组素材库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提交4个作品。这些作品将作为小组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本阶段约8课时。
集成信息阶段:选取集成工具,分工进行作品集成,分别提交各自完成的内容。本阶段约2课时。
交流汇报、评价阶段: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汇报本组作品,并就技术、创意、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讲解。汇报时,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负责讲解的内容,配合要默契。全班学生利用网上评价系统,依据评价量规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
该案例对活动的每个阶段均提出了详细的分工合作要求,实现了目标、资源、角色的互动。小组成员任务的互助体现在主题内容上的分工合作,但成员要完成的任务是相对独立的。
4.设计与准备学习资源
教师备课时,除了准备课上讲解的内容外,还要为学生准备技术支持、学习指导及任务单等学习资源。以下是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的部分学习资源。
(1)往届学生作品集、小组主题任务单。
(2)有关数码相机的知识及技巧、ACDSee使用方法、Photoshop简介、信息采集任务单。
(3)“Photoshop加工图像方法”系列的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图像信息处理任务单。
(4)“ImageReady动画制作”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动画制作任务单。
(5)“简单视频处理”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视频信息处理任务单。
(6)“录音与音频编辑”教学内容及范例学习指导、小组作品配音任务单。
(7)集成信息工具的使用、小组作品集成任务单。
5.设计评价与奖励方案
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同,评价奖励措施也不同。如小组成绩分工法通过不断的测试,将每个成员的进步分累计为小组成绩。通常,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合作学习,要加强过程中的评价,以便对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案例“我的同学,我的校园”的每个阶段均设计了评价量规表,对最终的小组作品也有详细的评价量规。这里列举一二。
6.安排时间与空间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更需要时间资源,因此,备课时要精心安排时间,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所需的时间。此外,如何安排座位也需要事先确定,以保证同一小组成员能就近坐在一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更多地是学生间的互动,组织管理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特有的管理方式。如让学生明确小组目标及合作规则、帮助学生从单独听课向合作学习小组过渡、协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交流技能与合作行为等。
参考文献
[1]David W.Johnson,Roger T.Johnson(美).合作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Richard I.Arends(美).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Donald R.Cruickshank,Deborah L.Baner,Kim K.Metcalf(美).教师指南(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J].人民教育,2004(1).
[5]盛力群.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6]马 兰,盛力群.究竟是什么促进了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
[7]马 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2004(13-14).
[8]王 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