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初探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承担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是法治建设进程的基础性工作。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普法规划以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受到经济发展、语言障碍、资金不足、民族习惯等因素制约,群众法律意识普遍薄弱,法治宣传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七五”普法期间适合实际普法工作的新对策,以期达到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的。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法治宣传 教育
  作者简介:李昭熠,华东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18
  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的紧迫性
  首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四川彝族最大聚居地,推进当地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自身地理环境与人文条件的限制,使得该地区的法治建设工作难度加大,更加急切需要加强当地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遵法、守法、用法的素质与自觉性。其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需要法治宣传教育加以促进。从总体上看,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均落后于汉族地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为了更好全面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并健全当地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迫切需要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使得当地居民更多地学习与掌握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治素养。再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内部的团结与稳定需要法治宣传教育的维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是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措施。而维护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内部的团结固然需要多种举措和手段,但法治宣传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加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引导他们通过正确使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利益关系、防止内部矛盾激化、消除各种不和谐不安定因素,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此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的整体素质需要法治宣传教育的培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法律意识较薄弱,他们更多尊重民族内部的民俗习惯,甚至是一些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民族习惯法。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当地的开展,注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相互调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十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显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有所提高,各级政府与基层组织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也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法治宣传教育仍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制约着当地法治建设的推进发展。
  首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地带,当地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存在困难。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上来说,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均落后,尤其是偏远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经济发展更为缓慢,这无疑给西南少数民族的法治宣传教育带来了物质上的困难。且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常年从事农牧业工作,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文盲与半文盲所占的比例较高。虽然不能说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一定成正比,但这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彝族群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增加了当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难度。
  其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彝语作为日常语言,而中国法律法规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彝汉双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法律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存在困难。“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十分复杂。55个少数民族中有18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特点加大了普法教育的难度。在汉族地区普法教育只用一种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地区少则两种语言文字,多则要使用5种语言文字的普法教材,才能基本满足普法教育的需要。”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居民主要使用彝语进行沟通交流,但我国法律文本绝大多数却是以汉语言文字来书写与表达。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尤其对农牧区居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相当数量懂得彝汉双语的法治宣传教育人才,运用彝汉双语为当地居民宣讲和解释法律的含义与精神。然而,当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的法律人才十分短缺,致使当地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由于居民的理解程度很低而大打折扣。
  再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资金、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不均衡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存在困难。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经费在各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导致基层组织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阻力较大。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没有建立起可行的交流互动平台,使得当地法治宣傳教育部门与群众互动较少,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不够规范。目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工作人员开讲座、居委会出板报、墙上贴标语等活动形式为主,而较少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使用。且当地居民对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采用“推法向民”的方式,与当地彝族居民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不能较好地对接。另一方面,当今四川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基层单位的人员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法律专业的科班出身,自身的法律素养还有待提高,进而使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难以高效开展。加之当地法治宣传教育人员职位不固定,经常身兼数职,使得他们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况且,对彝族居民权利保护的不及时,导致当地居民质疑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挫伤了彝族居民懂法、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存在困难。“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存在国家统一法、民族自治地方条例、民族习惯法三种形态的法律形式,法律具有多元性。在这三种法律形式之间,民族自治地方条例在实行过程中不会出现与国家统一法相冲突的现象。而民族习惯法却不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法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旧的习俗和行为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当这些习俗和行为规范中蕴涵的价值与国家统一法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需要进行取舍,以及当这些习俗、规范与国家统一法中的规范完全相背离时,就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冲突进行协调。” 在实际生活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习惯法在较大程度上规范着当地彝族居民的一言一行,而国家法在当地发挥的作用却相对有限。
  此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主要依靠家支体系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一个家庭中最有威望的长辈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对家中的男性晚辈进行教育,妇女儿童一般不参加此类活动。由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早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只普及与本民族居民密切相关的法律,而对于其他法律问题,该地区居民主要依靠当地的习惯法解决纠纷。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当地彝族居民的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不一致甚至两者相互冲突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这对国家法的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消弱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开展的效果。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对策分析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宣传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制约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效果的普及,进而严重影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法律素养的提高,最终限制该地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积极寻找多种形式的方法来解决当地目前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一项非常紧迫且必要的任务。
  首先,大力发展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性的强有力保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具有丰富的经济实力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同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效用。从中央到省市一级的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财政投入力度,当地政府需继续结合本地区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凉山主要通过其特色的“火把节”文化进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同时配以政府扶持等多种路径提升经济实力,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彝族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得彝族居民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了解并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其次,依托民族语言文字,培训彝汉双语法治宣传教育骨干,使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更加顺利。针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多数的彝族人民,彝语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用语和第一语言。故需要培养相当数量精通彝汉双语、熟悉彝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法治宣传教育骨干人才。这些法治宣传教育骨干人才,可以利用彝语并结合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普及当地居民需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疑问,并及时翻译上级下达的法治宣传教育资料。在尊重彝族群众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拉近法治宣传教育双方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了解当地群众懂法、学法、用法的需求,使受教者积极主动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听懂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从而在工作上取得切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效果,真正提高彝族居民的法律素养。
  再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健全相关部门法治宣传工作机制。深入到彝族群众的生活中,加大资金投入,聘请固定的专业法律人才,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历年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的传统模式,把单方面的“推法”变为互动宣传教育。试着在当地实施“技术入户”等相关计划,最大程度上争取让每户彝族居民都可以接收到远程教育节目。并根据调查了解彝族群众最希望获知的法律常识,编写并不断调整一批内容配套、实用的彝漢双语法治宣传教育资料和贴近当地居民生活的法律案例库,开办彝语法治节目以案说法,将难懂晦涩的法律法规解释成当地居民最易接受的常识,贴近彝族群众的法律要求,从而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率。
  最后,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相互调适,从而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不断提高国家现行法律影响并扩大其适用范围,调整市场关系、维护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社会发展秩序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彝族地区社会发展秩序的稳定离不开当地民族习惯法长期以来所起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国家法与习惯法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的制定与完善具有添补作用。法律若想适合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变革、完善与创新,当然国家法律的完善也离不开对一直延续的法律传统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已经建立起来,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民族习惯法中存在的合理成分予以借鉴,使其更易于贯彻执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法律的传统仍存在着违背法治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内容,这无疑是彝族地区进步的障碍。因此,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家支体系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时,允许妇女和儿童参加,并且全方面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使得当地向现代文化转型。在“七五”普法的开始之年,要抓住开局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改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法治现状,加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开展的“七五”普法提供决策依据,形成示范效应,进而推动整个彝族乃至各个少数民族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注释:
  王雅俊、施健英.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法教育.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27(2).
其他文献
摘 要 邻避冲突是当今政府治理中日益突出的公共问题,从政策工具和利益分析视角出发可以给予其成因合理的解释。基于这一理论视角,邻避冲突的治理路径应以解决政策利益结构失衡为目标,通过使用公民参与和环保回馈的政策工具,责任强化的内部监管工具,妥善处理利益分配与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不均衡问题,使具有较强负外部性设施的建设得到公民的认可,满足政府追求的公共效益和社会群体利益成正相关的治理目标。  关键词 邻避
摘 要 目前我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存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等诸多缺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少,而且不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应当创新思路,在北京中关村地區进行试点,以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税收政策 所得税 流转税 财产税  作者简介:刘淼,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 文献标
摘要聚众斗殴犯罪是共同犯罪,人数在三人以上,持械是法定加重情节。有人持械,有人未持械;从现场临时寻找工具,不同情形下其他人如何认定明知,能否对同案犯均认定为持械。本文以王某甲、王某乙、王某丙等4人聚众斗殴案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聚众斗殴 械 持械 明知  聚众斗殴罪,是扰乱公共秩序的犯罪。我国《刑法》第二百九条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摘 要 实证研究表明,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的规制下,法院在司法裁判中对于标准的适用存在着过于单一、僵硬的问题,在标准的适用顺序上也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冲突。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条款本身的不合理规定所导致,应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更好的发挥“标准”的作用。  关键词 标准 合同法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安徽省怀宁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探讨了其中存在的建设滞后、建设与使用脱节、服务人才短缺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等不足之处,并由此提出了制定科学规划,加强文化建设监管;转变建设理念,立足农民现实需求;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文化建设投入;下放管理权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公共文化 基层政府 公共物品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安徽农村环
摘 要 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问题各国尤为关切,适当主权财富基金透明化有助于主权财富基金更好的发展,维护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投资国、投资接受国以及国际组织都对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主权财富基金 透明度 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刘媛,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
摘 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中国执政党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十八大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党认识到管党治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从关键少数到全体党员,表面对人,实际是立制度,由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全党上下进入良序运行,不觉中走出了一条由量变发生着质变的道路。  关键词 关键少数 党员 制度 管党治党  基金
摘 要 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辅导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大。辅导员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凸显出的问题也在逐渐增多。本文以大理大学为例,从当前辅导员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最后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第五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简
摘 要 欧洲难民潮爆发至今,各国民众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以德国民众态度转变尤为巨大,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难民问题解决的困难——代价过大、耐心耗尽的民众是否仍会继续支持政府在难民问题上的开放态度——欧洲各国政府态度不一是难民问题妥善解决的最大障碍。面对影响整个欧盟国家的重大问题,欧盟领导机构在难民问题上的决策乏力折射出欧盟一体化的困境。  关键词 欧洲难民 德国 欧盟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静,河南
摘 要 随着贵州省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加深,人们对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需求量迅速增大,从而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探索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分析贵州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体系现状,对构建贵州省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外包模式提出建议和思考