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016年九月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都在逐渐深入,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而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文就《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一课为例来寻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家的意味,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中国人更是对家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家中浓浓的爱。而我们又都知道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家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中这样的一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多媒体呈现框题:第三框 让家更美好)
二、 讲授新课
(呈现一组四世同堂与现代三人家庭的图片)
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
(一) 现代家庭面面观(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
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说,家庭中人口数量减少了,由过去的几世同堂家庭变成了现在这种三口、四口之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纳为这一组图反映了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小型化呢?(继续呈现两组现代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 和谐家庭我出力(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那么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与冲突。我们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当我们的小家庭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充当“粘合剂”,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地感受一下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来处理,我们找几位同学来模拟这样一幕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来当导演,其他同学来当监制,一起帮他们来完成这一幕情景剧。(找齐角色,呈现情景,酝酿情绪)
一天放学回家后,小明发现爸爸妈妈吵得不可开交,原来又是因为过年回家的问题闹矛盾,小明的爸爸是山西人,小明的妈妈是四川人,两人是在北京上大学时相识、相恋并组合家庭的,目前一家人都居住在北京。由于平时两人工作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而两人又都是家中独生子女,所以大家都想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所以,多年去哪儿成了家里争执不休的问题。
父: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是谁家的媳妇儿过年就得回谁家!这是中国人多少年的传统!
母:哼!你这是封建思想!谁规定过年必须去哪儿!你这人是大男子主义,谁不是父母亲生的!
父:那也不行!你今年国庆都回去一次了!
母:不行就不行!我哪都不去!
(小明回来了,听到了吵架声,准备介入)教师指导:(第一步,先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小明:爸、妈,你们怎么又因为这事儿吵架了呢?(父母各自向小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要小明來给评评理。)你们先都冷静冷静,我知道你们都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
(第二步,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小明: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呀。咱要不今年过年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接来北京一起过年吧,虽然咱们家房间小,但是我们可以让四位老人住两间房,我们住客厅也行呀,我们买个折叠床,暂时收拾一下。或者咱也可以陪着几位老人一起旅游呀。咱还可以一年一年轮着来,比如今年回山西,正月里可以把姥姥姥爷从四川接过来多住一段时间。你们都退让一步,为对方考虑一下。
(第三步,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小明:(进一步引导)妈妈,你看爸爸其实平时也挺关心姥姥姥爷的,今年国庆节还是他提出让你回四川一趟,而且平时他买什么东西也总是两边各一份,经常提醒你多关心两位老人。他也不是大男子主义,只是今年爷爷身体不太好,他一直忙着没回去,这不是想着过年了,正好回去看看么。爸,妈妈这人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有时候脾气急了就这样,平时还是多么温柔体贴的。
(第四步,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看到父母情绪缓和,但还是僵持着,小明牵起爸爸妈妈的手,笑着说:你们看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多简单,咱们赶紧做饭吧,我都饿了!(家庭中又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大家起立,挽起手来,同唱《让爱住我家》,播放视频)
三、 课堂小结
好,同学们,伴随着这首充满爱的歌声,我们今天的课也接近尾声了。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一幅图片(播放习主席牵着母亲的手在公园散步的照片),这幅照片一经曝光,感动了无数国人,习主席是我们的楷模,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顺序的,如果一个人连家都治理不好,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可见和谐家庭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正如成龙在《国家》这首歌里唱到的一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最后,祝大家家庭和睦,让家更美好!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石涛,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家的意味,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中国人更是对家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家中浓浓的爱。而我们又都知道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家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中这样的一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多媒体呈现框题:第三框 让家更美好)
二、 讲授新课
(呈现一组四世同堂与现代三人家庭的图片)
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
(一) 现代家庭面面观(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
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说,家庭中人口数量减少了,由过去的几世同堂家庭变成了现在这种三口、四口之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纳为这一组图反映了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小型化呢?(继续呈现两组现代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 和谐家庭我出力(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那么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与冲突。我们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当我们的小家庭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充当“粘合剂”,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地感受一下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来处理,我们找几位同学来模拟这样一幕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来当导演,其他同学来当监制,一起帮他们来完成这一幕情景剧。(找齐角色,呈现情景,酝酿情绪)
一天放学回家后,小明发现爸爸妈妈吵得不可开交,原来又是因为过年回家的问题闹矛盾,小明的爸爸是山西人,小明的妈妈是四川人,两人是在北京上大学时相识、相恋并组合家庭的,目前一家人都居住在北京。由于平时两人工作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而两人又都是家中独生子女,所以大家都想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所以,多年去哪儿成了家里争执不休的问题。
父: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是谁家的媳妇儿过年就得回谁家!这是中国人多少年的传统!
母:哼!你这是封建思想!谁规定过年必须去哪儿!你这人是大男子主义,谁不是父母亲生的!
父:那也不行!你今年国庆都回去一次了!
母:不行就不行!我哪都不去!
(小明回来了,听到了吵架声,准备介入)教师指导:(第一步,先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小明:爸、妈,你们怎么又因为这事儿吵架了呢?(父母各自向小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要小明來给评评理。)你们先都冷静冷静,我知道你们都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
(第二步,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小明: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呀。咱要不今年过年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接来北京一起过年吧,虽然咱们家房间小,但是我们可以让四位老人住两间房,我们住客厅也行呀,我们买个折叠床,暂时收拾一下。或者咱也可以陪着几位老人一起旅游呀。咱还可以一年一年轮着来,比如今年回山西,正月里可以把姥姥姥爷从四川接过来多住一段时间。你们都退让一步,为对方考虑一下。
(第三步,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小明:(进一步引导)妈妈,你看爸爸其实平时也挺关心姥姥姥爷的,今年国庆节还是他提出让你回四川一趟,而且平时他买什么东西也总是两边各一份,经常提醒你多关心两位老人。他也不是大男子主义,只是今年爷爷身体不太好,他一直忙着没回去,这不是想着过年了,正好回去看看么。爸,妈妈这人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有时候脾气急了就这样,平时还是多么温柔体贴的。
(第四步,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看到父母情绪缓和,但还是僵持着,小明牵起爸爸妈妈的手,笑着说:你们看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多简单,咱们赶紧做饭吧,我都饿了!(家庭中又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大家起立,挽起手来,同唱《让爱住我家》,播放视频)
三、 课堂小结
好,同学们,伴随着这首充满爱的歌声,我们今天的课也接近尾声了。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一幅图片(播放习主席牵着母亲的手在公园散步的照片),这幅照片一经曝光,感动了无数国人,习主席是我们的楷模,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顺序的,如果一个人连家都治理不好,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可见和谐家庭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正如成龙在《国家》这首歌里唱到的一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最后,祝大家家庭和睦,让家更美好!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石涛,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