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国家司法考试背景下的地方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s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梳理统一国家司法考试与传统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关系入手,认为地方院校要以国家对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基层实务人员为目标,合理设置法学专业课程。
  关键词 司法考试 法学 课程 设置
  作者简介:徐泽春,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00
  从2002年起,我国对取得初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资格实行了统一的司法考试,这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对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举措直接导致国内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学校安排课程之余,积极参加司法考试,并且已通过司法考试作为衡量个人学校效果的一个标准,个别高校甚至将司法考试大纲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程大纲,将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学校招生宣传的一个指标。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两者在考核方式、考核难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借鉴司法考试的考查特点,不断提升法学本科教育水平是法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急需考虑的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面临转型发展的重任,对该问题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效果等进行创新,对国家司法考试的定位、目的进行研究,使两者可以良性互动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司法考试的现状和定位
  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其作为一种职业准入考试,是初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取得律师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自2002 年开始,我国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逐渐改变了我国没有严格统一的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现象,使得法律职业队伍更加的专业和优秀,司法考试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发展,使得法官检察官有了统一的入职标准,司法工作人员的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从而对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人才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司法考试制度自实施以来的实际效果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某些问题,这将不利于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首先,司法考试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足。从根本上还是侧重于对于法条的机械性记忆,近些年来,随着法律教育的发展,司法考试的题目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刑法领域,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考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足,其次,法律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法律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现行司法考试中却未能体现。其次,司法考试现行的“一考制模式”有待商榷。通过一次纸质化的司法考试模式,其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一次考试模式下的现行司法考试也很难反映出考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从事法律职业者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最后,司法考试忽视了法律职业道德的考察。司法考试对于一个人法律职业道德的考察从简单的几道题很难反映出一个人的法律职业道德。一个没有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职业人对法律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
  二、司法考试背景下对法学本科教育之反思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更多的侧重于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教授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然而统一司法考试的出台使得本科教育开始注重实践教育。司法考试中的题目原型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件,因此,老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将会引进大量的教学案例,这无疑会刺激更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司法考试的精英化定位,通过司法考试也成为法学本科学生检验自己学业的试金石,也成为其在大学中的“终极目标”。司法考试的存在让更多的法学本科学生投身于司法考试中,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也将促进整个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看到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不相协调和适应的地方,这些矛盾极大地阻碍了整个法学教育的发展,导致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前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法学本科教育逐步沦为应试教育。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上升,导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无论是传统的老牌政法强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高校,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一件很棘手的问题,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入职的“敲门砖”更加被重视,大学本科教育也更加偏重于司法实务,原本的通识教育的定位正在朝着应试教育慢慢转变,司法考试极低的通过率,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司法考试辅导班,他们致力于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顺利的通过司法考试,以应试主义为指导理念,传授学生应试技巧,对司法考试大纲进行重点研究,掌握重点部分、必考部分,强调题海战术,硬背法律条规等,这必然对强调理论教育、通识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形成冲击。大学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通过司法考试,还承担着其它的社会任务。但目前过分重视司法考试使得这几项目标的完成存在现实的困难。
  2.司法考试成为法学本科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估标准,从整个法学本科教育的评估来看,法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从生源质量、师资配备,馆藏图书,学术论文,就业率等方面来评估,近年来司法考试通过率以及考研率也逐渐被纳入考察标准之中,这将对法学本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非985、211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更是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为了使得本院的专业在评估中合格,努力提高司法考试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所以,在一些非老牌政法院校,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逐步开始与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划等号,这将使得法学本科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损害整体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
  3.司法考试使得学生面临双课堂、两套教材的困局。自2008年开始,司法考试开始允许法学本科大三学生参加,这使得大三学生面临着“双课堂,两套教材”的困境,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来说,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是按照四年来规划的。因此,对于备战司法考试的大三学生则面临着时间的不足,既要兼顾学校的课程安排,又要制定自己的司法考试规划,近年来興起的各种辅导机构也有自己的“课本”,因其主要为应试教育而编写,使得在学生中很受欢迎,而这些情况极大的破坏了法学本科教育的系统性。更多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司法考试辅导机构之间,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没有了兴趣,学风也更加的浮躁和功利,由于要求不同,学生在忙于准备司法考试的同时,还得应付学校的课程考试,使得学生同时学习两套教材,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地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
  在讨论课程设置之前,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专业培养目标。一个高校为一个专业学生的培养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课程设置也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笔者认为,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应该树立基层性、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院校一般层次不高,不能与重点大学相比,各方面条件有限。另外,地方院校学生很难到大城市、高层次的单位就业。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县一级政法部门以及律师事务所工作,到省级司法机关的非常少。所以地方院校培养人才首先应该是为地方服务,具备地方特色。实践证明,地方院校法学毕业生报考本地公务员的数量是比较高的。作为地市级的高等院校,为本地县级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培养初级法律工作者是契合实际的。当然,基层性、地方性并不代表对能力培养的放松。地方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应该贯彻国家转型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 压缩部分核心课程课时。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有16门:包括法理学、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根据规定,以上课程法学专业是必须开设的,但是在个别课程课时安排以及课程开课顺序上,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个人认为,有些课程例如国际法、法制史等地方院校学生将来应用的机会不多,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将课时让给核心应用课程。
  2. 增加基础、应用型课程课时。对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将来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六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可以適当增加这几门课的课时。特别是应用性最强的民法总论、合同法、侵权法、民事诉讼法,要足额保证这几门课的课时,保证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充分掌握。
  3. 开设特色课程。针对基层性、应用性培养目标,地方院校可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比如针对司法机关招录公务员一般是从书记员做起,可以开设速录课程;针对法学专业要求“能说会写”,开设文书写作课程以及口才学课程。
  4. 开设对学生就业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课程,如公务员法、司法考试辅导讲座等。
  5. 开设民法方向细分课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的应用越来越强,对民法进行细分,开设更多课程,对学生大有益处。除民法总论课程外,可以开设物权、债权法、侵权法、家庭法等课程。
  6. 增设培养学生实践参与课程,包括法律诊所、公证实务、仲裁实务、非诉实务课程等。
  7. 适当开设一些重要的非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也为就业以及将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例如可以开设政治学等课程。
  8.注意开课顺序。保证学生在前面两年学完基础核心课程,第三年学习应用课程。特别是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要提前开课,让学生掌握基本诉讼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辅导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大。辅导员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凸显出的问题也在逐渐增多。本文以大理大学为例,从当前辅导员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最后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第五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简
摘 要 欧洲难民潮爆发至今,各国民众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以德国民众态度转变尤为巨大,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难民问题解决的困难——代价过大、耐心耗尽的民众是否仍会继续支持政府在难民问题上的开放态度——欧洲各国政府态度不一是难民问题妥善解决的最大障碍。面对影响整个欧盟国家的重大问题,欧盟领导机构在难民问题上的决策乏力折射出欧盟一体化的困境。  关键词 欧洲难民 德国 欧盟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静,河南
摘 要 随着贵州省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加深,人们对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需求量迅速增大,从而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探索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分析贵州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体系现状,对构建贵州省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外包模式提出建议和思考
摘 要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承担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是法治建设进程的基础性工作。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普法规划以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受到经济发展、语言障碍、资金不足、民族习惯等因素制约,群众法律意识普遍薄弱,法治宣传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
摘 要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实施将给民办教育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突破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看到利好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厘清一些问题——具体制度保障该如何配套实施?该如何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笔者在认真阅读新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文献后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民办教育 法律困境 改善建议  作者简介:何丹,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
摘 要 技术法规内涵的界定对判断某国贸易管理规定是否受到TBT协定管辖至关重要。虽然WTO上诉机构对解释技术法规发展出了三步测试法并得到了统一适用,但在具体争端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理解和解释时常发生分歧。本文总结分析了欧盟-海豹制品案中上诉机构关于技术法规的解释和推理,并认为技术法规规范的是产品而非产品生产者。  关键词 技术贸易壁垒 技术法规 三步测试法 欧盟-海豹制品案  作者简介:黄应兵,武
摘 要 公共图书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肩负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使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是我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本文阐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阅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法 公共图书馆 全民阅读  作者简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因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多发,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2015年审结的相关案件的分析研究,试图找到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集体土地 房屋拆迁 民事案件  作者简介:赵国勤,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法院航空港法庭法官、副庭长,研究方向:刑法、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
摘 要 相关科技的发展与时装产销模式的变化导致时装设计行业的从业者的利益实现方式和行为决策发生改变。时装设计抄袭问题日益突出,设计者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愈加强烈。本文通过分析时装设计者与抄袭者之间的博弈策略,评估不同法律制度供给下双方行为决策的改变和对相关主体利益的影响,以便探寻一种以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 时装设计 抄袭 博弈论 知识产权  基金项目:
摘 要 狭义层面的“街头政治”危及政治稳定与国家安全,其生成的背后有内外因素,就内部因素方面,一国的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与否与“街头政治”的产生有一定关联,政治系统自身的良性运作及政治系统与经济、文化系统的生态联动是构建政治生态体系的基石,是保障政治安全的前提。政治系统运行失调、政治与经济、文化的非良性互动酝酿着“街头政治”爆发的各类促发因素,本文立足于政治生态视角阐释防范“街头政治”的对策,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